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G Astral LC RTX 5090 32GB GDDR7 OC 這張顯示卡突破你我的想像,首先要感謝華碩優先讓我們一嘗最頂級的 GEFORCE RTX 50 BLACKWELL 作品,這個型號更是華碩最頂尖的 ROG ASTRAL 系列,更是目前唯一的一款一體式水冷版本!回想上一世代的頂級 AIO 水冷版是 ROG Matrix Platinum GeForce RTX 4090 24GB GDDR6X,眾所皆知 RTX 50 系列難以購得,RTX 5090 不只是天價,更被玩家笑稱像是空氣一般的存在。
ROG ASTRAL 系列帶來信仰價的高峰,市場缺的是顯示卡,而非白花花的鈔票,對我們媒體而言,缺的便是一睹風采的機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ROG 這款頂尖之作吧~
ROG Astral LC RTX 5090 包裝配件
2025 年華碩在新世代顯示卡包裝加入白色設計,一改以往的暗色風格。ROG Astral LC RTX 5090 由於採用 360 mm 水冷排,所以包裝整體要比一般風冷顯示卡大了不少。包裝正面展示顯示卡圖片,除了 360 mm 冷排外,也有 RGB 燈效。右方印有 ROG ASTRAL GAMING GRAPHICS CARD 字樣,但沒提及 LC 一詞。
背面提供更多設計資訊,包括全覆蓋式水冷散熱設計、頂級供電用料 (80A)、相變片導熱、以及自家軟體支援。後者對於 ROG ASTRAL (LC) 系列尤為重要,因為目前也只有 ROG ASTRAL 系列顯示卡加入了六路電流偵測的硬體設計,並顯示於 ASUS GPU TWEAK III 軟體。
I/O 輸出華碩也印上示意圖,五輸出設計在 RTX 50 系列中也屬罕見,更多 HDMI 方便使用者接上多顯示器。
ROG 的包裝向來就愛將電域文藏在背景之中,需要在特定角度才能看清 REPUBLIC OF GAMERS、OR THOSE WHO DARE,不過經典的那顆紅色敗家之眼仍出現在包裝的各處。
ROG Astral LC RTX 5090 身為現今最頂級的顯示卡,儀式感自然少不了,打開外盒後,裡面還有一個黑色盒子,表面以結構色印有 ROG 字樣,打開盒蓋後,FOR THOSE WHO DARE 映入眼簾。
顯示卡包裝採用上下雙層設計,頂層放置顯示卡本體,底層則為冷排,顯示卡本體已貼上保護膜,留待使用者自行撕掉。
ROG Astral LC RTX 5090 配件文本包括快速啟用指南、感謝卡、顯示卡支撐介紹、保固介紹、以及 16PIN 接線介紹,接線的重點還是要插好插滿。
由於 RTX 5090 功率目標由 575W 起跳,所以顯示卡所附的 16PIN 轉接線含 4 個 PCIe 8PIN,NVIDIA 似乎比較認可使用顯示卡附送的轉接線,不過直出線材理應更好。
- ROG 圓形磁鐵。
- ROG PCB 尺。
- ROG 信仰魔鬼氈。
- ROG 內藏螺絲起子的顯卡支架。
這把信仰 PCB 尺的表面印有許多資訊,筆者尤其喜歡 MLCC 電容的大小規格介紹,以及旁邊的 GDDR6X 焊盤,這顯然是 ROG MATRIX 系列的基因證據。背面的 ROG 組成部份則更為有趣,原來 LIGHTING EFFECTS 也是其中一環。
外觀設計
AIO 水冷顯示卡可分為兩大部份,顯示卡本體和冷排,兩者以水冷管連接。水冷管的位置也很重要,在 ROG MATRIX 系列的水冷管從顯示卡的卡尾 / 右邊延出,而這次 ROG Astral LC RTX 5090 改為從顯示卡上方引出。另一個重點在於冷排風扇的 PWM 接線處理,特別是 RGB 風扇還需要額外針腳控制燈效。
ROG Astral LC RTX 5090 繼續維持高水平設計,線材走在水冷管旁邊,一同藏於水冷管包網底下。顯示卡上配有一顆風扇,這與上一代 ROG MATRIX 系列完全不同,風扇位於右側,似是專門負責供電模組等發熱源。根據官網的說明,核心和記憶體由特大銅底負責,由此看來 ROG 希望在不影響主要發熱元件的散熱性能下,同時兼顧供電散熱。
ROG Astral LC RTX 5090 外殼的四周以黑色為主,四角經過削邊處理,顯示卡外殼採用全金屬設計,表面銀灰色設計之中切出一個梯形,銘牌上印有 ROG 敗家之眼和 ASTRAL 字樣。水冷管由顯示卡頂部引出,外殼頂部則印有 ROG 敗家之眼和 GEFORCE 字樣。
REPUBLIC OF GAMERS 那個區塊其實是一個燈條,橫跨顯示卡左至右的範圍。整個上方被顯示卡外殼與背部拼合而成,除了外觀更精緻,應該也與風扇的風道設計有關,降低漏風漏壓的情況,顯示卡背部為一整塊金屬背板,沒有多餘切口。
除了 ROG 敗家之眼和 ASTRAL 字樣,以及垂直的 GEFORCE RTX 外,更值得注視的是核心背後的電容組合,在 RTX 5090 系列,除了 ROG 以外,其餘均採用全 MLCC 陣列設計,只有 ROG 會將六大組 MLCC 之中的兩組替換為 SPCAP,不過華碩並沒有提及這項改變的原因。
ROG Astral LC RTX 5090 的右側由背板和外殼延伸完整覆蓋,背板的延伸部份更有三組螺孔供特定機殼使用。
I/O 也算是 ROG 的一大亮點,五組輸出非常友善,I/O 檔板上的開孔與風扇的排風設計密切相關。從圖片中可看到,ROG Astral LC RTX 5090 顯示卡本體還是高出兩槽一點點,PCB 高度也超越 I/O 檔板,畢竟這是最頂級的 ROG RTX 5090 系列顯示卡。
ROG Astral LC RTX 5090 16PIN 的埠口設計下沉,降低線材屈曲的程度,旁邊的 FAN1 和 FAN2 是兩個 PWM 4PIN,這一點也與 ROG MATRIX 系列的做法不同,這些 PWM 風扇會綁定冷排風扇轉速曲線,以 GPU 溫度為目標。
在 RTX 50 系列顯卡中,競品紛紛跟進華碩早在 RTX 40 系列時期的做法,將 16PIN 反向設計,使其卡扣朝上,方便使用者檢查線材是否已扣穩插座。
ROG Astral LC RTX 5090 的風扇尺寸也不小,採用 7 扇葉設計,扇葉具有一定寬度,似是專注於提高風壓。這是因為風道設計主要依賴 I/O 擋板排出廢熱,所以預計預設轉速也不會太低。
風扇扇葉末端連接形成一個風扇環,不僅能降低風扇震動,還能增強整體扇葉穩固度,某程度上也能減少由風扇震動引起的噪音。顯示卡外殼特別為風扇切出了風扇環,上面更印著 25 07 37.0 N 121 28 13.6E 這個華碩總部的座標。
來到冷排部分,首先 ROG Astral LC RTX 5090 冷排的質感很好,額外的噴漆磨砂設計顯得非常高級,冷排側面印有 ROG ASRTRAL 字樣,華碩在每個細節都在提醒你,這就是 ROG ASTRAL 系列。
根據官方規格,冷排厚度達 38 mm,比常見的 27 mm 冷排要厚不少,由於冷排含風扇的整體厚度達 65 mm,因此風扇也有 27 mm,略高於標準的 25 mm。整體設計主要以散熱性能和噪音控制為優先,規模較大,如果使用者打算安裝進較小的機殼內,就需要特別注意裝機規格。
三顆風扇均為獨立安裝,沒有做成一體式連框設計,各須鎖上四顆螺絲,不過風扇之間沒有線材,風扇外殼本體也沒有加入藏線設計,所以風扇之間的串連應該是磁吸 + 金屬片連接。風扇本體是 12 cm 規格,採用 6 扇葉設計,扇葉是透光材質,末端連接形成一體式的風扇環。風扇中央加入類金屬的圓框,再貼上 ROG 敗家之眼的貼紙。
冷排水道和鰭片焊接屬主流設計,一共有 12 條水道,應該是相鄰的六進六出設計。鰭片焊接使用了常見的 U 形處理,密度也是標準設計。
ROG Astral LC RTX 5090 水冷管的直徑比常見的更粗更厚,增大流量有助於提高散熱效能。風扇的線材其實是 3PIN 加 4PIN,兩者上下疊在一起,再竄進水管包網。連線的部份似是額外的結構,把風扇本體上的金屬片引出線材。
由於這個轉接會比風扇本體高,所以風扇的安裝方向,以及整個冷排是否適合前置安裝,使用者都要考慮清楚。另一側則是注水孔,表面有封條,使用者不應自行加水,以免導致保固失效。
風扇上螺絲的四角加入軟墊以抵銷風扇震動,這是高階設計。風扇外框與風扇扇葉風扇環之間改為削斜設計,表面更印壓出 REPUBLIC OF GAMERS 字樣,這應該跟導風無關,整體看來這是一款獨立開模的風扇。
風扇側面也並非單純的一整塊塑膠,而是半邊加入多組斜線凹槽組成一個 ROG 敗家之眼,細節點滿。
ROG Astral LC RTX 5090 頂部的燈條亮起後,呈現出鑽石視角效果,十分迷人。風扇燈光由中央 PCB 擴散,透光扇葉效果營造出沉浸趕。顯示卡正面則沒有燈效,主要是穿透的光線。
散熱設計拆解
ROG Astral LC GeForce RTX 5090 32GB GDDR7 OC 拆解工程需要時間分析,敬請期待!
NVIDIA RTX 50 官方規格
RTX 5090 | RTX 4090 | RTX 5080 | RTX 4080 SUPER | RTX 4080 | RTX 5070 Ti | RTX 4070 Ti SUPER | RTX 4070 Ti | RTX 4070 SUPER | RTX 5070 | RTX 4070 | |
架構 | Blackwell | Ada Lovelace | Blackwell | Ada Lovelace | Ada Lovelace | Blackwell | Ada Lovelace | Ada Lovelace | Ada Lovelace | Blackwell | Ada Lovelace |
NVIDIA DLSS | DLSS 4 | DLSS 3 | DLSS 4 | DLSS 3 | DLSS 3 | DLSS 4 | DLSS 3 | DLSS 3 | DLSS 3 | DLSS 4 | DLSS 3 |
CUDA 核心數 | 21,760 | 16,384 | 10,752 | 10,240 | 9,728 | 8,960 | 8,448 | 7,680 | 7,168 | 6,144 | 5,888 |
著色器性能 | 104.8 TFLOPS | 82.58 TFLOPS | 56.28 TFLOPS | 52.22 TFLOPS | 48.74 TFLOPS | 44.35 TFLOPS | 44.10 TFLOPS | 40.09 TFLOPS | 35.48 TFLOPS | 30.84 TFLOPS | 29.15 TFLOPS |
光線追蹤核心 | 318 TFLOPS | 191 TFLOPS | 171 TFLOPS | 121 TFLOPS | 113 TFLOPS | 133 TFLOPS | 102 TFLOPS | 93 TFLOPS | 82 TFLOPS | 94 TFLOPS | 67 TFLOPS |
Tensor 核心 (AI) | 3,352 TOPS 第五代 | 1,321 TOPS | 1,801 TOPS | 836 TOPS | 780 TOPS | 1,406 TOPS | 706 TOPS | 641 TOPS | 568 TOPS | 988 TOPS | 466 TOPS |
基礎時脈 | 2.01 GHz | 2.23 GHz | 2.30 GHz | 2.29 GHz | 2.21 GHz | 2.30 GHz | 2.34 GHz | 2.31 GHz | 1.98 GHz | 2.16 GHz | 1.92 GHz |
加速時脈 | 2.41 GHz | 2.52 GHz | 2.62 GHz | 2.55 GHz | 2.51 GHz | 2.45 GHz | 2.61 GHz | 2.61 GHz | 2.48 GHz | 2.51 GHz | 2.48 GHz |
標準記憶體設定 | 32 GB GDDR7 | 24 GB GDDR6X | 16 GB GDDR7 | 16 GB GDDR6X | 16 GB GDDR6X | 16 GB GDDR7 | 16 GB GDDR6X | 12 GB GDDR6X | 12 GB GDDR6X | 12 GB GDDR7 | 12 GB GDDR6 / 12 GB GDDR6X |
記憶體介面頻寬 | 512-bit | 384-bit | 256-bit | 256-bit | 256-bit | 256-bit | 256-bit | 192-bit | 192-bit | 192-bit | 192-bit |
PCle 版本 | Gen 5 | Gen 4 | Gen 5 | Gen 4 | Gen 4 | Gen 5 | Gen 4 | Gen 4 | Gen 4 | Gen 5 | Gen 4 |
繪圖卡總功率 (TGP) | 575W | 450W | 360W | 320W | 320W | 300W | 285W | 285W | 220W | 250W | 200W |
需要的系統功率 | 1,000W | 850W | 850W | 750W | 750W | 750W | 700W | 700W | 650W | 650W | 650W |
上市建議售價 (美金) | $ 1,999 | $ 1,599 | $ 999 | $ 999 | $ 1,199 | $ 749 | $ 799 | $ 799 | $ 599 | $ 549 | $ 599 |
測試平台相關資料
測試平台室溫控制在 26 度,無輔助風扇直吹測試平台,測試中關閉 Windows 內建防毒、關閉休眠、平衡能電源計畫、VBS 虛擬化型安全性開啟,Re-Size BAR 開啟,EXPO DDR5-6000。
- Microsoft Windows 11 Pro 24H2
- GeForce Game Ready 572.70
- 所有測試數據都是 2025 年
- VBIOS P MODE
- 頻率預設模式
種類 | 型號 |
---|---|
處理器 | AMD Ryzen 7 9800X3D |
主機板 | ROG CROSSHAIR X870E HERO / 1003 |
記憶體 | G.SKILL Ripjaws M5 RGB DDR5 6000 CL26 16 GB *2 |
顯示卡 | ROG Astral LC GeForce RTX 5090 32GB GDDR7 OC |
儲存 | KLEVV GENUINE G560 SSD 1TB |
機殼 | STREACOM BC1.1 |
電源 | ROG Thor 1000W Platinum III |
散熱器 | ROG STRIX LC III 360 |
顯示器 | ROG Swift OLED PG27UCDM |
ROG Thor 1000W Platinum III
ROG Thor III 1000W 白金牌電源供應器採用氮化鎵 (GaN) MOSFET 元件,和過往的 MODFET 能夠提升高達 30% 效率,同時 GaN MOSFET 體積較小,電源供應器有更好的內部空間運用,搭配 ROG 散熱片更能降低溫度、延長零件壽命,低 ESR 日系電容,也確保高效能穩定運作。Turbo 模式,電源供應器後方的 Turbo 模式按鈕,即可在效能和靜音之間切換。磁吸式 OLED 顯示螢幕,電源供應器本體風扇朝上或朝下安裝,都可以讓你的 OLED 螢幕能夠展示。
電源供應器連接 IVS 線打開 GPU-First 電壓感應功能,顯示卡在遊戲負載較大的情況下,也能將電壓穩定性提升高達 45%。升級後的 PCIe 接頭導熱性更好,接頭溫度最多可降低 29%。如果不連接 IVS 線,電壓感應會轉變成 CPU-First。
ATX 3.1 電源供應器內附的 16PIN PCIe 5.1 線材,提供顯示卡提供最高 600W 功耗。模組化壓紋線材,低溫柔軟更好安裝整線。Aura Sync 可以調整你想要的顏色和燈效。核心產品運作保固 10 年,RGB LED 燈保固 3 年。
GPU 相關訊息和功耗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採用 GB202 繪圖核心,核心編號 GB202-300-A1,採用 TSMC 4N NVIDIA Custom 製程,共 922 億個電晶體,Die Size 有 750 mm²。
- 21760 CUDA Cores
- 170 RT Cores
- 680 Tensor Cores
- 11 GPC 單元
- 85 TPC 紋理處理群集
- 170 SM 串流多處理器
- 32GB 28 Gbps GDDR7 記憶體
- 512-bit 記憶體控制器
- 頻寬 1792GB/s
GPUZ 顯示,出廠頻率 GPU CLOCK 是 2017 MHz;BOOST GPU CLOCK 是 2580 MHz,記憶體頻率則是 1750 MHz (= 28 Gbps)。
BIOS 資訊華碩設置功率目標為 600 W,不含任何額外超頻空間,這比一般的 RTX 5090 預設 575W 更高。
GDDR7 支援上 NVIDIA 已留有 HYNIX 和 MICRON 版本,ROG ASTARL LC 現採用 SAMSUNG GDDR7。
以 FURMARK 2 燒機一小時,核心溫度為 61C,記憶體溫度是 68C,FAN 0 (顯示卡本體風扇) 約 1800RPM,FAN2 (冷排風扇) 約 1600 RPM。
一小時的測試確保水流溫度已達極限,降低水溫在短時間測試時未達極限而帶來的優勢。整體來說 600W 61C 1600RPM 屬高水平表現,HWINFO 回報 VRM 溫度不到 70C,看來顯示卡本體風扇的轉速有一定的下調空間。
在風扇停轉時,GPU 溫度約 42C,記憶體溫度約 54C,表現優秀。HWINFO 顯示的 FAN1 對應顯示卡本體的風扇,FAN2 對應冷排風扇。PCB 上設有額外的微處理器,HWINFO 讀出一組溫度數據,似是 GPU VRM 供電溫度。
GPU TWEAK III 介紹應用
GPU TWEAK III 支援更多 ROG ASTRAL (LC) 系列專用功能,包括 PCB 溫度探測,以及 12VHPWR 的 6 路 12V 電流監測功能。風扇控制上分為兩組,冷排風扇 (RAD. FAN) 以及顯示卡本體上的風扇 (BLOWER FAN),兩者均支援停轉功能。
比較可惜的是華碩並未提供水泵的轉速資訊,遑論控制。另一點值得一提的是 GPU TWEAK III 對於 GDDR7 超頻非常友善,因為軟體容許的頻率上限非常高,就算不生效 (DRIVER 限制)。
GEEKBENCH 測試
Geekbench 是一款跨平台的處理器評分軟體,可分為單核和多核性能,模擬真實使用場景的工作負載能力。GPU 測試可以提供 CUDA、OpenGL 和 Vulkan 測試標準化。
Blender 測試
Blender Benchmark 是一款開放原始碼的跨平台全能 3D 動畫製作軟件,提供從建模、動畫、材質、渲染、到音源處理、影片剪輯製作解決方案。使用 Blender 官網上的 benchmark,有 3 個 3D 渲染測試場景 Monster、Junkshop、Classroom。
UL Procyon 創作者軟體測試
UL Procyon benchmark 是一套把 Adobe Benchmark 標準化測試軟體,可以分成照片和影片兩方面的測試。照片影像運算方面的軟體是使用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和 Adobe Photoshop,影片運算應用是搭配 Adobe Premiere Pro。
3DMARK 相關測試
3DMark 遊戲玩家的標準測試軟體,無論您是在任何電腦、平板電腦還是智慧手機上進行遊戲,3DMark 都包含專為您的硬體而設計的基本測試。
Speed Way – 是 DirectX 12 Ultimate 基準測試,適用於執行 Windows 10 和 11 的遊戲電腦。Speed Way 的引擎組合可展現 DirectX 12 Ultimate 為光線追蹤遊戲帶來的全新性能最佳化。Speed Way 使用如 Mesh Shaders 等的全新 DirectX 12 Ultimate 性能最佳化,並搭載用於即時全域照明和即時光線追蹤反射的 DirectX Raytracing Tier 1.1。
Steel Nomad 是一款為高階電競 PC 與 Mac 玩家開發的跨平臺無光追負載測試工具。此工具在 Windows 中使用 DirectX 12 API。
Port Royal – 是世界上第一個針對遊戲玩家的即時光線追踪基本測試,可以使用 Port Royal 來測試和比較支援微軟 DirectX 光線追踪顯示卡的光追性能,分數越高越好。
Time Spy – 是一個 DirectX 12 基準測試,支持原生新的 API 功能,如非同步計算,顯式多顯示卡適配器技術和多執行緒,Time Spy 顯示卡測試使用 2560 × 1440 渲染解析度。
Time Spy Extreme – 將渲染解析度提高到 3840 × 2160,不一定需要 4K 顯示器,但是你的顯示卡至少要有 4 GB 的記憶體。更嚴格的 CPU 測試,最適合測試於具有大量核心的處理器。
Fire Strike – 是一項適用於高性能遊戲電腦和超頻系統的 DirectX 11 基準測試,即使對於最新的顯示卡而言,Fire Strike 測試也非常嚴苛。
Fire Strike Extreme – 專為測試具有多個 GPU 的電腦而設計,它將渲染解析度從 1920 × 1080 提高到 2560 × 1440,並提升了視覺品質。
Fire Strike Ultra – 將渲染解析度提高到 3840 × 2160,每幀繪製的像素數量是 Fire Strike 的四倍。無需使用 4K 顯示器,但你的顯示卡必須至少有 3GB 記憶體。
NVIDIA DLSS 功能測試 – 深度學習超級採樣 (DLSS) 是一種NVIDIA RTX 技術,它利用深度學習和 AI 的強大功能來提高遊戲效能,同時保持視覺品質。NVIDIA DLSS 功能測試有助於使用者對 DLSS 3、DLSS 2 與 DLSS 1 的效能及影像品質進行比較。
DirectX Raytracing feature test – 即時光線追蹤的需求異常高。最新的顯示卡具有專用於光線追蹤的專用硬體。3DMark DirectX 光線追蹤功能測試可以測量此專用硬體的效能。與使用傳統的渲染技術不同,整個場景是透過光線追蹤並一次繪製的。測試的結果完全取決於光線追蹤性能。
PCI Express bandwidth 跑出了 117.18 GB/s,這應該是 PCIe x16 5.0 的極限數值了。
AAA 遊戲 FPS 測試數據
1440P 2K 解析度
遊戲測試設定 1440P 解析度,遊戲特效皆設定 Max Setting,會關閉 V-Sync 選項,部分遊戲有開啟光線追蹤,不使用 DLSS 和 Frame Generation。遊戲都是經過 10 次測試後擷取 FPS 資料,會去檢查是否有不正常資料存在,我們主要收集的資料是平均 AVG FPS 和 1% LOW FPS,1% LOW FPS 可以看出遊戲真實效能。
2160P 4K 解析度
遊戲測試設定 2160P 解析度,遊戲特效皆設定 Max Setting,會關閉 V-Sync 選項,部分遊戲有開啟光線追蹤或是 DLSS,不使用 DLSS 和 Frame Generation。遊戲都是經過 5 – 10 次測試後擷取 FPS 資料,會去檢查是否有不正常資料存在,我們主要收集的資料是平均 AVG FPS 和 1% LOW FPS,1% LOW FPS 可以看出遊戲真實效能。
Cyberpunk 2077 - NVIDIA DLSS 4 和 Frame Generation 測試
Cyberpunk 2077 更新後有 DLSS 4 和 Frame Generation 技術,Frame Generation 可以調整 x2、x3、x4 倍數,但是 RTX 40 系列只能使用 x2 倍數,我們也測試了 PCL 延遲時間。
左圖原生 2160P 輸出,右圖 2160P DLSS 4 Performance + 4x FG。我們也提供原始圖給大家下載,原圖點我 / DLSS 4 圖點我。
結論
整體來說 ROG Astral LC RTX 5090 做工精細,性能優秀。高冷的外觀加上低調的燈效為其引出藍色銀河的設計概念,頂級的散熱系統反映 ROG 突破界限追求極致表現,600W 功耗燒機下核心溫度 61.7 度、GDDR7 記憶體 68 度,應該是目前最強的 RTX 5090。
額外的電路設計和保護設計,還有出色的散熱表現以及進取的 BIOS 功率設定,均顯示華碩正在定義全新的頂級水平。台灣通路現已上架,不過數量自然不多,ROG Astral LC RTX 5090 的價格為 NT$ 105,990,就等懂得欣賞且不缺錢的粉絲搶購回家好好體驗。
ROG Astral LC GeForce RTX 5090 32GB GDDR7 OC
延伸閱讀
ROG ASTRAL RTX 5080 16GB GDDR7 OC 顯示卡評測開箱
TUF GAMING RTX 5080 16GB GDDR7 OC 顯示卡評測開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