BIOSTAR X870E VALKYRIE,映泰女武神她真的來了!筆者自 COMPOUTEX 親眼看到她的身影後,便對她念念不忘,這段期間相信各位也看過不少高階 AMD X870E 主機板評測,也對 RYZEN 9000 系列處理器有基本的了解,但筆者相信直到此刻還是有不少 AMD 粉絲忍著還沒出手,就是在期待 AMD 後面的猛料啊!
最頂遊戲處理器,其實不一定要配最貴的主機板,剛好筆者手上有一塊樸實無華,基本功紮實,卻不太貴的 AMD X870E 主機板,以下就容筆者跟大家介紹一下來自台灣的老牌板廠映泰 BIOSTAR 所最新推出的旗艦級型號 X870E VALKRYIE 女武神,希望各位看完後,可以感受到樸實無華、堅守傳統價值、和實實在在的老牌味道,說不定她最對你的味。
AMD X870E 晶片組
平台總 PCI-E 擴展性 (CPU + PCH) | |||||||
晶片組型號 | 晶片組數量 | 平台總可用 PCIE 通道 | 平台原生 PCIE 5.0 通道 | 平台原生 PCIE 4.0 通道 | 平台原生 PCIE 3.0 通道 | 平台 SATA / PCIE 複合通道 | 晶片組上行連接 |
GEN5 + GEN4 + GEN3 | 假設 ASM4242 接到 CPU | CPU + PCH + PCH | CPU + PCH + PCH | ||||
X870E | 2 | 40 = 20 + 12 + 8 | 20 = 16 + 4 | 12 = 0 + 4 + 8 | 0 | 8 (3.0) | GEN4X4 |
X870 | 1 | 32 = 20 + 8 + 4 | 20 = 16 + 4 | 8 = 0 + 8 + 0 | 0 | 4 (3.0) | GEN4X4 |
X670E | 2 | 44 = 24 + 12 + 8 | 24 = 16 + 4 + 4 | 12 = 0 + 4 + 8 | 0 | 8 (3.0) | GEN4X4 |
X670 | 2 | 44 = 24 + 12 + 8 | 24 = 16 + 4 + 4 | 12 = 0 + 4 + 8 | 0 | 8 (3.0) | GEN4X4 |
B650E | 1 | 36 = 24 + 8 + 4 | 24 = 16 + 4 + 4 | 8 = 0 + 8 + 0 | 0 | 4 (3.0) | GEN4X4 |
B650 | 1 | 36 = 24 + 8 + 4 | 24 = 16 + 4 + 4 | 8 = 0 + 8 + 0 | 0 | 4 (3.0) | GEN4X4 |
A620 | 1 | 32 = 0 + 24 + (4 + 4) | 0 | 24 = 24 + 0 + 0 | 4 | 4 (3.0) | GEN4X4 |
Z790 | 1 | 48 = 16 + 24 + 8 | 16 | 24 = 4 + 20 | 0 | 8 (3.0) | GEN4X8 |
Z890 | 1 | 48 = 20 + (20 + 8) + 0 | 20 = 16 + 4 | 20 = 4 + 16 | 0 | 8 (4.0) | GEN4X8 |
**視 ASM4242 GEN4X4 和晶片組上行為不可用 |
平台總 USB 擴展性 (CPU + PCH) | |||||
晶片組型號 | 晶片組數量 | 平台總 USB 數量 | 平台原生 USB 10 Gbps | 平台原生 USB 5 Gbps | 平台原生 USB 2.0 |
10G + 5G + 2.0 | 含 USB 2.0 支援 CPU + PCH + PCH | 含 USB 2.0 支援 | CPU + PCH + PCH | ||
X870E | 2 | 27 = 14 + 0 + 13 | 14 = 2 + 6 + 6 | 0 | 13 = 1 + 6 + 6 |
X870 | 1 | 15 = 8 + 0 + 7 | 8 = 2 + 6 + 0 | 0 | 7 = 1 + 6 + 0 |
X670E | 2 | 29 = 16 + 0 + 13 | 16 = 4 + 6 + 6 | 0 | 13 = 1 + 6 + 6 |
X670 | 2 | 29 = 16 + 0 + 13 | 16 = 4 + 6 + 6 | 0 | 13 = 1 + 6 + 6 |
B650E | 1 | 17 = 10 + 0 + 7 | 10 = 4 + 6 + 0 | 0 | 7 = 1 + 6 + 0 |
B650 | 1 | 17 = 10 + 0 + 7 | 10 = 4 + 6 + 0 | 0 | 7 = 1 + 6 + 0 |
A620 | 1 | 15 = 6 + 2 + 7 | 6 = 4 + 2 + 0 | 2 | 7 = 1 + 6 + 0 |
Z790 | 1 | 14 = 10 + 0 + 4 | 10 = 0 + 10 | 0 | 4 = 0 + 4 |
Z890 | 1 | 14 = 10 + 0 + 4 (外加 CPU 原生 TB4 40 Gbps 共 2 個) | 10 = 0 + 10 | 0 | 4 = 0 + 4 |
**ASM4242 雙 USB-C 支援 IGPU DP ALT |
更多關於 X870E、X870 和其他晶片詳細資料,可以前往我們的另一個文章”X870E、X870 晶片組及總平台擴展性規格詳細解析“。
包裝與配件介紹
根據官網資訊顯示,BIOSTAR X870E VALKYRIE 有意攻佔創作者市場,提供各種高速連接,同樣串聯起 AMD X870E 的本意。
對比最初以來的包裝,以大量金色主題佔據女武神的設計已消失,這次改以實心、鏤空的結構色文字,標示品牌名稱、與女武神 VALKYRIE 字樣,女武神的翅膀 LOGO 則改以更細緻的方式雕繪出來,搭配整體變得更深邃沉穩主題的黑色背景,並融入一些電路板紋路連結產品。總之,第一眼看上去就是簡潔,連名字都沒有拖成一串,低調但深刻啊。
盒子背面四大賣點以金色標出展示窗框,裡面再以主機板各區塊特寫搭配金色亮點標記,這些都是 AMD X870E 南橋的重點,包括 DDR5、PCI-E 5.0 X16 插槽、PCI-E 5.0 M.2 SSD 插槽,以及 USB4 TYPE-C。以上其實就是 X870E 的定位,映泰是未有加入自己獨有設計的介紹,只為 AMD 介紹平台特性,相當低調和給足 AMD 面子啊。下方區塊是主機板的基本規格,與後置 I/O 的完整圖片與介紹;右上角有 2 組 QR CODE,方便使用者快速查閱官網資訊。
配件包含一張介紹主機板佈局 (與競品快速手冊封面有著相同概念) 的紙卡、一張有著 VALKYRIE 種樣式的信仰小貼紙,4 根 SATA 線、和 1 顆前置面板的集線器。
雖然主機板設有 Wi-Fi M.2 插槽,也包含了內部的 RF 天線,以及 I/O 處的外部天線連接,但是沒有附送 Wi-Fi 模組,也沒有外部天線。
細看這張紙卡,可以看到上面也有 QR CODE,方便讓使用者直達下載頁面查找使用說明;另外,上面也標示各主要插槽和高速連接的位置。
主機板外觀介紹
對比 X670E VALKYRIE 時期,在供電與南橋散熱器採用大面積鏡面的的外觀設計,這一次鏡面範圍縮小,並用回最初在 INTEL Z590 時期登場的桃紅色寬線條設計,本體色調與包裝相同有種變深的感覺,看來女武神等級已再度提升,接著來看更多細節。
整體散熱器的表面材質由髮絲紋變更為磨砂質感,散熱器的邊緣不再是常見的 90 度硬切,而是做出填滿金色,與整體拉深的主配色做出跳色差異,還帶了 45 度斜角設計。供電散熱器上的背景不再是鏡面後,只要使用者點亮 RGB 燈效,VALKYRIE 字樣看起來反而更大更顯眼,品牌呈現效果更直觀,不需要花俏的裝飾也能很有效果。
來到正面下半部,基本上被金屬的音效裝甲、M.2 散熱器、以及南橋散熱器覆蓋,第一眼就會注意到那條桃紅色的寬線條跨越四塊散熱器,線條中央還以連續的 VALKYRIE 黑色小字做點綴。
散熱器與晶片散熱器上分別以銀色霧面與黑色磨砂背景,搭配亮銀色、亮黑色、以及結構色共同組成,共同呈現這一代女武神翅膀 LOGO;這區塊可看到從音效區拉到最下方 M.2 散熱器的金色線條,其尾端還標有 X870E 的文字,一塊亮面小小的金色裝飾,則位於第一個 M.2 散熱器左方,承接上半部金色斜切面,繼續往右看至南橋散熱側邊,就能看到與之呼應的亮銀色斜角設計。
大面積的黑色金屬背板保護女武神的後方,左上方表面挖出 VALKYRIE 字樣的刻痕,右下方以右半邊翅膀同樣運用刻痕呼應,最後整體再以黑色印出一些線條與區塊,呼應整體設計,整體最下方區塊以金色和桃紅色寬線條與正面設計相呼應。值得一提的是,背板表面沒有因為導熱貼而凹進去,外觀上一致性更大,更順眼。
再多給大家看看映泰這次新引入的亮面金色與銀色的削平設計,筆者覺得非常好看!
VRM 供電散熱
整個供電散熱器非常巨大,表面甚至延伸至 I/O 擋板,作為 I/O 裝甲。全金屬的設計,加上多層凹槽切割,與熱導管連接兩邊,使底下主要供電模組和電感得到妥善照顧。
供電電感在電流規格屬 36A 版本,比以往的 34A 版更強,主要是 22 組 110A SPS 的設計每顆不大可能需要長期輸出 30A (18 組共 540W),也是有一種說法稱電感的電流規格,其溫度有點高,不像是一般供電模組那樣都在溫度低的時候標出電流規格,不過 AMD 9950X 也很難上到 300W,所以電感的電流規格沒差。
官方資料顯示 X870E VALKYRIE 的供電由 22 組 110A 一體式供電模組組成,還有非常多顆固態電容作為輸出電容,這數量之多也是女武神的標誌性設計之一。女武神的輸出固態電容多到足以與電感平排,這是同級中非常罕見的做法。映泰採用高規格的實心針設計,EPS CPU 8-PIN 與 ATX 24-PIN 都一樣。
媒體資料中有提到,採用實心針版本溫升表現更佳,其中關於 EPS CPU 8-PIN,若使用單 8-PIN,請先插左邊那一顆 (ATX_12V_2X4_2),如只有單 4-PIN,應考慮換電供,否則請先插左邊那一顆的右 4-PIN。
I/O 背後輸出
提供預先安裝好的一體式 I/O 擋板,方便使用者直接組裝電腦把主機板放進機殼裡。I/O 檔板表面還是採用噴墨磨砂設計,細看下那些白色也很不錯看,映泰標示識別也做得很好,甚至加入了 VALKYRIE 字樣和其代表翅膀 LOGO。
- 1 組 HDMI 2.1 8K60Hz
- 1 組 DP 1.4 8K60Hz
- 1 顆 SMART BIOS UPDATE 觸發鍵 (透光版本)
- 8 組 USB 10 Gbps Type-A
- 2 組 USB 40 Gbps Type-C 連接埠,含 DP ALT 功能支援 DP 1.2 4K60Hz
- 1 組 Wi-Fi 外部天線連接 (SMA 標準設計)
- 1 組 RJ45 2.5 Gbps 有線網路連接
- 5 個 經鍍金處理的 3.5 MM 音源孔
- 1 組 OPTICAL SPDIF OUT
把 10 Gbps USB-A 做成藍色也是老,但筆者喜歡啊,筆者的年代有 USB 3.0 已經是很強,藍色就是高級。新派都做成紅色。
筆者真心想說,這套 I/O 其實很有料!
首先是 DP 1.4 與 HDMI 2.1,特別標注為真 HDMI 2.1,4K120Hz 和 8K60Hz 的支援恰巧反映出這點。實際上映泰為這 2 個傳統影像輸出連接分別使用不同的中繼器,以支援 RYZEN 7000 / 9000 I/O DIE 的原生 DDI 輸出能力。只是頻寬過大,要是沒有中繼器等額外晶片和電路設計,就算是 CPU 拉到 I/O 那麼近也搞不定啊。
這也許跟 CPU 也有關係,很久以前 INTEL CPU 直出只能是 4K30Hz,4K60Hz 還得加晶片甚至把 DP 換回 HDMI,事實上這幾代的旗艦級主機板上也再看不到 ASM1442K 的身影。
說回 I/O 影像輸出,AMD 高階 X870 / X870E 南橋往往只提供 1 個原生 HDMI,很少有再用原生 CPU USB 10 Gbps 換來 1 個 DP 或其他影像輸出了。X870E VALKYRIE 足以利用 IGPU 內置顯示功能,同時接上 4 個 4K60Hz 顯示器,非常誇張!
那個 SMART BIOS UPDATE 實體鍵,透光設計可以讓使用者輕鬆從外面看到免開機更新 BIOS 的 LED 小燈珠。這顆小燈珠會以不同的閃爍方式來提示使用者不同的運作狀態,例如有沒有找到 USB / 合適的檔案、正在載入不要亂動、載好了等等的資訊。
所以能直觀看到該小燈珠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透光版按鍵的優勢,按鍵既好看 (高級),又透光不用在檔板上開一個小孔。不開孔又不透光的設計,使用者往往只能從各 I/O 連接的縫看到些小微弱的燈光,更新個 BIOS 把房間的燈關起來也是有夠悲哀的,雖然正常情況上也不怎麼會用到這功能。
USB-A 全是原生直出設計,而且是全 10 Gbps 版本,也就是真原生設計並無任何降級。也幸好映泰沒有做成 2 組 USB 19-PIN,因為很多機殼都沒有 4 個前置 USB-A 5 Gbps,總計 8 個不算少了,考慮到音效部份的設計,再塞 USB 2.0 也不容易。
可不可以在 I/O 或音效區域附近多拉幾個 USB 2.0 9-PIN,非原生上 HUB 也可以啊,只要再送一個含 4 個 USB 2.0 TYPE-A 的檔板就好,筆者 10 個 USB-A 不夠用啊。
至於音效設計上,5 個音源孔的設計在這一兩代的頂級主機板上很少再看得到了,有些更把 SPDIF 拿掉,所以這邊也是看得到,傳統的設計映泰總是會做好做滿,只是筆者也想不通也搞不懂映泰為何總是不提供 Wi-Fi 模組。
2.5 Gbps RJ45 的部份相比競品來說略顯失色,不加 USB 2.0 也很可惜。LAN 的部份雖然都是 2.5 Gbps,但已從上代的 I225-V 換為 REALTEK 的最新版本 RTL8125D 而非 RTL8125B(G)。相信有助解決斷流問題,特別是因過熱而斷網的問題。
關於 RAELTEK CODEC,映泰好像是台灣五板廠中仍未用過 REALTEK ALC4080、 ALC4082,也沒用過 ESS DAC。ALC4080 和 ALC4082 經過好幾代的演變,其 SPDIF 和 LINE OUT 好像都不再爆音了。
DDR5
4 根 DDR5 插槽採用內層佈線設計,加上 8 層板低損耗的設計,確保 DDR5 訊號完整。QVL 現支援至 8000 MHz (1:2),貼合 AMD EXPO 的最新標準。各插槽加入金屬裝甲,既可保護貼片式的插槽,也可以承受重量更大的高規格記憶體。
金屬裝甲帶來額外的 PCB 焊接處,為每根插槽合共提供七處焊接。一般普通黑色插槽採用貼片式焊接在 PCB 表面,另有 3 處 (上 / 中 / 下) 焊接至 PCB 背面作為固定。在黑色插槽以外加入金屬裝甲,可在上下兩處也就是卡扣的部份,各新增兩點作為 PCB 背面焊接固定。另外,插槽採用雙邊卡扣設計,使用者要小心上方的 PWM 4-PIN。
PCI-E 與 M.2 插槽
主機板提供 3 組 PCI-E 插槽,全是 X16 的物理規格;以及 4 組具散熱片的 M.2 插槽,全不支援 SATA M.2 SSD,且附有正面的散熱片,但都沒有背面的散熱片。
- ATX 第 0 槽沒任何相關插槽
- ATX 第 1 槽沒任何相關插槽
- ATX 第 2 槽有 PCIEX16_1
- ATX 第 3 槽的左邊有 M2E_WIFI 插槽,右邊有 M2M_CPU
- ATX 第 4 槽有 M2M_SB_1
- ATX 第 5 槽有 PCIEX16_2
- ATX 第 6 槽的左邊有 M2M_SB_3 插槽,右邊有 M2M_SB_2
- ATX 第 7 槽有 PCIEX16_3
以上分佈不俗,只要顯示卡不超出 3 槽厚度,或只超出 3 槽厚一點點,應該尚可使用 PCIEX16_2,要是把 PCIEX16_2 往下移,便能隨便用 4 槽厚的頂級顯示卡。只是當 PCIEX16_2 位於 ATX 第 6 槽,因應主流 MID TOWER 機殼一般只有 7 槽設計與存在電供罩,在 PCIEX16_2 上便未必能夠放下超出 2 槽的裝置了。
重新使用 ATX 第 1 槽作為第一根 PCIEX16 插槽是有必要的,這十多年來主流做法改為第 2 槽主要因為要避開沒做避讓式設計的風冷塔散 (寬 140MM ~ 150MM 那些)。PCB 下方的插座,沒有 USB 19-PIN / TYPE-C 那種很頂的連接,所以不大可能擋到 PCI-E 裝置,這一點不錯。
PCI-E 插槽設計和通道分配:
- PCIEX16_1 獨立通道來自 CPU GEN5X8,另有 CPU GEN5X8 與 PCIEX16_2 共享。
- PCIEX16_2 沒有獨立通道,只有共享通道,來自 CPU 的 GEN5X8。
- PCIEX16_3 沒有獨立通道,與 M2M_SB_3 共享來自南橋的 GEN4X4 通道。
以上就是 CPU GEN5X16 的分配,要是 PCIEX16_2 上沒有裝置,PCIEX16_1 便全享 GEN5X16,否則 PCIEX16_2 與 PCIEX16_1 都被佔用時便分別各自享有 GEN5X8。
兩組插槽都是 GEN5 等級,也都是貼片式插槽把 PCIE 通道的連接點焊接在 PCB 表面,卡扣為普通版本,也不算做得特別大。兩組插槽都有金屬裝甲保護插槽,提高拉扯抗性,也增強卡扣鎖住裝置的能力,使各貼片式插槽在 PCB 背面多達 7 處焊接加固。
PCIEX16_3 沒有獨立通道,與 M2M_SB_3 共享來自南橋的 GEN4X4 通道。位置上 PCIEX16_3 與 M2M_SB_3 較靠近,也就是它們插槽附近各自的 4 對 MLCC (對應 X4) 比較近,佈線上比較好處理,距離也短。
PCIEX16_3 實際上是 X16 滿點焊接,就算只有首 X4 被接到通道切換中繼器 / 南橋,金屬裝甲的焊接部份好像只有 5 處不過有全 X16 的焊接已經足夠;穿孔式焊接至 PCB 背面,卡扣也是普通版本,不算特別大。
映泰在 3 組 PCIE X16 插槽的 PEG 部份的附近,分別補上 2 顆 POSCAP 貼片電容作為供電處理,相信也能降低一點電壓因 POWER EXCURSION 而下降的幅度。PCIEX16_2 與 PCIEX16_3 的附近還有 3 顆 220uF 的 SPCAP,目測好像也跟這兩組插槽的 PEG 供電有關。
映泰最終沒有替 X870E VALKYRIE 加入 PCI-E 插槽的快拆設計,筆者小小失落,畢竟今年 COMPUTEX 展中看到 Z890 VALKYRIE 上已經有。可能是因為 AMD X870E 與 X670E 不能說一模一樣,只能說 PCB 接近一模一樣,也就難以大改設計並加入新東西。
M.2 插槽設計和通道分配:
M2E_WIFI 是 Wi-Fi 模組專用,KEY E 意味不支援一般 M.2,也就是 KEY M。其通道來自南橋的 GEN3X1,另有 1 組應該是同樣由南橋提供的 USB 2.0 作為藍牙傳輸。
映泰表示這插槽支援 Wi-Fi 7 模組,意味 5.8 Gbps 甚至更高的傳輸都沒有問題,只是映泰沒附 Wi-Fi 模組啊!不過他們已準備好內部 RF 天線,還走好線了,連接處也事先套上保護膜。
據使用者回報,Wi-Fi 7 模組在 AMD 主機板上有點挑,不選 INTEL 的 BE200 系就好,映泰好像也沒有提供相容性測試列表。
- M2M_CPU 插槽只支援 2280,獨立通道來自 CPU GEN5X4。
- M2M_CPU 插槽有金屬裝甲加固,意味有額外兩處作為 PCB 背面焊接。
- 金屬裝甲的表面有兩處凹陷,似是為了固定散熱裝甲而準備,只是 VALKYRIE 的 M.2 散熱片仍然是以螺絲固定。
由於 M2M_CPU 的 2280 處同時是 M2E_WIFI 的固定處,它們共用同一顆螺絲,也就不支援映泰最新推出的免工具固定和快拆 M.2 SSD 的設計。這免工具設計名為 M.2 Anchor,類似競品的 M.2 EZ-LATCH PLUS,具彈簧自動回彈和鬆開的機制。
使用者在安裝 M.2 SSD 時,插好後直接壓 SSD 下去就可以,卡扣會自動鬆開再回彈鎖住 SSD。要拆開 SSD 時,橫推一下那個 M.2 Anchor,就會自行鬆開 SSD 讓 SSD 彈起來,同時 M.2 Anchor 也會重新歸位,準備下一次要裝 SSD 時再自動鎖上。
- M2M_SB_1 享有來自南橋的獨立 GEN4X4,支援規格包含 22110 / 2280 / 2260,是板上唯一支援 22110 的 M.2 插槽。
- M2M_SB_1 這種普通插槽,其針腳直接以貼片式焊接在 PCB 表面。
- M2M_SB_1 特別支援首度引入的 M.2 Anchor 快拆設計。
不過映泰使用的版本跟競品很不同,因為在 PCB 背後竟然出現該 M.2 插槽的穿孔焊接,別家沒裝甲的黑色插槽都是全 SMT 再無 DIP 焊接,看來可靠性 / 穩固性 / 安全性都是老牌板廠的首要考量啊。
以上 3 組 M.2 插槽 (KEY E & M) 都在 3 槽厚的顯示卡的底下,會受到顯示卡廢熱的影響。但這種設計在高級主機板上也很常見,算是無解,除非板廠願意在 ATX 第 1 槽拉 X8 甚至是 X16 的插槽作為 M.2 SSD 轉接卡的專用插槽。
只是成本上要準備 PCI-E M.2 轉接卡,也要在 PCB 板層上佈線上訊號上作特別處理,尤其是南橋拉過去基本上會與 CPU 接到 PCI-E X16 插槽或其中繼器 / 通道切換晶片的佈線交錯,過孔處理走其他的板層,很多東西要配合了。
- M2M_SB_3 沒有獨立通道,只有與 PCIEX16_3 共享的 GEN4X4,來自南橋,支援規格只限 2280。
- 插槽同樣是普通黑色版,焊接上也是 SMT + DIP 的獨有版本。
- M2M_SB_3 特別支援首度引入的 M.2 Anchor 快拆設計。
- M2M_SB_3 與 M2M_SB_2 共享同一塊散熱片。
- M2M_SB_2 獨立通道有 GEN4X4,來自南橋,規格支援 2280 與 2260。插槽同樣是普通黑色版,焊接上也是 SMT + DIP 的獨有版本。
- M2M_SB_2 特別支援首度引入的 M.2 Anchor 快拆設計。
- 散熱上 M2M_SB_2 與 M2M_SB_3 共享同一塊散熱片。
以上各 M.2 SSD 插槽,其 M.2 散熱片每塊都採用兩顆螺絲固定,但螺絲欠缺防掉設計。M.2 SSD 插槽的中間 (2280 ~ 2242),也沒有任何黑色軟墊預先裝上,以作為 M.2 雙面 SSD 的支撐防止受壓時變形,也沒有附送相關配件作為單面 SSD 的支撐。所以,使用者在安裝 SSD 後不要一開始就鎖緊 M.2 散熱片,防止底下 M.2 SSD 因下壓力而過度變形,要是溫度看起來不對勁再上緊一點。
旗艦級主機板的 M.2 插槽大多都有配備 M.2 的背面散熱板和黑色軟墊,主要是為雙面 SSD 而設。不過因為正面散熱板的下壓力,M.2 SSD 或多或少都會凹一點,也就有可能觸碰到背板。只是筆者認為也不必為單面 SSD 撕開背板的導熱貼膜,因為還是會有灰塵進去,但這屬於機殼氣流與防塵的範疇,筆者只知道導熱貼沒有表面的膜當隔絕後,很容易黏到灰塵而且清不掉。
另外筆者有一點關於通道分配特別是 M.2 插槽的地方想要再補充,一直以來把通道拆分都需要用到通道分拆的晶片,佈線上也要有相應考量 (訊號),所以一般只會在高階主機板上出現。只是 AMD X870 與 X870E 多虧 AMD 賦予 USB4 規格,使板廠不得不花錢把 CPU X16 分拆至 M.2 插槽,若不談成本與價格,這種高階設計實際上卻容易引起混淆和驚慌,甚至是誤會。
筆者看到不少社群玩家和外媒在評論 AMD X870 / X870E 時,傾向使用通道被分走 / 搶走 / 偷走等詞彙來形成分拆設計,甚至直接臭罵的也不少。先不說這種說法在主機板設計和定位上是否公允,跟 AMD 有沒有關係,但當在社群中如此熱烈反映這類看法時,相信不少板廠心碎一地,就算用料的錢一毛都沒算少。
筆者是看到更多人喜歡不含通道分拆的主機板設計,這邊是指 M.2 插槽不佔用 CPU X16 的分拆設計,那群人卻很喜歡雙 PCI-E 插槽共享 CPU X16 的設計,看來 M.2 通道分拆的設計有走向多 SATA 和多 USB 2.0 等同有失高規格定位的命運。
說回 X870E VALKYRIE,雙南橋設計共拉出 3 組 GEN4X4 通道,其中有一組與 PCIEX16_3 也就是 GEN4X4 共享,加上 6 個原生 SATA,相信會獲得不少青睞和讚賞。這要說到 PCB 上各 M.2 插槽的標示設計,那組字小得可憐啊,筆者真的看不到。老牌板廠看用 SB 一字代表南橋 (SOUTH BRIDGE),希望映泰讓新一代使用者看看什麼是 SB。
豐富的連接埠
X870E VALKYRIE USB 前置輸出提供 1 組 USB-C 20 Gbps,1 組 USB-A 10 Gbps 19-PIN (共提供 2 組 10 Gbps USB-A)。
很多機殼都只支援 1 組前置 TPYE-C,X870E VALKYRIE 前置 USB-C 的分享上更貼合使用情境,不過映泰沒有跟隨競品提供支援高功率快充的設計。
至於 USB 19-PIN,就只有映泰堅持在做 10 Gbps 版本,這也沒有很貼合實際使用情境,因為筆者好像沒看過機殼廠商敢標 10 Gbps USB-A。可是這可能跟高功率 USB-C 快充一樣,就算達不到標稱值,應該也會比基礎值更高。
現今高階主機板為 USB 5 Gbps 而使用中繼器晶片的設計絕無僅有,映泰暴力使用 10 Gbps 中繼器晶片,屬高成本之作,更別說 19-PIN 內有 2 個輸出意味需要用到 2 顆中繼器,或 1 顆雙輸出的中繼器,這是 VALKYRIE 系列的重大特色之一。
前置 USB 2.0 9-PIN 方面提供 2 組,共輸出 4 個 USB 2.0,要是映泰想辦法多塞幾個前置 USB 2.0 9-PIN,我願稱映泰為遠古板廠。事實上現今主流裝置不乏使用 USB 9-PIN 作為連接,包含一體式水冷、ARGB 裝置等等,而 AMD X870E 由於是雙南橋設計,有多達 12 個原生 USB 2.0,另加 CPU 的 1 個,13 個 USB 2.0 卻因為主機板定位而大多不會在 I/O 處出現,這也是市場為勢所逼。
筆者是很喜歡 USB 2.0 的,前提是那是原生設計而不是拿原生 10 Gbps / 5 Gbps 換來,也不覺得 I/O 上出現 USB 2.0 會落伍,對於一些裝置來說,USB 2.0 甚至非常友好,例如藍牙和 2.4 G。
很多 AMD X870 / X870E 主機板因為 AMD 強制綁定 ASM4242 USB4,而把 USB4 / THUNDERBOLT 的連接砍掉,X870E VALKYRIE 是少數有保留下來的型號,相信能吃下 TB3 和 TB4,不過沒有標示為 TB5 READY。
另外,由於外置 TB / USB4 的擴展卡,大多吃 GEN4X4,有時候更需要主機板有指定 PCI-E 插槽。剛好映泰留有 GEN4X4 的 PCI-E X16 插槽,更是在 ATX 第 7 槽的位置,很適合 TB / USB4 這種高規格的傳輸裝置。
COM 9-PIN 這東西在高級主機板上很少見,算是 VALKYRIE 的特色了。
有一點值得注意,那些 PWM 4-PIN 風扇連接,特別是 SYS_FAN,在 PCB 上有分 1 / 2 / 3 / 4,筆者個人建議是順序用,不過映泰這邊的分佈也不是順著來,例如 2 跟 3 在左下,右下那個是 4,然後右上的是 1。
至少在 FAN CONTROL 這套風扇控制軟體上,在筆者使用 Z790 VALKYRIE 的經驗來看,只能認到 SYS 1 跟 2 跟 3,認不到 SYS_FAN4。
當然映泰是有自家軟體 VALKYRIE AURORA 控制風扇轉速,BIOS 裡也支援直接控制風扇轉速,這方面是沒有任何問題。這些 PWM 4-PIN 在轉速控制上,DC 電壓模式和 PWM 模式都支援 VALKYRIE AURORA。
在 AMD X870E 主機板中提供 6 個原生 SATA 連接的型號很少,因為平台可用 / 板廠可調用的 PCI-E 通道在 USB4 強制出現後變得更少,而原生 SATA 也會吃掉 PCI-E 通道。
所以重視原生 SATA,或想利用 PCI-E 甚至是 M.2 插槽轉出更多 SATA 連接的使用者,應該要選用 AMD X870E 而非 X870 南橋,BIOSTAR 的方案就很合適,不過 X870E VALKYRIE 沒有附上對應數量的 SATA 線材,是認為使用者都已經有足夠的線材可使用了嗎?筆者不解。
友善設計
- PCB 右上角有 2 顆實體鍵,分別是開機鍵 (P) 和重啟鍵 (R)。
- 燈效管理晶片 (ENE) 放在這個區塊也算是 VALKYRIE 的特色之一。
- 此區還有 2 組 5V ARGB 3-PIN,和 1 組 12V RGB 4-PIN,各最大支援 3A 裝置,供使用者提升 FPS / 使用體感。
- 另外 2 組 5V ARGB 3-PIN 則在 PCB 左下方區塊,4 + 1 共 5 組 RGB 相關連接在競品中也是不多見。
- PCB 右下角區域有 2 組需要手動操作的實體鍵 / 切換 (雙檔)。
- 一旁是 CLEAR CMOS 實體鍵。
- 此區域還有 1 顆 DEBUG CODE 雙碼除錯燈。
LN2_SW1 為極限超頻而設,手動切檔後可把 CPU 頻率鎖在最低連行頻率,以免當機,筆者認為一般人不要動它比較好。
CLEAR CMOS 實體鍵,映泰建議按住幾秒來確保有妥善觸發重新載入 BIOS 原廠設定。筆者個人認為關機後按 CLEAR CMOS 會比較保險,有條件的斷電源供應器 (AC)才按,不過筆者是比較懶,也幸好沒出過事。
關於 CLEAR CMOS,映泰在 VALKYRIE 上沒有提供 CLEAR CMOS 的 2-PIN 作為物理短接,這也算是 VALKYRIE 的特色了,不過 X870E VALKYRIE CLEAR CMOS 的電池還是很好找很好拔,所以也還好。
BIOSTAR 有提醒使用者在更換 CPU / 重新安裝 CPU 後,必須斷開 AC 以及按 CLEAR CMOS 鍵。
這邊比較少見的設計是提供 DEBUG CODE 後就不提供那 4 顆反映不同硬體的狀態別識燈作為快速判斷,相信沒有人能夠質疑映泰老牌板廠的地位。
身為一家行銷多年,一向受人信任的貨物品牌,老牌板廠當然不只因為資歷夠久就能隨便喊,事實上微星、技嘉、與映泰都在 1986 年於台灣成立,1986 是一個好年份啊,對台灣以至世界的影響一直至今。
映泰為 USB 9-PIN、前置面板連接、COM、前置音效連接等等,都提供外殼作為保護!
- 在 CPU 插座正下方,有 1 個實體切換,兩檔切換兩顆 BIOS 晶片。
- BIOS 晶片旁邊也有對應的小燈珠作為使用識別。
筆者是比較喜歡可手動切換的雙 BIOS 設計,遠比 DEBUG CODE 來得重要,可能是因為筆者爛,不懂得看 DEBUG CODE;雙 BIOS 方便嘗試超頻設計,以及嘗試新版 BIOS,同時可保留原 BIOS 原設定一鍵切回,不會因 CLEAR CMOS 和更新 BIOS 後遺失所有設定。
軟體控制
映泰雖然歷史悠久,但軟體的部份應有的還是都有。想要在系統內控制燈效,可獨立下載一個名為 VIVID LED DJ Utility 的官方軟體,內有多組預設燈效和支援控制速度和顏色;想在系統內控制風扇轉速,則需要下載 VALKYRIE AURORA Utility,再打開 A.I FAN 的部份;至於那個 BIOSCreen Utility 軟體,是用來換掉開機時那個映泰的畫面。
音效方面,由於 X870E VALKYRIE 採用 ALC1220-VB2 和雙外置 AMP,使用者在安裝 VALKYRIE AURORA Utility 後可到 SMARTEAR 那邊把 GAIN 從 L 調為 H 換來更高阻抗模式底下的放大效果。
這個 GAIN 一經設定,就會自動生效 (預設是 L,應該是指 LOW IMPEDANCE 的意思),系統不須掛著 VALKYRIE AURORA Utility 這套軟體。
前置 3.5 MM LINE OUT 與後置 I/O 的 3.5 MM LINE OUT,同樣可享受放大功能的效果,放大功能基本上,就是放大音量 (和細節嗎?筆者不確定)。
主機板拆解介紹
裝甲與散熱
全部件拆下後有一些重點值得一說:
- 散熱器熱導管好像有點粗。
- 散熱器背面沒有螺絲,看來映泰對表面的燈板的耐久度非常有信心啊。
- 擋板背面是有海綿軟墊的,緩衝一下也抗 EMI。
- 南橋散熱和 USB4 散熱都是小小一塊,是比競品要小。
- 背板的導熱貼也沒有厚到很誇張,不做凹陷處理看來是正確的做法,背板比較美觀。
主要是這套供電設計的能力加上 CPU 的功耗特性,真的沒必要瘋狂堆上去。要是映泰加背板上為 ASM4242 USB4 和雙南橋晶片補上導熱貼輔助解熱就好了。
整塊背板都有保護膜防止短路,螺柱也有黑色軟墊作緩衝,邊緣也有黑色軟墊作為支撐和防變形和防觸碰 PCB,整體保護性極高。原來映泰也是知道有黑色軟墊這種東西,下次拜託墊一下 M.2 SSD 那邊。
USB4 的散熱器,這已經沒有到很誇張,有些大到不行,不做高一點的原因相信與 Wi-Fi 外部天線連接有關。既然 ATX 第 1 槽往往無作用,把 Wi-Fi 外部天線塞到擋板插在機殼第 1 槽就完美了,只是少不免惹來臭罵,板廠也是很可憐啊。
相較 INTEL 即將發佈的原生直出方案,AMD 對於推高 AM5 主機板售價這一點真的不遺餘力,有料才能賣得貴嘛,價格就是價值。
主供電設計
- 左上方有 2 組 EPS CPU 8-PIN,搭配 2 顆日系固態電容非常醒目,沒有輸入電感。
- CPU 插座的上方和左邊,共有 23 顆比較大的電感,分別有表面沒絲印的 1 顆電感、4 顆 TR10 電感,以及 18 顆 R10 電感。
- 實際上,TR10 電感分別是 Vsoc 和 Vmisc,R10 電感則是 Vcore,至於無絲印的電感就是 Vccio_mem (MC)。
- 左邊共有 12 組供電,當中 10 組屬 Vcore,底下 2 組是 Vmisc;上方有 11 組,分別是 8 組 Vcore、2 組 Vsoc 以及 1 組 Vccio_mem。
- PCB 表面除了 EPS CPU 8-PIN 下方那 2 顆輸入固態電容,好像就沒有更多固態電容作為輸入了,因為輸入電容都在背面,全是 POSCAP。
- 輸出電容值得一說,因為那些固態電容都是台系鈺邦的 10K 小時版本,都是 560uF。之所以值得一說,因為上代仍然是日系固態電容,更是 20K 的版本。
就筆者所知,以固態電容來說,日系也沒有比台系好,反正日系都是中國製,台系固態電容甚至是電解電容都做得很不錯了。其實就電供上,也慢慢不再是日系電容的天下,因為成本太高又沒有比台系強很強。事實上縱觀各大板的電容選料以及對外宣傳,日系已不是主流了,甚至在高階主機板上也是這樣。
這邊筆者只是感到自己不年輕啊,當年日系大肆宣傳大行其道是多麼風光,如今卻連映泰都換掉日系。不過 20K 換成 10K,是有點不好看,可能是電感和供電模組改強後的配合吧,固態電容據說也不是越多越好,背後講求搭配平衡。映泰這邊給得很多,相信有自己的考量,超多固態電容作輸出電容也算是 VALKYRIE 的標誌了。
- Vcore 的一體式供電模組是 RENESAS R2209004HB0 110A SPS,目前還查不到其他資料,官網說這是 110A。
- Vsoc 的一體式供電模組是 INTERSIL (RENESAS) ISL99360 60A SPS。
- Vsoc 的輸出電容包含 4 顆固態電容和 1 顆 SPCAP,以及幾顆 MLCC。
- Vcore 與 Vsoc 的 PWM 控制器是 RENESAS RAA229628,目前查不到資料,但相信是一款 20 組 PWM 輸出的雙路控制器,負責直連 18 組 Vcore 和 2 組 Vsoc。
- Vmisc 的一體式供電模組同樣是 INTERSIL (RENESAS) ISL99360 60A SPS。
- Vmisc 的 PWM 控制器是 RENESAS RAA229613,目前查不到資料,相信可提供 2 組 PWM 訊號直連控制 2 相 Vmisc。
- 絲印 UV=AJ 是 RICHTEK RT8237K 單相 PWM 控制器,內含上下橋驅動直連上下橋負責 Vccio_mem。
- 上下橋都是 SINOPOWER SM4364A N-CHANNEL MOSFET。
南橋與平台擴展
PROM21 0GA2 以上行 GEN4X4,擴展兩組獨立的 GEN4X4,和一組 4 個 SATA 或 一組 GEN3X4;另提供 6 個 USB-A 10 Gbps 和 6 個 USB 2.0。
雙南橋採用串連設計,實際上共提供獨立的 3 組 GEN4X4,以及兩組共 8 個 SATA 或兩組共 GEN3X8,USB 數量翻倍。
全憑猜想,平台擴展分配猜測如下:
CPU 28 組 GEN5 通道:
- PCIEX16_1 佔用 GEN5X8
- 4 顆 PS7101 佔用 GEN5X8 並決定分配至 PCIEX16_1 或 PCIEX16_2
- M2M_CPU 佔用 GEN5X4
- ASM4242 佔用 GEN5X4 但只能吃 GEN4
- PROM21 0GA2 佔用 GEN5X4 但只能吃 GEN4
CPU 與南橋共 16 組 USB 10 Gbps:
- 後置 8 個 USB-A 10 Gbps 佔用 8 個
- 後置 2 個 USB4 USB-C 經 ASM4242 佔用 2 個
- 後置 DP 1.4 佔用 1 個
- 前置 1 個 20 Gbps TYPE-C 佔用 2 個
- 前置 1 組 USB 19-PIN 10 Gbps 佔用 2 個
CPU 與南橋共 13 組 USB 2.0:
- 前置 2 個 USB 9-PIN 佔用 4 個
- Wi-Fi 插槽 (BT) 佔用 1 個
- ENE 微處理器佔用 1 個
雙南橋的 20 組 PCI-E 通道:
- M2M_SB_1 佔用 GEN4X4
- M2M_SB_2 佔用 GEN4X4
- PI3EQX16012 與 PI3EQX16021 共同佔用 GEN4X4,按組態分配至 M2M_SB_3 或 PCIEX16_3
- 6 個 SATA 佔用 GEN3X6
- Wi-Fi 插槽佔用 X1
- RTL8125D 佔用 X1
整體分佈合理,主打原生設計,PCIEX16_3 與 M2M_SB_3 的切換提供彈性,CPU GEN5X16 有分拆兩組 PCI-E X8 插槽屬高級設計。CPU GEN5X16 沒有再分拆出 M.2 插槽滿足喜歡 M.2 插槽隨便用的使用者,不會導致使用者不爽顯示卡只剩 X8,要是能提供更多 USB 2.0 就最為理想。有 1 個 USB 10 Gbps 好像沒分配,不知道用到哪裡去,沒用到的話好可惜。
網路與音效設計
- REALTEK RTL8125D 2.5 Gbps 有線網路控制器,提供 1 個 RJ45 2.5 Gbps。
- REALTEK ALC1220 CODEC 音效編碼解碼處理器,內建放大器更支援 3 級自動調節。
- 完整的音效隔離線由 I/O 拉自左下角,最後的倒勾走線筆者也沒看到競品有類似做法。
- ACL1220 旁邊有 1 顆 POSCAP,也是罕見,下面還有 4 顆音效電容。
- 2 顆 SAVITECH SV3H725 AMP 放大器,好像比常見的 715 版本更強,而且映泰用了 2 顆之多。
- 有看到 AU2 那一顆 SV3H725 AMP 連向左下的三條腿 MOSFET,似是用作阻抗偵測和防爆音以及調節。
- 實際上 3 顆放大器 (2 顆 725 和 1 顆 1220),筆者也不知道 VALKYRIE AURORA 軟體裡的 SMARTEAR 是在調哪一顆。
- SV3H725 以下還有 1 顆絲印為 GH15B 的 DIODES AZ1117C LDO,作為供電。
USB 與影像輸出
- NB7N621M 是 ONSEMI 12 Gbps LEVEL SHIFTER / LINEAR REDRIVER,目測負責 DP 1.4 8K60Hz 輸出。
- P3HDX1221A 是 DIODES 的 HDMI LINERA SHIFTER,目測負責 HDMI 2.1 8K60Hz / 4K120Hz 輸出。
- 以上兩款晶片都是 8 Gbps 版本,四通道合計 48 Gbps,足以支援真 HDMI 2.1 無 DSC 設計。
- RAA229628 之下有 2 顆同款晶片,DIODES PI3EQX1004E DUAL 10 Gbps USB REDRIVER,各可負責 2 個 10 Gbps USB 的訊號。
- 目測負責 SMART BIOS UPDATE 按鍵下方的 4 個 10 Gbps TYPE-A。
- ASMEDIA ASM4242 USB4 40 Gbps 控制器,以 GEN4X4 提供 2 個 USB4 USB-C 40 Gbps,且負責提供 DP ALT 功能。
- ASM4242 之下還有 2 顆同款晶片,DIODES PI3EQX1004E DUAL 10 Gbps USB REDRIVER,各可負責 2 個 10 Gbps USB 的訊號。
- 目測上面那顆負責 USB-C 之上的 2 顆 USB-A 10 Gbps,下面那顆負責 RJ45 那 2 顆 USB-A 10 Gbps。
- ITE IT8857FN USB PD3.0 控制器,支援 2 組 USB 的 PD 控制,應該是搭配 ASM4242 為雙 USB4 USB-C 40 Gbps 提供基本的 15W PD3.0 快充。
- 前置 USB 10 Gbps 19-PIN 旁邊有 1 顆 DIODES PI3EQX1004E DUAL 10 Gbps USB REDRIVER,負責 2 個 10 Gbps USB 的訊號。
- 前置 20 Gbps TYPE-C 的訊號由 DIODES PI3EQX2024 20 Gbps REDRIVER 負責。
其他主要晶片
- RENESAS RC21008 EXTERNAL CLOCK GENERATOR 外部時鐘產生器,提供額外控制 BCLK 的功能。
- RYZEN X3D 系列不支援超倍頻,BCLK 超頻成為唯一方法,也不會影響到 DDR5 以及 PCI-E。
- 2 顆 DIODES PI4IOE5V9535 I/O EXPANDER,擴展更多 GPIO,未能確定用途。
- ITE IT8625E SUPER I/O 晶片,負責監測電壓、溫度、風扇轉速等功能,也提供風扇轉速管理,和負責開機。
- 絲印為 232GG 是 DIODES AZ75232GTR-G1,RS-232 DRIVERS AND RECEIVERS,負責提供 COM 連接。
- ASMEDIA ASM1012,映泰告知我們這是用來支援 SMART BIOS UPDATE 免開機更新 BIOS 的晶片。
- 1 個 ROM,ATMEL ATMLH218。
- 雙 BIOS 晶片都是 WINBOND W25Q256JW 32MB 版本,各自擁有 1 顆 ROM_LED。
- 風扇驅動器都是 NUVOTON NCT3947SA。
- ENE 6K7732UA0 微處理器負責燈效管理。32UA0,第一板廠喜獲老牌板廠認同,大小跟針腳數量和封裝都長得一模一樣啊。
結論
希望大家看完以上的解析,能更了解 X870E VALKYRIE 這塊主機板的設計,筆者很喜歡 X870E VALKYRIE 這種簡潔有力的命名方式,很好記在腦海中。作為 X670E VALKYRIE 的繼承者,AMD X870E 主機板在不大改 PCB 方案的前題下,也很難有變化。但這也沒辦法,特別是映泰並沒有推出多款型號,同一開案設計多用幾次分攤成本也是意料之中。
筆者認為值得思考的是夠不夠用的問題,X870E VALKYRIE 的確沒有那些前置 TYPE-C 60W 快充、SLIMSAS、M.2 散熱背板、PCI-E 8-PIN 輔助供電、SAFEBOOT、CPU X16 手動降速等等的新穎設計,但如果你用不太到這些,也喜歡多原生 SATA、多原生後置 10 Gbps TYPE-A、強大的內置顯示輸出等等,相信你會愛上在基本功花費大量成本和心血的映泰!實實在在不把同一組 CPU GEN5X8 切到三四處的設計,也許正反映著 X870E VALKYRIE 就是純粹、低調、不爭的性格。
映泰也沒跟你扯什麼真假 Wi-Fi 7,因為直接沒附 Wi-Fi 模組,但足夠映泰吹上天又容易觸動遊戲玩家神經的 HDMI 2.1,倒是默默地在官網簡單寫上一句 TRUE HDMI 而已。
音效若把 ALC1220 與 ALC4080 視為同級,那麼映泰這套搭載 2 顆 SAVITECH SV3H725 AMP 的方案,可能是目前同級用料最頂的設計!放大器模式也支援軟體調整 SMARTEAR,競品要麼只上 ALC1220 / ALC4080,頂多再加 1 顆 712 而已。
總結以上,從 X870E VALKYRIE 身上看到老牌板廠很有自己的堅持,走出自己的路,甚至已經超前許多,例如前置 USB-A 10 Gbps,同一時間映泰也有慢慢改變追趕新東西,例如 110A SPS 跟得很緊啊。
如果你喜歡顯示卡就是要 X16,而 M.2 隨便插不影響,BIOSTAR X870E VALKYRIE 女武神值得你留意,她更是其中一款帶 RC21008 CLOCK GEN 的高規格主機板,如果市場售價也進入你的預算好球帶,X870E VALKYRIE 不容你錯過!
更多 BIOS 和 RYZEN 9000 處理器實際測試會在下一篇評測進一步說明,敬請期待!!
延伸閱讀
ROG CROSSHAIR X870E HERO 主機板深度拆解評測
ROG STRIX X870-I GAMING WIFI 主機板深度拆解評測
ROG STRIX X870-A GAMING WIFI 主機板深度拆解評測
MSI MPG X870E CARBON WIFI 主機板深度拆解評測
BIOSTAR X670E VALKYRIE 女武神主機板開箱評測
CPU 與南橋共 16 組 USB 10 Gbps:
後置 8 個 USB-A 10 Gbps 佔用 8 個
後置 2 個 USB4 USB-C 經 ASM4242 佔用 2 個
後置 DP 1.4 佔用 1 個
前置 1 個 20 Gbps TYPE-C 佔用 2 個
前置 1 組 USB 19-PIN 10 Gbps 佔用 2 個
这部分数下来好像是15个欸
是15個
你看官網的I/O圖片, 擋板上那兩個ASM4242 TYPE-C實際上有一個是TYPE-A的開孔, 另一個才是TYPE-C開孔
這便對應X670E VALKYRIE的設計(TYPE-C是20G也就是佔用2個), 我猜所以X870E才缺了一個沒用到, 跟走線有關吧可能不方便重新再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