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KO's Hardware
  • 評測
    • 處理器
    • 主機板
    • 顯示卡
    • 記憶體
    •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 機殼 | 電源 | 配件
    • 顯示器
    •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 其他硬體
  • 新聞
  • 新聞稿
  • 軟體
  • 聯絡
  • ZH-TW
    • ZH-TW
    • ZH-CN
    • EN
    • JA
    • KO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UNIKO's Hardware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UNIKO's Hardware
Home 評測開箱 主機板

X870E、X870 晶片組及總平台擴展性規格詳細解析

2024 Q4 版本,包含 X670、Z790、Z890

Ben by Ben
2024-10-07
in 主機板, 評測開箱
1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X870E、X870 晶片組及總平台擴展性規格詳細解析在 AMD X870E、X870 晶片組主機板的開箱文章裡,關於晶片組規格的部份,礙於篇幅所限沒有解釋太多。以下整理主流晶片組的擴展性規格,修正一些錯誤。

雖然 AMD 在 2024 好像更新了 AM5 晶片組關於 USB 5 Gbps 的支援數量,但那部份筆者一直看不明白。由於筆者不解 AMD 最新公開的圖表,也不喜歡 INTEL 的呈現方式,以下筆者便以自己看得懂的方式,加入一些真實世界的案例,嘗試以同一標準填寫各晶片組規格,如有錯誤或遺漏還請以官方為準。

AM5 處理器、X870E / X870晶片組、主機板

先看 AM5 晶片組,PROM21 唯一存在,不管是 A620、B650、B650E、X670、X670E、X870、X870E,還是 TRX50,都是 0GA2。下圖來自 MPG X870E CARBON,絲印的 2417 應該是指 2024 年第 17 周生產,0GA2 應該就是 PROM21 的代表。


一些基礎要注意:

  • 總通道 = 獨立通道 + 複合通道。
  • 複合通道意味二選一,例如 4 個 SATA 背後代表 4 組 GEN3X1。
    • 在該組複合通道裡,當選擇 4 個 SATA,便不能提供任何 GEN3 通道。
  • PROM21 並無獨立 SATA。
  • PCI-E 通道向前相容,原生 4.0 也可以改為提供 3.0 連接,比例是一換一。
  • USB 也向前相容,原生 10 Gbps 也可以改為提供 5 Gbps 埠,比例也是一換一。
  • PROM21 的原生 USB 10 Gbps 本身已包含 USB 2.0 支援 / 相容。
  • PROM21 的 6 個 USB 2.0 意味都是獨立和原生的設計,不受 USB 10 Gbps 影響。
    • INTEL USB 設計則把 USB 10 Gbps (十個) 和 USB 2.0 (十四個) 完全分離,意味 USB 10 Gbps 本身不含任何 USB 2.0,若要提供 USB 2.0 相容須利用獨立 USB 2.0 補進去。
    • PROM21 足以提供 6 個含 USB 2.0 支援的 USB 10 Gbps,又能額外提供 6 個 USB 2.0;Z790 在提供 10 個含 USB 2.0 支援的 USB 10 Gbps 後,只剩 4 個 USB 2.0。
  • PROM21 6 個 USB 10 Gbps 之中,AMD 容許利用其中 2 個 USB 10 Gbps 轉化為 1 個 USB 20 Gbps,但只限最多 1 個 USB 20 Gbps。
    • INTEL Z 系列容許把所有 USB 10 Gbps 轉化為 20 Gbps,10 個 USB 10 Gbps 最大支援 5 個 USB 20 Gbps。
  • 晶片組的 USB 是 USB-A,改 USB-C 需要使用額外的 TYPE-C 控制器晶片 (ASM1543),除了 USB-C 20 Gbps。
  • 10 Gbps USB 和 20 Gbps USB 都須補上 USB 中繼器 (REDRIVER),不管距離。
  • 用上 USB HUB (ASM2074) 和 USB CONTROLLER (ASM3241),一般不須為其上行連接補上 USB 中繼器。
  • JHL8540 在很多主機板上都出現相應的 GEN3X4 PCI-E 中繼器,反之 ASM4242 (GEN4X4) 所到之處目前都沒見有用上任何中繼器。
    • 這可能與 ASM4242 大多被接上 CPU 而非 PCH 有關?
  • 雙晶片組設計是串連做法,以 GEN4X4 串連意味 X870E / X670E 的晶片組總 GEN4 通道數量不是 8 + 8 = 16,而是 4 + 8 = 12。
    • CPU 也須分出 X4 連接首顆晶片組,故 CPU 用作連接 PCH 的通道數量一般視為不可用通道。
  • A620 使用同一顆 PROM21 0GA2,但禁用其中一組 GEN4X4,再把剩下的一組 GEN4X4 降為 GEN3X4,然後保留原有的 GEN3X4 或 SATA 的複合通道,上行 GEN4X4 也有保留。
    • USB 方面也把 6 個 USB 10 Gbps 降為 4 個,再把其中 2 個降為 5 Gbps,便是 2 個 10 Gbps + 2 個 5 Gbps USB。
  • A620A 目前好像只有映泰有推出一款產品,都是 PROM21 的變奏,據說這次順手把上行連接從 GEN4X4 降為 GEN3X4。
  • A620 與 A620A 這種不完整的晶片組擴展,跟 INTEL HXXX、BXXX 晶片組的做法一模一樣,其實很久以前的 INTEL ZXXX 也是不完整的版本 (SATA 設計有刪減)。
  • AMD 也進一步限制 A620 主機板的 CPU PCI-E 速率,24 組 CPU GEN5 全限制為 GEN4。
  • 實際上不少 B650 主機板由 CPU 提供的 M.2 插槽號稱只有 GEN4X4 (~7000),卻都能跑到 ~9000,也就超出 GEN4X4 的理論上限。
  • 有時候 AMD / INTEL 管太多也很煩,因 INTEL 不穩事件盲目崇拜 AMD 規管廠商操作,最終自食其果的還是使用者。


關於 PROM21 USB 5 Gbps,可以看為 A620 先禁用 PROM21 6 個原生 10 Gbps USB 的其中 2 個 USB 10 Gbps,再把剩下 4 個的其中 2 個禁用 10 Gbps 模式只允許 5 Gbps,所以 AM5 PROM21 0GA2 才有獨立 5 Gbps 一說,其原生 GEN3 通道也是從 GEN4 降下來。所謂獨立 / 原生,也可以是不能再升級的意思 / 被強制降級後的版本。至於 INTEL 與 AMD 為什麼要這樣做,尤其在低階版本上加入諸多限制,筆者也看不懂。好比 USB 10 Gbps,由於大廠不敢砍掉中繼器,在走量的型號上為了省錢,也就不太會提供 USB-A 10 Gbps,TYPE-C 也盡量避免 (要補 TYPE-C 控制器)。

其實市場本身具有調節能力,多年競爭後現在剩下的主流板廠都沒那麼蠢。市面上有些 AM5 入門板那 4 個 CPU 原生 USB 10 Gbps 只拉兩三個,你也可以看為要加錢板廠寧願不給,也懶得跟你降,畢竟連接埠也是料錢,簡單來說就如同爺爺名言要買買不買滾啦。

AMD 最新公開的官方表格提到,PROME21 的 SUPERSPEED USB 5Gbps (UP TO) 是 1 個 (最多),卻又在 X870 CHIPSET DIAGRAM 提到晶片組那 4 個 USB 10 Gbps,也可以改為提供 4 個 USB 5 Gbps (Optionally two USB 3.2 ports can be implemented),反正筆者看不懂。筆者是認為 PROM21 的原生 6 個 10 Gbps USB,均支援降為 5 Gbps 輸出,很多低階 AM5 主機板都不提供任何 USB 10 Gbps (因為需要補上中繼器晶片),板廠直接做成 6 個 5 Gbps USB 罷了,怎可能只能拉一個。難道這些主機板在 AMD 眼裡都是超規格設計 / 超規格運作,或影響保固?

無 HUB / CONTROLLER 的直出設計


關於 CPU 本身,RYZEN 7000 和 RYZEN 9000 的 I/O DIE 有幾點值得注意:

  • RYZEN 7000 / 9000 原生提供 28 組 GEN5 通道,在主流主機板上有其中 4 組被用作連接晶片組,故連接晶片組的部份視為不可用通道,意味 CPU 的總通道雖然有 28 組,但是可用通道只有 24 組。
  • CPU 16 + 4 + 4 = 24 組可用通道,當中的首 16 組也支援原生拆分為 4 + 4 + 4 + 4。
    • INTEL LGA 1700 的首 X16 只支援原生拆分為 8 + 8,據說未來平台支援 8 + 4 + 4。
  • RYZEN 8000 APU 有兩種設計,APU 直出的 PCI-E 可用通道分別是 8 + 4 + 4 和 4 + 4 + 2;USB 方面那 3 個 USB-C / DP 其中 2 個卻由 10 Gbps 提升至 40 Gbps (USB4)。
  • USB-C / DP 複合的意思一樣是二選一,在原生 HDMI 之上再提供 1 個 DP 或 HDMI,便等於少 1 個由 CPU 提供的 USB 10 Gbps;用盡 4 個 DDI 意味 CPU 只剩 1 個 USB-A 10 Gbps (和 USB 2.0)。
  • ASM4242 / JHL8540 若要提供 DP ALT,但又不提供 DP IN 外接輸入,便會佔用 CPU 的複合的 USB-C / DP,同時意味 USB 10 Gbps 也會減少。
  • 從 PCI-E 擴展卡上的 USB 2.0 9-PIN 連接,引證 ASM4242 / JHL8540 均需要獨立的 USB 2.0 引進來;至於板載而且是沒 DP IN 也就是跑 IGPU 的方案,是否仍需要獨立 USB 2.0 來支援 USB 2.0 裝置,筆者不確定。
    • 為 DP ALT 而提供 USB-C / DP 當中的 USB-C 內的 USB 2.0,可否作為 ASM4242 / JHL8540 的 USB 2.0 支援?
  • 從 AMD 提供的 DIAGRAM 來看,似乎 AMD 無意為 ASM4242 提供 USB 2.0 支援,因為 AMD 甚至拆出那 2 個接到 ASM4242 用作 DP ALT 的 CPU USB-C 的 USB 2.0,作為一般的 USB 2.0 埠,PCH 那邊也用盡所有原生獨立 USB 2.0,除非第 8 個 USB 2.0 (CPU 1 個加 PCH 6 個之上),是合併而來的 USB 20 Gbps 的其中 1 個 10 Gbps 的 USB 2.0。
  • 實際上大部份 800 系主機板,都以 CPU 而非 PCH 提供 PCI-E X4 連接 ASM4242,有別於 AMD 的 DIAGRAM 所示。
  • 另一方面,由於 RYZEN 8000 APU 的 PHOENIX 2,例如 8300G 只有 X4 + X4 + X2 共 10 組 PCI-E 可用通道,但板廠無一有表明當使用 PHOENIX 2 APU 時,USB4 的部份將受影響。
  • PHOENIX 2 APU 理應不可能享有獨立完整的獨立 X4 M.2 插槽之餘,同時又能盡享由 ASM4242 GEN4X4 提供的雙 40 Gbps USB-C。
  • USB-C 跑不滿 40 Gbps 也沒差,GEN4X2 = 32 Gbps = GEN3X4,JHL8540 TB4 也喊了很多年雙 40 Gbps USB TYPE-C 了。
  • 板廠主要以 CPU 來接 ASM4242,難道是要讓 APU 的原生 40 Gbps USB4 直衝過去?
  • 關於 CPU 24 組 PCI-E 通道,主機板 PCB 必須是 6 層或以上,否則只能啟用 16 + 4 = 20 組,大部份 A620 和入門 B650 因為 4 層板設計,只拉出 20 組 CPU PCI-E 通道。
  • 也不是所有 6 層板 AM5 主機板 (B650),都有拉出 CPU 完整的 24 組 PCI-E 通道,最終還是要看板廠的做法。
  • 有些 A620 主機板首發期間也有跑到 CPU GEN5 的水平,所以 A620 在 CPU 的部份是 GEN5 還是 GEN4 沒那麼重要。


以上是 CPU 和 PCH 各自的擴展性。在主流的主機板上,都有用到 PCH 晶片組。把 CPU 接到 PCH 的那一段 PCI-E X4 視為不可用通道,是行業的慣例,INTEL 亦然,只是沒有 CPU 往下接,也就沒有晶片組的下行擴展。另外,AMD 仍然視 ASM4242 所佔用的 PCI-E X4 為可用通道,所以 AMD 才在 X870E 與 X670E 的平台總 PCI-E 可用通道,寫上相同的 44 組 (CPU 24 + PCH 8 + PCH 12)。這種操作 / 表達惹不少人不滿,因為他們認為 AMD 明顯是限制 X800 系列主機板的總平台 PCI-E 可用通道的其中四組的形狀 (TYPE-C),很多電腦使用者都用不上 40 Gbps 等級的 USB 裝置。

筆者倒是認為,樂觀一點來看,把 ASM4242 視為晶片組就好。晶片組在擴展性上,無非就是 PCI-E HUB。剛好筆者在寫 ROG STRIX X870-I 時,既看到那個 ROG FPS-II 裝置使用 TYPE-C 連接,又看到 ASM4242 真身,加上以前寫過 MSI Z790 CARBON MAX 的 MSI USB4 PD100W PCI-E 擴展卡,得出以下靈感:

  • 主機板 ASM4242 以 GEN4X4 接到 CPU。
  • 自行準備使用 ASM2464PD 方案的 USB-C M.2 外接裝置,2 個外接盒子。
  • 自行準備 2 組 NVME PCIE M.2 SSD。
  • 哇啦這就是 ASM4242 GEN4X4 64 Gbps 分拆兩組 32 Gbps GEN3X4 M.2 的方案。
  • 至於供電問題,那些 ASM4242 的 15W 基礎功率可否同時支撐兩組 GEN3X4 M.2,這要問板廠和裝置廠商啊。
    • 現實中據說不少 40 Gbps M.2 USB 外接盒子,在供電設計上一言難盡,容易帶走 M.2 見上帝。
  • 補充,ASM2464PD 只是 40 Gbps,你接 GEN4X4 M.2 也不能跑滿 7000,大概就是 3800 ~ 4000 封頂,所以接 2 個 GEN3X4 或不要期待 GEN4 全速就好。

自 X570 起引進 GEN4,長久以來使用者一直在等 GEN4 拆 GEN3 的方案,因為 GEN4 是 GEN3 的兩倍,GEN4X4 是 64 Gbps 而 GEN3X4 是 32 Gbps。如果 AMD 對 AMD 800 系主機板的限制不單是 ASM4242,更必須引出 TYPE-C,那麼 ROG FPS-II CARD 這類設計,便可繞過 AMD 限制大顯神通,順便再次氣死 AMD。

其實微星在 AMD 800 系列對於 ASM4242 的處理也很叛逆進取,它們家 PRO X870-P 只引出 1 組 USB4 TYPE-C (只拉 X2 至 ASM4242),TOMAHAWK 更偷加 GEN5 通道切換晶片,把 CPU 的 GEN5X4 分拆為雙 USB4 TYPE-C 或一組 GEN5X4 M.2 插槽。至於 PRO X870-P 那個 USB-C 是否能夠跑滿 40 Gbps,這就跟微星無關了。

INTEL JHL8540 GEN3X4 32 Gbps 也號稱 40 Gbps USB 了,ASM3241 GEN3X2 16 Gbps 也號稱 20 Gbps USB,這是行業慣例。筆者只知道華擎 Z490 TAICHI 有老實交待 ASM3242 GEN3X4 32 Gbps 的 20 Gbps USB 當被切走 X2 時,只剩 GEN3X2 = 16 Gbps。


只看晶片組的擴展性:

  • 關於 USB 20 Gbps,由於 INTEL 本身把 USB3 和 USB2 分拆,由 2 個 10 Gbps 合併的 20 Gbps 也就只需佔用 1 個 USB 2.0,另一個則可以獨立使用至其他地方。
    • 至於 AMD 因為 USB3 本身自帶 USB2,合併而來的 20 Gbps 能否交還出 1 個 USB 2.0 作獨立使用,筆者也不確定。
  • PROM21 有限制最多提供 1 個 20 Gbps,雙 PROM21 設計便是 2 個 20 Gbps 不能再多。
  • INTEL Z790 沒有相關限制,10 組 USB3 最大支援 5 個 20 Gbps (也就不能提供任何 10 Gbps 或 5 Gbps USB)。
  • 雖然 INTEL 把 USB2 分離,但以下表格假設 USB3 也帶 USB2 支援以符合現實主流操作,所以 14 個 USB 2.0 在連接 10 個 USB3 後便只剩 4 個。
  • INTEL 平台的 DMI 4.0 X8 對 PCB 板層數有要求,HXXX、ZXXX 也是 6 層或以上才可以支援 DMI 4.0 X8,BXXX 6 層也不行。
  • 以下因為在描述晶片組本身的擴展,總 PCI-E 通道也就是原生的 4.0 + 3.0,晶片組本身並無原生 2.0 或 5.0。
  • USB 方面兩家其實就是以 10 Gbps 為標準,容許組合出 20 Gbps (二換一) 及降至 5 Gbps (一換一),並無原生 5 Gbps USB 一說。
    • 所謂原生 5 Gbps USB,也就是不允許提升至 10 Gbps 速率的可憐鬼,B760 就有幾個,跟 A620 上的操作一樣。
  • 下圖沒有整合 USB 10 Gbps 和 USB 2.0 的晶片組總 USB 數量,例如 X870E 雙晶片組理應是 12 + 12 = 24。
    • 因為現實中雙 PROM21 所帶來的額外 USB 2.0 有點太多,板廠基本上不會用滿 12 個 USB 2.0 (再加處理器的一個便是十三個)。
    • 兩家都有 ROOT PORT 限制,可能也有影響,例如雙晶片組 20 組 PCI-E 通道,是不能同時提供 20 組 PCI-E X1 插槽 (PORT)。
    • 在 X870E、X670E、X670 這些雙晶片組設計的主機板上,百分之九十九不會出現 USB 2.0 HUB 晶片 (ITX 除外),相反 Z790 盡是 GL850G 之類的 USB 2.0 HUB。
    • 所以無論如何,INTEL 平台在 USB 2.0 的部份都不堪入目令人尷尬。
  • 實際上,原生 / 獨立的 USB 2.0 很有用,AUDIO CODEC (ALC4080)、燈效管理的微處理器、WIFI 模組的 BT 支援,都用得上 / 須用上 USB 2.0。
    • 好像也可以以原生 USB3 接上這些東西,但原生 USB3 比較珍貴 (HUB / CONTROLLER 比 USB 2.0 的貴)。
    • 有些 H610、A620 主機板也有用到 GL850G 等 USB 2.0 HUB 的設計,但很少出現 ASM1074 等 5 Gbps USB HUB,遑論 ASM2074 / GL3590 這種 10 Gbps 的 USB HUB。
  • 前面說要買買不買滾啦,某程度上也是市場引起,愛亂罵亂噴的消費者 / 鄉民多如繁星,目前例子有頂級超頻主機板上的 PS2。
    • 頂級主機板的 I/O 不宜出現後置 USB 2.0 TYPE-A,因為市場視之為垃圾,板廠為免影響定位和觀感,也不會提供 USB-A 2.0。
    • VGA 影像輸出,是需要加入額外晶片把原生的 DP / HDMI 轉換而來,但也沒有哪家敢在頂級主機板上提供 VGA D-SUB 了。


含 CPU + PCH 的平台終極擴展性:

  • 計算平台總 PCI-E 可用通道時,假設不提供任何原生 SATA (SATA 與 PCI-E 通道為一比一)。
  • 以下假設 ASM4242 以 GEN4X4 連接至 CPU,並提供 2 個 40 Gbps USB-C,且提供經 IGPU 輸出的 DP ALT。
  • 因應 ASM4242 限制適用於全 X800 系平台,以下把 ASM4242 的 GEN4X4 與 2 組經 CPU 內置顯示輸出 DP ALT 的 USB-C 10 Gbps / DP,從平台可用 PCI-E 通道中和平台 USB 數量中扣除。
  • AMD 的表格把晶片組上行連接 GEN4X4 視為不可用,把 ASM4242 上行連接 GEN4X4 視為可用,原則上也沒有錯。
    • 實際上 PROM21 晶片組是 4 擴 12,ASM4242 仍然是 4 進 4 出,AMD 只限制該 GEN4X4 的"形狀"和其背後方案,不是砍掉 X4。
    • 不爽 C10H 的 SLIMSAS GEN4X4,可以不買,華碩仍然提供多款沒有 SLIMSAS 的 X870E / X870 主機板,其他家也可以。
    • 不爽 AMD X800 系 ASM4242,也可以不買,但只能等 B850、B840 或選擇上代的 X670E、X670、B650E,不過這時刻已經快買不到。
    • 不爽 PROM21,可以不買,還有 PRO 600 (ASROCK DESKMINI X600) 選。
  • INTEL 下代平台據說 CPU 原生支援 2 個 40 Gbps TB4 TYPE-C,且不佔用任何 PCI-E 通道。
    • 據說改為 20G / 10G / 5G 也可以,同樣是 2 個,但好像不支援原生切回 PCI-E 通道。
  • ASM4242 提供的 2 個 USB-C 40 Gbps 也沒算進平台總 USB 數量,因為那是經 PCI-E 通道換來的方案,不是原生直出。
  • 以下也不管 USB4 的 USB 2.0 連接 (假設不佔用額外的 USB 2.0 & 不能分拆 USB 2.0 出來)。
  • 關於 GEN5 支援:
    • AMD X870E 要求至少一組 PCI-E 5.0 插槽,和一組 PCI-E 5.0 M.2 插槽。
    • X870 要求至少一組 PCI-E 5.0 M.2 插槽,沒有限制必須提供 PCI-E 5.0 插槽。
  • AMD 強制要求 X870E 和 X870 提供 USB4 40 Gbps,由 AMD 提供的 BLOCK DIAGRAM 可見那就是 ASM4242。
  • ASM4242 本身也拿到 INTEL THUNDERBOLT 的認證,但據說成品還是要送到 INTEL 那邊拿認證,才能對外宣傳和標示為 TB4。
  • 由於送測要錢,就連採用 INTEL JHL8540 TB4 控制器的 X670E,也沒掛上 TB4 頭銜。


上面的 AMD DIAGRAM,來自 AMD 的官方文件 (September 2024 AMD RyzenDesktop Updates),筆者喜見 AMD 願意提供完整的 X870E & X870 BLOCK DIAGRAM,雖然與兩三年前被流出的版本基本一致。不過現實總是殘酷,經上次在 GN 影片 AMD 工程師提及 X670E 什麼應該是八層、十層甚至十二層 PCB 設計後,這份 BLOCK DIAGRAM 再次引證 AMD 對於現實世界主流板廠的實務操作一無所知,所展示的擴展性設計 (插槽 / 埠的規格和種類及數量) 南轅北轍,三個前置 TYPE-C (TYPE-E) 也太扯了。

當然 AMD 所畫出的版本也只是舉例,好比 ASM4242 的連接方式,AMD 是接到 PCH 而板廠大多接上 CPU。適者生存,就看各位對板廠的最終方案買不買單,什麼 GEN4X2 的 ASM4242 單 USB-C、再補 PCI-E HUB 2 擴 4 的設計,也許反映板廠絕處逢生。把所有東西完整呈現,多加晶片切換提供彈性,價格注定不便宜,而目前市場價格也是相當高。

至於為什麼 AMD 顯示 ASM4242 為 PCH 提供而非 CPU 直出,筆者是認為因為 INTEL 本代和下代的 CPU 都沒有兩組獨立的 GEN5X4,AM5 當然可以贏對手,只是可惜沒有預估主板廠 LOL。

X870E

X870

AMD Socket AM5 晶片組

Tags: X870EX870主機板AM5
Previous Post

Intel 確認 13 / 14 代 CPU 穩定性問題已透過 0x12B 微碼修復,不再推出更新

Next Post

全球首款 1440p 480Hz OLED 螢幕!ROG Swift OLED PG27AQDP 在台上市

Ben

Ben

UNIKO’s Hardware 網站編輯,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多年寫文章的宗旨就是"錢來就幹"!

Next Post
全球首款 1440p 480Hz OLED 螢幕!ROG Swift OLED PG27AQDP 在台上市

全球首款 1440p 480Hz OLED 螢幕!ROG Swift OLED PG27AQDP 在台上市

ASUS NUC 持續推進 AI 技術創新,為使用者帶來更好的服務與體驗

ASUS NUC 持續推進 AI 技術創新,為使用者帶來更好的服務與體驗

三面玻璃斜屋簷設計!darkFlash DY470 ATX 機殼開箱

三面玻璃斜屋簷設計!darkFlash DY470 ATX 機殼開箱

Comments 1

  1. 吳泰伯 says:
    5 個月 ago

    (雖然 INTEL 把 USB2 分離,但以下表格假設 USB3 也帶 USB2 支援以符合現實主流操作,所以 14 個 USB 2.0 在連接 10 個 USB3 後便只剩 4 個。 )

    Intel規範比較詳細也彈性,USB-A 的,USB2.0最多是14個沒錯,但一般人的RD 思維一定是從USB 4 40Gbps–>USB 3.2 Gen 2X2 20Gbps–> USB 3.2 Gen 2×1 10Gbps(C口和A口) –>
    USB 3.2 5Gbps–>USB 2.0,所以實務上
    從旗艦 中階 入門也一定 USB 2.0最後才設計
    剩下4個USB2.0剛好做成內接USB2個槽
    才會有旗艦板子裝機影片後置IO USB 2.0無
    假設要用超過4個USb2.0內建port也不夠
    要玩家自己用買usb 2.0 Hub 來擴充主板內建USB 2.0 不足窘況。
    無線網卡 藍芽USB 2.0X1 ,機殼內建USB 2.0X1
    水冷USB 2.0×1,機殼外接螢幕USB 2.0×1
    兩個剛好夠用,超過就要用Hub
    這也是以前內建2port USB 2.0夠用,現在可能會不夠原因,這也是現在主板RD想不到

    回覆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ROG-玩家共和國專頁
Cloudways 主機

關於我們

UNIKO’s Hardware Follow us for the latest PC hardware news, unboxing, reviews and everything in-between!

UNIKO’s Hardware 玩家觀點看產品,真實呈現! 華人圈最可愛的電腦硬體評測開箱、3C業界新聞、電腦改裝、遊戲電競!

熱門標籤

主機板 (212)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69) 其他硬體 (7)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100)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45) 新聞 (3884) 新聞稿 (1522) 機殼 | 電源 | 配件 (125)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112)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47) 處理器 (116) 記憶體 (60) 評測開箱 (1507) 軟體 (512) 顯示卡 (195)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343) 顯示器 (10)

熱門架站軟體教學

  • 什麼是 WordPress?
  • WordPress 架站的五大步驟
  • WordPress 三大新手主機完整比較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部落格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形象官網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型錄購物網站
  • 評測
  • 新聞
  • 軟體
  • 聯絡

Copyright © © 2025 UNIKO's Hardware All rights reserved. | 網頁設計: 帶路姬數位科技有限公司.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評測 & 開箱
    • 處理器
    • 主機板
    • 顯示卡
    • 記憶體
    •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 機殼 | 電源 | 配件
    • 顯示器
    •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 其他硬體
  • 新聞
  • 新聞稿
  • 軟體
  • 聯絡

Copyright © © 2025 UNIKO's Hardware All rights reserved. | 網頁設計: 帶路姬數位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