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KO's Hardware
  • 評測
    • 處理器
    • 主機板
    • 顯示卡
    • 記憶體
    •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 機殼 | 電源 | 配件
    • 顯示器
    •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 其他硬體
  • 新聞
  • 新聞稿
  • 軟體
  • 聯絡
  • ZH-TW
    • ZH-TW
    • ZH-CN
    • EN
    • JA
    • KO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UNIKO's Hardware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UNIKO's Hardware
Home 評測開箱 主機板

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 主機板深度拆解評測

Ben by Ben
2025-03-24
in 主機板, 評測開箱
0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 主機板深度拆解評測

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 替 AM5 Mini-ITX 主機板市場再開創了一個不錯的選擇,由於 B850 主機板不再被 AMD 強制綁定 ASM4242 USB4 控制器,價格也降了不少。向來重視 AM5 Mini-ITX 市場的華碩這次推出了 B850 版本,讓更多華碩粉絲儲值信仰,並推動 Mini-ITX 社群發展,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華碩最新的 B850 Mini-ITX 作品。

  • AMD B850 晶片組
  • 包裝與配件介紹
  • 主機板外觀介紹
    • CPU
    • DDR5
    • 其他設計
    • I/O
  • 主機板拆解介紹
    • 供電設計
    • USB 與影像輸出
    • 網路與音效設計
    • 其他主要晶片與設計
    • 晶片組與平台擴展
  • 測試數據
    • 處理器、記憶體測試
    • BIOS 設定
  • 結論

AMD B850 晶片組

平台總 PCI-E 擴展性 (CPU + PCH)

主機板

晶片組數量

平台總可用 PCI-E 通道
GEN5 + GEN4 + GEN3

平台原生 PCI-E 5.0 通道
假設 ASM4242 接到 CPU

平台原生 PCI-E 4.0 通道
CPU + PCH + PCH

平台原生 PCI-E 3.0 通道
CPU + PCH + PCH

平台 SATA / PCI-E 複合通道

獨立 SATA

晶片組上行連接

X870E

2

40 = 20 + 12 + 8

20 = 16 + 4 + 0

12 = 0 + 4 + 8

0

8 (3.0)

0

GEN4X4

X870

1

32 = 20 + 8 + 4

20 = 16 + 4 + 0

8 = 0 + 8

0

4 (3.0)

0

GEN4X4

B850

1

36 = 24 + 8 +4

24 = 16 + 4 +4

8 = 0 + 8

0

4 (3.0)

0

GEN4X4

B840 ?

1

34 = 24 + 10 ?

0 ?

24 = 24 + 0 ?

10 = 0 + 10 ?

0 ?

4 ?

GEN3X4 ?

X670E

2

44 = 24 + 12 + 8

24 = 16 + 4 + 4

12 = 0 + 4 + 8

0

8 (3.0)

0

GEN4X4

X670

2

44 = 24 + 12 + 8

24 = 16 + 4 + 4

12 = 0 + 4 + 8

0

8 (3.0)

0

GEN4X4

B650E

1

36 = 24 + 8 + 4

24 = 16 + 4 + 4

8 = 0 + 8

0

4 (3.0)

0

GEN4X4

B650

1

36 = 24 + 8 + 4

24 = 16 + 4 + 4

8 = 0 + 8

0

4 (3.0)

0

GEN4X4

A620

1

32 = 0 + 24 + (4 + 4)

0

24 = 24 + 0

4

4 (3.0)

0

GEN4X4

Z790

1

48 = 16 + 24 + 8

16

24 = 4 + 20

0

8 (3.0)

0

GEN4X8

Z890

1

48 = 20 + (20 + 8) + 0

20 = 16 + 4

20 = 4 + 16

0

8 (4.0)

0

GEN4X8

B860

1

34 = 20 + 14 + 0

20 = 16 + 4

14 = 0 + 14

0

0

4

GEN4X4

H810

1

24 = 16 + 8 + 0
(若使用 I219 1G LAN 不佔用 PCIE 通道)

16

8 = 0 + 8

0

0

4

GEN4X4

平台總 USB 擴展性 (CPU + PCH)
假設 ASM4242 雙 USB-C 支援 IGPU DP ALT

主機板

晶片組數量

平台總原生 USB 數量
40G + 10G + 5G + 2.0

平台原生 USB 10 Gbps
含 USB 2.0 支援 CPU + PCH + PCH

平台原生 USB 5 Gbps
含 USB 2.0 支援

平台原生 USB 2.0
CPU + PCH + PCH

X870E

2

27 = 0 + 14 + 0 + 13

14 = 2 + 6 + 6

0

13 = 1 + 6 + 6

X870

1

15 = 0 + 8 + 0 + 7

8 = 2 + 6

0

7 = 1 + 6

B850

1

17 = 0 + 10 + 0 + 7

10 = 4 + 6

0

7 = 1 + 6

B840

1

15 = 0 + 6 + 2 + 7 ?

6 = 4 + 2 ?

2 ?

7 = 1 + 6 ?

X670E

2

29 = 0 + 16 + 0 + 13

16 = 4 + 6 + 6

0

13 = 1 + 6 + 6

X670

2

29 = 0 + 16 + 0 + 13

16 = 4 + 6 + 6

0

13 = 1 + 6 + 6

B650E

1

17 = 0 + 10 + 0 + 7

10 = 4 + 6

0

7 = 1 + 6

B650

1

17 = 0 + 10 + 0 + 7

10 = 4 + 6

0

7 = 1 + 6

A620

1

15 = 0 + 6 + 2 + 7

6 = 4 + 2

2

7 = 1 + 6

Z790

1

14 = 0 + 10 + 0 + 4

10 = 0 + 10

0

4 = 0 + 4

Z890

1

16 = 2 + 10 + 0 + 4
(40G 原生不相容 USB 2.0)

10 = 0 + 10

0

4 = 0 + 4

B860

1

13 = 1 + 4 + 2 + 6
(40G 原生不相容 USB 2.0)

4 = 0 + 4

2

6 = 0 + 6

H810

1

11 = 1 + 2 + 2 + 6
(40G 原生不相容 USB 2.0)
(晶片組 USB 10G 不得合併為 USB 20G)

2 = 0 + 2

2

6 = 0 + 6

包裝與配件介紹

一貫的華碩設計語言,搭配電域文和主機板圖片,成為主要構圖。右下角印有"B850"字樣,底部則標註"GRAPHICS AND NVME ONLY",意味著 CPU X16 與 CPU X4 都是 GEN5 規格。

左下方列出一些華碩的自家特色,包括 AI READY、Wi-Fi 7、DOLBY ATMOS 和 AURA SYNC。值得注意的是,華碩的 AI READY 通常需要配合硬體,因此這款 Mini-ITX 主機板很可能搭載了 TPU 晶片。

盒子背面展示了半邊主機板背面圖,實際上 PCB 背面還有一個 M.2 插槽,但無法從圖片中看到。其他特色還包括 ROG 美學設計、主動式供電散熱設計、PCIe SLOT Q-RELEASE SLIM、以及帶背板的 M.2 散熱設計。至於 Wi-Fi 型號,華碩也印上了 MT7925。

配件中包含一份彩色印刷的快速使用指南 (彩色印刷就是好)、一份 ASUS WEBSTORAGE 介紹、ROG 信仰貼紙、多根尼龍束帶,以及一個ROG 鑰匙圈。

實用配件方面,包括 Wi-Fi 7 等級的延伸式 Wi-Fi 快拆天線、一組 M.2 螺絲和螺柱、一顆 M.2 Q-SLIDE 滑動快拆、以及一顆新一代 M.2 Q-LATCH 按壓式快拆、還有兩塊 M.2 軟墊、2 根 SATA 線材等。

此外,還有一袋比較奇特的配件 (官網資料與快速指南中甚至都沒有提到),內含一塊金屬片 (兩端有螺絲孔) 和一顆螺絲。經實測,這套工具應該是用於支援 PCB 背面 M.2 插槽的 2242 規格。

主機板外觀介紹

這就是擁有 ROG 美學的 Mini-ITX 主機板,華碩在供電散熱器和 M.2 散熱器的設計中加入了大量外觀元素,PCB 上還印有 ROG 敗家之眼。

從 PCB 背面可以看到,華碩將各種元件巧妙地擠進這塊體積小巧的 Mini-ITX PCB,提供了多樣化的功能和支援。大量的 SPCAP 貼片電容展示了華碩的用料實力,左下角則是早先提到的那顆 TPU 晶片,擴展了多種進階功能。

此次的 I/O 一體式擋板設計也有顯著變化,這是筆者首次看到華碩主機板採用螺絲固定的設計,且擋板延伸至 PCB 背面,形成 90 度角。

供電散熱器採用了延伸式設計,將 I/O 連接部分遮蓋起來,還搭配了塑膠外殼,覆蓋了供電散熱器之外的空間。

由於華碩採用了主動式散熱設計,這意味著供電散熱器內部含有一顆小風扇。因此表面的 ROG 敗家之眼,實際上是由多組開孔構成,華碩剛好將外形作為小風扇的進風口。

為了延續可拆式防塵設計,華碩依然使用了金屬片將風扇覆蓋,同時兼顧美學與實用性。風扇金屬片和塑膠裝甲上分別印有"ROG"和"FOR THOSE WHO DARE"字樣。

從側面看,小風扇位於金屬片之下,兩者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有效減少了風扇因為扇葉過於接近入風口而產生的噪音,華碩設計功力深厚。

供電散熱器使用高品質的導熱貼來增強導熱效率,並覆蓋了供電電感和供電模組。PCB 表面並沒有過多的輸出電容,因為已將其巧妙地放置在背面。

在電感上方採用了階梯式設計,為風冷散熱器提供了充足的空間,確保了最高的相容性。風扇下方還特意切出凹槽,擴展散熱面積,讓氣流能夠直接穿過,用以降低供電溫度。

至於那塊風扇金屬片,是用螺絲固定的,如果華碩能夠加入免工具快拆設計,會讓整體使用體驗更好。

M.2 散熱器依舊採用了堆疊設計,延續了 M.2 轉接板的做法,底部設有晶片組散熱器;表面散熱器可能是出於定位問題,仍然使用螺絲固定,稍稍可惜。

STRIX、GAME ON、和 ROG REPUBLIC OF GAMERS EST. 2006 字樣,以及與在供電散熱器上搭配的扭曲線條,營造出一種宇宙空間感。

CPU

CPU 插座上方沒有供電散熱器,這使得插座位置得以向上移動,騰出更多空間給晶片組和 M.2 插槽。

AM5 LGA 1718 插座提供多達 24 組可用的 GEN5 通道,還有 4 個 USB 10 Gbps 連接埠,以及對 DDR5 記憶體的支援。華碩還為 ROG STRIX 主機板加入了專屬的 CPU 插座保護蓋,插座本體由 LOTES 製造。

插座背面可以看到不少 MLCC 電容,還有 5 顆相對較小的高聚合物貼片電容,這些應該是 VISHAY 的產品。

在 PCB 左上角放置了一顆灰色的 CPU EPS 8PIN,採用了 PROCOOL I 高電流實心針設計。

DDR5

Mini-ITX 主機板自然只有 2 組記憶體插槽,支援雙通道配置。華碩 QVL 列出 8400+,那是 8000 系列處理器,針對 RYZEN 9000 系列處理器,華碩支援 8200+,容量最大支援 128 GB(2 x 64 GB)。

佈線華碩選擇了表層走線,在 PCB 正面就可以看到大量記憶體相關走線,背面則將表層空間留給了其他元件。

記憶體插槽採用單邊卡扣設計,卡扣位於上方,並且那一側沒有其他插座。

其他設計

24PIN 採用空心針設計,不屬於 PROCOOL 設計。華碩提供多達 4 組 PWM 4PIN 連接,比常見的 3 組更多;ARGB GEN2 5V 3PIN 也提供了 2 組,但沒有任何 RGB 12V 4PIN。

在 24PIN 與記憶體插槽之間,還有 4 顆快速狀態識別 LED,以四色方便使用者分辨 BOOT / DRAM / GPU / CPU 錯誤,其中 DRAM LED 在開機前也支援記憶體有沒有插好辨識用。

華碩提供 1 組 USB 2.0 9PIN、1 組 USB 3.0 19PIN、和 1 組 10 Gbps TYPE-C 前置連接埠,儲存方面,提供 2 個傳統 SATA 6 Gbps 連接埠。

在前置面板連接 9PIN 的旁邊,還有 2 組插座,分別是 CPU_OV 3PIN、和 T_SENSOR 2PIN;前者與超頻有關,後者用來測量溫度,但相關線材須自行準備。

PCIe X16 插槽有金屬加固,採用 GEN5X16 的 SMT 貼片式插槽設計。

華碩自家最新的 Q-RELEASE SLIM 設計取消了實體按鍵,使用者須從顯示卡最靠近 I/O 輸出的那一側出力拔出顯示卡。

插槽內部在 PEG 位置處有一塊垂直的金屬片,用來感知顯示卡與聯動插槽卡扣的機制,關於 Q-RELEASE SLIM 的爭議,華碩目前的公開聲明指出,只要正確使用 Q-RELEASE SLIM,並不會對顯示卡或主機板造成功能上的損害。

雖然華碩採用違章建築的方式將 PCB 表面空間讓給了晶片組及其散熱器,但他們並未選擇透過轉接子板來提供雙 M.2 插槽設計。

實際上在轉接板只引出了 1 組 GEN5X4 M.2 插槽,並且該轉接板還提供了前置音效 9PIN 連接埠。

將 M.2 散熱器拆除後,可以看到華碩為 M.2_1 插槽準備了背板散熱,並支援 Q-SLIDE 設計 (適用於 2242 與 2260 規格)。

固定 2280 的設計,是華碩新一代 Q-LATCH,有著垂直按壓和回彈功能。至於單雙面 M.2 SSD,配件中也提供軟墊,用以支撐單面 M.2 SSD。

關於背面的 M.2 插槽,其實與正面插槽一樣,都支援 2242 / 2260 / 2280 三種 M.2 SSD。不過由於 M.2_2 位於背部,受限於空間,華碩並未提供散熱設計。

固定 M.2 SSD 的方式,華碩提供一組傳統的 M.2 螺柱和螺絲,但配件中其實也提供了一組額外的 M.2 Q-LATCH,可以用於 M.2_1 或 M.2_2 (若有足夠空間)。

回到背面的 M.2_2,由於 PCB 上僅留有 2280 與 2260 的螺孔,所以 2242 的支援,就需要依賴前面提到的那個神奇的配件。將這塊金屬片鎖上螺絲後,就可以變身成一個小型安裝支架,其中央還有做凹凸設計增強結構穩固性,鎖在 2260 的螺孔上就能延伸至 2242 的螺孔。

我們先前也在推特中提及這件奇怪的事,因為華碩官網和快速指南都沒有介紹到這項配件,當然也沒有教使用者如何將 2242 SSD 安裝到 M.2_2 插槽。

I/O

I/O 擋板已預先安裝,表面採用磨砂黑色設計,並留有開孔作為小風扇的出風口。從 PCB 背面來看,華碩似乎也是首次引入了 90 度延伸 I/O 擋板的設計,並且是以螺絲來固定。

I/O 部分提供了多達 3 顆實體按鍵,分別是 CLEAR CMOS、BIOS FLASHBACK、和 FLEXKEY 多功能鍵,對於超頻玩家非常友善。

USB 方面,除了標配一個 HDMI 4K60,還提供了一個支援 DP ALT(DP 1.4 4K60)的 TYPE-C 10 Gbps 連接埠作為影像輸出。

音效方面值得一提,因為華碩提供了 3 個 3.5 mm 音源孔,分別負責 LINE OUT、MIC IN、和 LINE IN,同時也保留了 SPDIF OUT 輸出。多聲道設置則需要透過前置音效引出的 2 個 3.5 mm 音源孔,詳細資訊可參考說明書。

關於 FLEXKEY 和 BIOS FLASHBACK,華碩則是透過按鍵較為突起的高低差設計,讓其更方便被使用。

主機板拆解介紹

雖然 Mini-ITX 主機板本來就不大,但可拆的拆光光後,看到 PCB 上布滿了各種晶片,排列整齊而不顯雜亂,展現出華碩佈局的高超技術。

晶片組散熱器的規模在 Mini-ITX 主機板中相當驚人,大量凹槽提供了巨大的散熱面積。供電散熱器則因需避讓風冷散熱器,且空間有限,因此表面基本為平面,只有在風扇下方設有多組凹槽,小風扇的檔板是金屬材質。

將小風扇頂部的金屬擋片拆除後,能看到塑膠裝甲仍然遮擋著金屬散熱器,要再將裝甲移除後,才能看到完整的供電散熱器。

I/O 擋板背後有軟墊,但不是使用華碩以往常用的 L 形固定扣具將 I/O 擋板扣在 I/O 端子上,而是將 I/O 擋板直接鎖在 PCB 上。

拆下 M.2_1 的金屬背板後,可以看到底下有不少晶片和電路設計。仔細一看,原來這些是音效設計,顯示華碩是將音效相關的電路和元件整合放在這塊轉接板上。

事實上,連 I/O 上的 3 個 3.5 mm 音源孔,也是透過這塊轉接板提供的。由於轉接板有一定的空間,華碩便塞入不少料,包括音效電容和音效放大晶片。比較有趣的是,SPDIF OUT 卻是由主 PCB 提供的。

這塊轉接板名為 M.2 GEN5 AUDIO CARD_B850,將 M.2 和音效部分分開兩個連接來傳輸,使用者需要留意那個小 6PIN 音效連接。

遮蓋音效電容的金屬蓋其實是焊接在 PCB 上,因此無法拆卸。

華碩利用一塊類似膠布的物料將 Wi-Fi 盒子固定,不確定是否具備接地功能。拆開 Wi-Fi 盒子後,可以看到華碩為 Wi-Fi 模組提供了導熱貼,以減少過熱引起的速率下降或斷線風險。

不過,華碩的 QC 可能需要加強,因為 RF 天線不應該放置在導熱貼上。

供電設計

  • CPU 插座左側的供電模組主要使用兩款輸入電容,分別是日系 SPCAP,和疑似台系的 FP5K 16V 271uF。
  • 10 組 INFINEON PMC41420 一體式供電模組,應該是 Vcore。
  • 1 組 VISHAY SIC629 80A 一體式供電模組,應該是 Vmisc。
  • PCB 背面有大量貼片電容作為輸出電容。
  • REALTEK RT3672EE 2 相 PWM 控制器是 Vmisc 的控制器,直連控制 VISHAY SIC629 80A 一體式供電模組。
  • PWM 供電控制器位於 CPU 插座上方,華碩採用了自家 ASP2205 型號,規格尚未明確。
  • 在 EPS CPU 8PIN 一旁的固態電容 (16V 271uF),應該是 8PIN 的輸入電容。
  • 旁邊的 2 組供電設計採用 INFINEON PMC41420 一體式供電模組,應該是 Vsoc,靠近 CPU 插座還有兩顆小型高聚合物貼片電容。
  • 值得注意的是,PMC41420 晶片在 ROG Z890 系列主機板都以 90A 介紹,但在 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 上卻改稱為 70A,這點筆者無法理解。
  • VccIO_MEM 位於 CPU 插座之上,使用 MPS SEMI MPQ8633B 20A 同步降壓器。
  • 旁邊的 UPI SEMI UP9030Q 還查不到資料。
  • 下方有 2 顆 TEXAS INSTRUMENTS SN74CBTLV3126 (CL126),應該與記憶體相關。

USB 與影像輸出

  • REALTEK RTS5436I TYPEC PD 控制器,應該是負責含 DP ALT 的 USB-C。
  • GENESYS GL9901VE 單 USB 10 Gbps 訊號中繼器,似是負責最高 10 Gbps 的 TYPE-A。
  • REALTEK RTS5462S 網路還查不到資料,似是雙 USB 10 Gbps 中繼器,負責其餘兩個 10 Gbps TYPE-A。
  • REALTEK RTS5460B 網路還查不到資料,似是負責 DP ALT 功能,也包含 USB 10 Gbps 中繼功能。
  • GENESYS GL9901VE 單 USB 10 Gbps 訊號中繼器,似是負責 20 Gbps TYPE-C 旁邊的 10 Gbps TYPE-A。
  • REALTEK RTS5463E 網路還查不到資料,似是 20 Gbps TYPE-C 的中繼器。
  • TEXAS INSTRUMENTS TPS25810 TYPEC PD 控制器,似是負責 20 Gbps TYPE-C。
  • ASMEDIA ASM1543 TYPE-C 控制器負責前置 TYPE-C,其訊號中繼器為 GENESYS GL9901VE。

網路與音效設計

  • INTEL I226-V SRKTU 2.5 Gbps 有線網路控制器。
  • MEDIATEK MT7925B Wi-Fi 7 2.8 Gbps (160 MHz) & BT 5.4。
  • REALTEK ALC4080 AUDIO CODEC 音效解碼器。
  • SAVITECH SV3H712 放大器。

其他主要晶片與設計

  • 4 組 PWM 4PIN 同使用 NUVOTON NCT3949S 風扇驅動器。
  • 2 顆 PHISON PS7101 GEN5X2 通道中繼器 / 切換器,負責轉接卡插座的 M.2_1 訊號。
  • NUVOTON NCT6701D-R SUPER IO。
  • ITE IT8883FN,eSPI 轉 LPC 的晶片,支援 NCT6701D-R SUPER IO。
  • BIOS FLASHBACK 晶片 AI-1315-A1。
  • AURA 32UA0 微處理器負責 RGB 燈效,應該是 ENE 家的 6K7732UA0。
  • TPU KB3724Q D 為 EC 晶片,實現多種 ASUS AI 功能,包括 AI 超頻與 AI NETWORKING II 等等。
  • 由於空間有限,記憶體插槽和 PCIe 插槽背後也布滿了大量元件和電路
  • VRM 小風扇 4PIN 插座。
  • CMOS 2PIN 插座。

晶片組與平台擴展

PROM21 0GA2 晶片組,上行 GEN4X4,下行 2 組 GEN4X4 + 1 組 GEN3X4 (或 4 個 SATA),USB 提供 6 個 10 Gbps (可合併其中 2 個為 1 個 20 Gbps) 以及 6 個獨立 USB 2.0。

LGA 1718 插槽提供 24 組可用的 GEN5 通道、4 個 10 Gbps USB、以及 1 個 USB 2.0,整體通道分配猜測如下。

CPU 24 組 GEN5:

  • PCIEX16 (G5) 佔用 X16
  • M.2_1 佔用 X4
  • M.2_2 佔用 X4

0GA2 12 組 GEN4 + GEN3 通道:

  • I226-V 佔用 X1
  • Wi-Fi 插槽佔用 X1
  • 2 個 SATA 佔用 X2
  • 其餘 GEN4X6 和 GEN3X2 閒置

CPU + 0GA2 共 10 組 10 Gbps USB:

  • 4 個後置 USB 10 Gbps TYPE-A 佔用 4 組
  • 1 個後置 USB 10 Gbps TYPE-C 佔用 1 組
  • 1 個後置 USB 20 Gbps TYPE-C 佔用 2 組
  • 1 個前置 USB 19PIN 佔用 2 組
  • 1 個前置 USB-C 10 Gbps 佔用 1 組

CPU + 0GA2 共 7 組 USB 2.0:

  • 2 個後置 USB TYPE-A 佔用 2 組
  • 1 個前置 USB 9PIN 佔用 2 組
  • 32UA0 佔用 1 組
  • Wi-Fi 插槽佔用 1 組
  • ALC4080 佔用 1 組

測試數據

測試平台室溫控制在 26 度,無輔助風扇直吹測試平台,測試中關閉 Windows 內建防毒、關閉休眠設定,無更動電源計畫。

  • Windows 11 Professional 24H2
  • 套用 EXPO DDR5-6000

 
種類型號
處理器AMD Ryzen 5 9600X
主機板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 / 1022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Neo DDR5 6000 CL28 16 GB *2
顯示卡AMD RADEON RX 6400 4GB
儲存KLEVV CRAS C930 SSD 2TB
機殼STREACOM BC1.1
電源ROG STRIX 1000W PLATINUM
散熱器AMD Wraith Prism
顯示器ROG Swift OLED PG27UCDM
 

處理器、記憶體測試

我們接下來將會使用 AMD Ryzen 5 9600X,與 G.SKILL Trident Z5 Neo DDR5 6000 CL 28 16GB*2,透過幾個簡單的測試,讓大家能進一步了解 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 的實際表現如何。

首先透過 AIDA 64 v7.60.7300 觀察本次 CPUID 處理器詳細資料,進行記憶體快取測試,可以看到讀取 63010 MB/s、寫入 88343 MB/s、複製 61958 MB/s、延遲 61.0 ns。

接著使用大家常見的 CINEBENCH R23 進行跑分測試,結果為多核心 17405、單核心 2180。

BIOS 設定

ASUS 1080P 高解系度 UEFI BIOS,EZ MODE 簡易模式和 ADVANCED MODE 進階模式 2 種模式,EZ MODE 可以打開記憶體 EXPO 設定,和簡單的 EZ SYSTEM TUNING 調整性能。

ADVANCED MODE 進階模式,可以調整 cTDP to 105W,讓 Ryzen 5 9000 系列處理器可以運行 105W 功耗模式,也有 Turbo Game Mode (X3D) 和 AI Cache Mode,強化遊戲下的效能,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PBO) 可以調整更多超頻細項,另外也可以改變 UCLK DIV1 Mode 選項可以變更 AUTO、1:1、1:2,符合 UCLK MCLK 1:1,可以獲得更好的延遲和性能。

結論

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 用料豪華,擴展與功能充足,能夠滿足大多數使用場景需求。供電用料紮實,散熱設計強大,儘管受限於 Mini-ITX 的小巧尺寸,仍然採用了 10 層板設計。

記憶體支援屬 ROG 前段班,QVL 有 8400+。M.2 插槽全 GEN5 設計,意味由 CPU 直連,性能比傳統由晶片組提供的連接要更強大。

在 PCB 上,華碩也使用了不少創新的晶片用料,尤其是音效設計,REALTEK RTS 等晶片的網路資訊較為稀缺,這也帶來了不少驚喜。

整體來說,如果你要是想進入 AM5  Mini-ITX 世界,只需要拿出 NT$ 9,290 就能入手的 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 會是一個不錯的好選擇。

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

延伸閱讀

ROG STRIX B850-A GAMING WIFI 主機板開箱評測

ROG STRIX X870-I GAMING WIFI 主機板深度拆解評測

B850 AORUS ELITE WIFI7 ICE 主機板深度拆解評測

MSI MPG B850 EDGE TI WIFI 主機板開箱評測

AMD B850 與 Intel B860 主機板的 PCIE USB 擴展性詳細介紹!

Tags: 主機板評測開箱ROG STRIXB850
Previous Post

冷冽金屬風!NZXT 新一代錄音室等級麥克風 Capsule Elite 正式登台

Next Post

16PIN 又一波爭論落幕!BUILDZOID 就反應過大向 LINUS 道歉

Ben

Ben

UNIKO’s Hardware 網站編輯,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多年寫文章的宗旨就是"錢來就幹"!

Next Post
16PIN 又一波爭論落幕!BUILDZOID 就反應過大向 LINUS 道歉

16PIN 又一波爭論落幕!BUILDZOID 就反應過大向 LINUS 道歉

ROG Ally SteamOS

玩家成功在 ROG Ally 安裝未發佈的 SteamOS 3.8

極致動力! FSP 發布 CANNON PRO 2500W 電源供應器

極致動力! FSP 發布 CANNON PRO 2500W 電源供應器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ROG-玩家共和國專頁
computexCloudways 主機

關於我們

UNIKO’s Hardware Follow us for the latest PC hardware news, unboxing, reviews and everything in-between!

UNIKO’s Hardware 玩家觀點看產品,真實呈現! 華人圈最可愛的電腦硬體評測開箱、3C業界新聞、電腦改裝、遊戲電競!

熱門標籤

主機板 (213)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69) 其他硬體 (7)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100)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45) 新聞 (3910) 新聞稿 (1570) 機殼 | 電源 | 配件 (125)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112)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47) 處理器 (117) 記憶體 (60) 評測開箱 (1510) 軟體 (516) 顯示卡 (197)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346) 顯示器 (10)

熱門架站軟體教學

  • 什麼是 WordPress?
  • WordPress 架站的五大步驟
  • WordPress 三大新手主機完整比較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部落格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形象官網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型錄購物網站
  • 評測
  • 新聞
  • 軟體
  • 聯絡

Copyright © © 2025 UNIKO's Hardware All rights reserved. | 網頁設計: 帶路姬數位科技有限公司.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評測 & 開箱
    • 處理器
    • 主機板
    • 顯示卡
    • 記憶體
    •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 機殼 | 電源 | 配件
    • 顯示器
    •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 其他硬體
  • 新聞
  • 新聞稿
  • 軟體
  • 聯絡

Copyright © © 2025 UNIKO's Hardware All rights reserved. | 網頁設計: 帶路姬數位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