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KO's Hardware
  • 評測
    • 處理器
    • 主機板
    • 顯示卡
    • 記憶體
    •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 機殼 | 電源 | 配件
    • 顯示器
    •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 其他硬體
  • 新聞
  • 新聞稿
  • 軟體
  • 聯絡
  • ZH-TW
    • ZH-TW
    • ZH-CN
    • EN
    • JA
    • KO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UNIKO's Hardware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UNIKO's Hardware
Home 評測開箱 顯示卡

TUF GAMING RTX 5080 16GB GDDR7 OC 顯示卡評測開箱

我才不是 RTX 4080 Ti !!

Ben by Ben
2025-01-30
in 顯示卡, 評測開箱
0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TUF GAMING RTX 5080 16GB GDDR7 OC 顯示卡評測開箱

TUF GAMING RTX 5080 這張顯卡雖然已搶先在 TGS 2025 台北國際電玩展亮過相,但玩家真正能擁有的時間落在今晚。NVIDIA BLACKWELL 作為 RTX 50 系列的架構首次登場,NVIDIA 也沒有任何隱瞞,早在 COMPUTEX 的時候就提到未來的遊戲,由 NPC 到物件到互動 (隊友) 甚至是像素,都會由 AI 處理。在介紹 RTX 50 架構時,NVIDIA 也稱 BLACKWELL 為 NEURAL RENDERING,一切為 AI 而生。

這次送測的 TUF GAMING GeForce RTX 5080 顯示卡,台灣銷售規則雖說不至於像過去的礦潮般五花大綁了一套大禮包,但銷售通路制定的規則仍然引爆罵聲。跟著 RTX 5090 一起開賣對想入手的玩家是福還是禍;只是想要過年換新配備的玩家跟著搶買華碩這張 TUF GAMING RTX 5080 顯示卡就夠用嗎?

不論你是哪一種讀者,今天就讓 UH 帶各位好好認識這張顯示卡的設計和構造,再看看我們犧牲農曆新年這種大節日,努力幫大家實際測試的效能如何~

  • TUF GAMING RTX 5080 包裝配件
  • TUF GAMING RTX 5080 外觀設計
    • 設計語言
  • 散熱設計拆解
    • PCB
    • 核心和記憶體
    • 供電設計
    • 電源管理系統
  • 測試平台相關資料
    • 特色介紹
    • GPU 相關訊息和功耗
    • GEEKBENCH 5.5.1 測試
    • Blender 4.3.0 測試
    • UL Procyon 創作者軟體測試
    • 3DMARK 相關測試
    • AAA 遊戲 FPS 測試數據
      • 1440P 2K 解析度
      • 2160P 4K 解析度
    • Cyberpunk 2077 - NVIDIA DLSS 4 和 Frame Generation 測試
  • 結論

TUF GAMING RTX 5080 包裝配件

承襲自 RTX 4090 時期的包裝設計風格,以外六角設計強化包裝強度,同樣在包裝正面背景放著 TUF GAMING LOGO 強化系列印象,前方印有這一張顯示卡的外觀,差異最明顯可見的就是產品外型已有變化。

若與 UF GAMING RTX 4080 SUPER 相比,這次 RTX 5080 加入了 GT III 圖案,即華碩自家顯示卡超頻 / 監控軟體 GPU TWEAK III。

外盒子背面仍舊保有豐富資訊,右上方明示華碩提供 3 年有限保固,台灣玩家別忘記去註冊延長你的保固至 5 年。接著映入眼簾的是四大特色,包括 TUF 系列的耐久性設計、散熱設計、可靠性、以及軟體 (GT III)。

值得一提的是 I/O 連接輸出的部份,華碩提供多達 2 組 HDMI,比競品的設計多出一組,此外還保留了標準的 3 DP 設計。

規格上,HDMI 均是 2.1,而 DP 都是 2.1,後者頻寬更大非常適合討厭 DSC 重新連接後黑屏閃爍等現象的使用者,多 HDMI 也便利多顯示器連接,不少使用者因為這點離不開華碩,畢竟 DP 2.1 線材不好買又貴又短。

盒中盒的設計也維持同樣的黑色風格,配件中那根 16 PIN 轉 8 PIN 線材,是一轉三。那個 GPU 承托設計 (GRAPHICS CARD HOLDER) 也可以拆出來變為一支螺絲起子。

華碩特別加入文件,提醒使用者需要插好插滿插到底,而且在使用轉接線時各 PCIe 8PIN 的圖示都是直出線而非串連設計 (DAISY CHAIN)。

十分實用的 GRAPHICS CARD HOLDER 也有屬於自己的一份文件教學,由於顯示卡越大越重也越來越貴,使用者最好加入額外承托設計保護自己心愛的顯示卡。

TUF GAMING RTX 5080 外觀設計

設計語言

RTX 50 的 TUF 系列繼承傳統 TUF 設計風格之餘,再有突破。一眼看去,顯然這就是 TUF 顯示卡,但又有些新意。在 TUF RTX 5080 上華碩在風扇外殼的正面的兩邊,加入銀色處理,襯托主體的灰色,非常醒目。GET TUF GAME TOUGH 的黑色小字,對應外殼上相對較大的白色字樣和圖案。風扇中央則有 ASUS / TUF 的貼紙。另外中間的風扇的外框,也跟左右風扇相連,帶點連貫性。

關於風扇,佈置上華碩採用三風扇逆順逆設計,降低擾流提高有效風量和有效風壓,風扇本體採用雙珠軸承,也支援停轉功能。風扇扇葉有七片,末端連成一體作為框架,本身有穩定平衡作用,也是華碩率先引進的設計。在風扇外殼上華碩也利用圓形開孔作為風扇本體的外框,並與風扇外殼其他部份切割開來。此外也加入 GET TUF GAME TOUGH 的黑色小字,對應外殼上相對較大的白色字樣和圖案。風扇中央則有 ASUS / TUF 的貼紙。

  • 採用三風扇逆順逆設計,降低擾流提高有效風量和有效風壓。
  • 風扇本體採用雙珠軸承,也支援停轉功能。
  • 風扇扇葉有七片,末端連成一體作為框架,本身有穩定平衡作用,也是華碩率先引進的設計。
  • 在風扇外殼上也利用圓形開孔作為風扇本體的外框,並與風扇外殼其他部份切割開來。
  • 顯示卡頂部開孔設計充裕,滿足外觀需求和散熱需要。
  • 結構上也在中間延伸風扇外殼至背板,非傳統完全中空而只接兩側的做法,採用 TUF 系列標準的內切鰭片做法。
  • 風扇外殼除了印上 GEFORCE RTX 字樣外,還有 TUF 圖案和切開長方形的圖案,那個 TUF 圖案還會亮起來。
  • 顯示卡背面的金屬背板上,出現比較奇特的 ID 設計。
  • 華碩利用黑線和灰線,營造 3D 效果,看起來像是凹凸不平。
  • 華碩跟進 NVIDIA FLOW THROUGH 散熱設計,提供所謂 ONE THIRD 的 FLOW THROUGH (三分之一作為風扇垂直排風)。
  • 由於背板開孔面積不小,從四角延伸至中央作為加固設計,當中也含有 ID 設計,中央的匯聚處還有 TUF 圖案的中空開孔設計。
  • 16 PIN 在 2025 已不陌生,旁邊的 BIOS 實體切換也是,都是高階型號的標準配置。
  • 在 16 PIN 的右邊還有一顆小 LED 作為供電狀態顯示,但華碩各項資料中好像沒有詳細介紹其用途。
  • 顯示卡的右側面由背板和風扇外殼包裹起來,中間有欄柵設計讓人看到熱導管和鰭片。
  • 背板延伸處有 3 顆螺絲孔作為機殼額外固定,只是未必相容於主流機殼。
  • 所有內部接線都位於 PCB 底部,對於拆解和外觀來說都是好事。
  • 此處華碩仍然有延伸背板和風扇外殼,甚至加入 TUF GAMING STAY TOUGH 字樣,以及已經不太神秘的"25°07’37.0″N 121°28’13.6″E",這組藏著華碩總部座標的彩蛋,開孔面積來說也非常足夠。
  • I/O 設計華碩領先一步提供五輸出設計,包括 3 個 DP 2.1 和 2 個 HDMI 2.1,完整發揮 RTX 50 在 I/O 上前所未見的優勢,也提供更大彈性予使用者自行安排使用連接埠。
  • 風扇外殼也有在這邊延伸過來,還保留了欄柵開孔設計。
  • 整體顯示卡高度官網標示為 72 MM 3.6 SLOT。
  • 回頭說核心背面的電容設計,TUF GAMING RTX 5080 採用全 MLCC 陣列組合,未見有任何 SPCAP / POSCAP。

散熱設計拆解

  • 首先,華碩於 RTX 50 引進 PHASE CHANGE PAD 相變片作為核心導熱材料,取代傳統散熱膏。
  • 有外媒報導,華碩使用的是 Honeywell PTM7950 相變化導熱片,並會預先在工廠燒機,確保使用者到手後即時享受強大散熱效果。
  • 根據華碩官網資料顯示,可有效延長使用壽命,不用擔心散熱膏在長期使用後,出現塌下來的現象,或導致核心 HOT SPOT 溫度急增。
  • 此外,華碩也在核心的四角加入膠水,把核心固定在 PCB 上,以保護核心防止掉點。
  • 風扇外殼的底部,是金屬構造,承托風扇本體。TUF GAMING RTX 5080 加入了軟墊,降低風扇震動問題。
  • 背板加入大量導熱貼,為供電模組區域和記憶體區域提供被動散熱。
  • 更重要的是華碩有直接為 16PIN 提供導熱貼把熱力帶到背板去,而且導熱貼位置正中 16PIN 針腳,而非上代往下放的做法。
  • 華碩亦有為核心使用四角金屬彈片,進一步咬緊核心和散熱器,提高貼合度。
  • TUF 散熱器還是一如既往把頂部和底部往內切,不過華碩沒有資料解釋此作用為何。
  • 官網中提到大均熱板設計,不過我們實際感受,看起來也不算特別大,至少沒有覆蓋住整個左邊的散熱模組。
  • 當然有使用均熱板已經很好了,還加入了 8 根熱導管,和使用扁平式接觸均熱板的做法。
  • 值得一提的是,華碩沒有加入電感導熱貼,可是在官網供電用料資料中,卻提到一個以往好像沒有出現過的東西,那就是震動 VIBRATION,而所謂電感產生高頻噪音 COIL WHINE,據說也跟震動有關。
  • 華碩不利用散熱器壓電感,卻暗示電感自身防震動,反映華碩對於 COIL WHINE 壓制設計很有信心。
  • 記憶體供電主要利用額外的金屬板,疊在均熱板之上,以降低所須使用的導熱貼厚度,提高導熱性能。
  • 由於採用多達 8 組熱導管,使用均熱板還是很有優勢,會比一般的銅底好。
  • 華碩在銅底上的 MAX CONTACT 設計也有放到均熱板上,進一步打磨表面,提高與核心的貼合度。
  • 散熱器鰭片分為兩大部份,右邊明顯比左邊 (核心上方) 長。
  • 熱導管分佈則是左四右八,當中部份是單向部份是雙向。
  • 全 NICKEL PLATED 設計也是華碩一直以來的做法。
  • 另外鰭片本體的形狀和分佈都有特色,不過華碩好像並沒有詳細介紹其原因。
  • 關於熱導管,中間四根好像是 8 MM,然後外圍的是 6 MM;中間四根是雙向,外圍四根都是單向。
  • 供電模組的散熱設計是採用特厚的金屬塊,降低導熱貼所須厚度,提高下壓力。
  • 值得注意的是華碩也沒有在供電模組的附近開設螺絲孔,所以整體貼合度調校要求更高。

PCB

PCB 本體是相當深的黑色,各元件看起來更立體,質感更好,但對評測者比較不友善,因為表面線路較難看得到了。

PCB 尺寸仍然非常高,可以看出華碩有將 16PIN 配置下放一些,以換取更大機殼空間給予不能隨意彎折的 16PIN 線材。從各元件之間的距離可見,若華碩有意縮短 PCB 長度,還是有不小操作空間,只是擴大 PCB 面積對於 PCB 被動散熱來說也有幫助,反正散熱器還是遠比 PCB 長。

整體供電設計分佈在核心的左右兩邊,左邊有 11 組主要供電設計,右邊有 8 組,均搭配華碩自家電感。核心晶體被往右轉了 90 度,所以其 X16 佈線從左邊引至下方金手指;各 GDDR7 晶片也跟著轉,位於上、右、下三方。

光從供電電路佈置來看,TUF GAMING RTX 5080 對得上非公之名,跟部份競品參照 NVIDIA 公版 PCB 佈局的做法完全不同。

PCB 背面出現更多鋁貼片電容,有日系 SPCAP 也有台系鈺邦 APCAP,核心背後的電容組合,這次華碩也與競品所見略同,全是 MLCC 陣列,未見有任何 SPCAP。

非公版的 PCB 中,華碩設計往往不會完全遵從 NVIDIA 公版設計 (非 FE 版),特別是從背面來看,他們會刻意加入各路電壓的測量點。

由 PCB 可見 TUF GAMING RTX 5080 在 Vcore 電壓設計中好像也有分成兩路,分別標示為 GPU_M 與 GPU_N,相信前者為 MSVDD 而後者為 NVVDD。這意味華碩的 RTX 5080 與 RTX 5090 一樣都回到 RTX 3090 與 RTX 3080 那樣的 Vcore 設計,採用雙路 Vcore 雙電壓。

  • 從焊盤來看,TUF GAMING RTX 5080 核心背後應該可放進最多 4 顆 SPCAP,有別於 RTX 5090 的做法。
  • 分佈上,屬左 3 (水平) 和右 1 (垂直),而華碩選用了 4 組 MLCC 陣列。
  • TUF GAMING RTX 5080 同時為各 GDDR7 晶片補全所有 SPCAP 電容,每 2 顆 G7 晶片的背後都有一組鋁貼片電容 (SPCAP 或 APCAP),似是屬於MEM 電壓的一部份。
  • GEN5 顯示卡的 PCB 金手指形狀跟以前的完全不一樣,中間插入很多組雙 T 的形狀。
  • 它們好像不是 X16 數據線,那 16 組 MLCC 分別反映 16 組 PCIE X1,連到的金手指剛好都是雙 T 金手指的中間,也就是較普通呈現長方形的金手指。
  • 金手指倒勾上印有 PCB 板材資訊,那個 SH14 筆者曾在 RX 7900 XTX 上看過,好像是指 14 層 PCB 的意思。
  • 五個連接輸出,雙 HDMI 提供更大彈性,HDMI 在線材上還是比 DP 有一點優勢,特別是線材長度與裝置相容性。

核心和記憶體

  • TUF GAMING RTX 5080 的核心佔據空間比 RTX 5090 的核心要小,也可以從四角螺孔間距來判斷。
  • 核心晶體 GB203-400-A1,面積也不大但因為轉了 90 度,所以看起來呈長方形佈置,有利更多熱導管橫向接觸。
  • 記憶體都是 SAMSUNG GDDR7,型號為 K4VAF325ZC-SC32,原生速率達 32 Gbps,容量為 2GB,八顆就是 16GB。
  • 由於 NVIDIA 定出的 RTX 5080 GDDR7 出廠速率為 30 Gbps,意味存在巨大超頻空間,前題是超頻軟體有開放更大上限。
  • 關於核心設計,華碩這次於官網明示在核心四角打膠固定,防止掉點,四角厚厚的半透明狀膠水,就是固定設計。

供電設計

只要打光,就能看出背面黑色 PCB 上的兩邊主電路,實際上各自一邊都有混進不同的電壓電路。看切線主要是看輸出電容的部份,有明顯切線意味兩邊屬不同的電壓。例如靠近 I/O 也就是核心的左邊的那 11 組供電,它們之間就有兩組切線,意味存在三個不同的電壓。

  • 基於華碩電壓標示,中央的比較大的電路,應該就是 GPU_N,兩邊末端的便是 GPU_M。
  • 這些 SPCAP 和 APCAP,都是輸出電容,而且排列上也可看到 SPCAP 560uF 的出現跟 GPU_M 有關。
  • 中央的 GPU_N 就全是 APCAP (台系鈺邦) 了。

這也是說,GDDR7 相關電壓 (MEM),是在 GPU 核心的右邊 (靠近 16PIN)。在 16PIN 附近的 8 組供電,出現了四組切線,不過這次不意味存在五個電壓。因為兩邊末端以及靠近中間,其實都是同一電路,也就是 G7 MEM (FBVDD)。

TUF GAMING RTX 5080 只是把 3 組 MEM 電壓的供電模組分開擺放,一來可更靠近各 G7 晶片來縮短平均距離換取掉壓控制優勢,二來又可因為把電壓電路切開而把熱源 (供電模組) 擴散,改善整體 PCB 被動散熱。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華碩把 3 組 MEM 電壓的電路都放在核心的右邊為之一列,而並非類似公版的做法直接放在 G7 晶片的旁邊 / GPU 核心的角落,所以各 G7 晶片與供電模組之間的距離是明顯要比公版大。

看來華碩還是有處理過掉壓問題才決定這樣做,可能也是為什麼各 G7 晶片背後出現那麼多 SPCAP APCAP 的原因。

我們回到正面 PCB,在核心晶片的右邊的 8 組供電,都採用同一款輸入電容台系鈺邦 MIL 5K 固態電容 (SMT 貼片版本),輸出電容也是台系鈺邦 MIL 5K 固態電容 (SMT 貼片版本)。

供電模組都是 VISHAY SIC658A 50A 一體式供電模組,這 8 組供電應該是有 2 路不同電壓。

如果以下圖方向來看:

  • 桃紅色框框 (第 1 組) 是 MEM
  • 黃色框框 (第 2-4 組) 是 GPU_N(VVDD)
  • 桃紅色框框 (第 5 組) 是 MEM
  • 黃色框框 (第 6-7 組) 是 GPU_N(VVDD)
  • 桃紅色框框 (第 8 組 / 最下方) 是 MEM

靠近 IO 的 11 組供電模組,都使用 SPCAP 當輸入電容,和 APCAP 當輸出電容,全是貼片式,供電模組全是 VISHAY SIC658A 50A 一體式供電模組。

同樣以下圖方向來看:

  • 湖水綠框框 (第 1-2 組) 是 GPU_M(SVDD)
  • 黃色框框 (第 3-9 組) 是 GPU_N(VVDD)
  • 湖水綠框框 (第 10-11 組) 是 GPU_M(SVDD)

所以整理以上資訊,GPU_M(SVDD) 共有 4 組、GPU_N(VVDD) 共有 12 組,MEM 有 3 組,也就是傳統的 16 + 3 或把 16 拆分為兩路 Vcore 便是 12 + 4 + 3。


近年 NVIDIA 愛用 MPS 供電方案,特別是在高階型號上。與台系 UPI SEMI 不同,MPS 家的東西尤其是跟大廠合作定制的晶片,就是不會公開規格表甚至是簡單的資訊,現在扯那麼多的原因就是筆者我就爛,查不到在怪別人。

回到主題,其實這晶片值得關心的地方是能控制多少路電壓,至於 VRAM G7 FBVDD 電壓設計,無論是 RTX 5090 還是 TUF GAMING RTX 5080,華碩採用的型號方案與競品有明顯區別;競品包含 NVIDIA FE 都愛用 MPS SEMI MP2988 (絲印 BJD_),同樣也是 3 相控制器。

  • 靠近正面 PCB 的右邊邊緣 (下圖左方) 有一顆主 PWM 控制器,MPS SEMI MP29816-A。
  • MPS SEMI MP29816-A 附近有 16 組 MLCC / RESISTOR 的組合,可能反映 MP29816-A 被設定為 16 組 PWM 控制,很可能負責雙 Vcore 電壓。
  • 在 PCB 上,MP29816-A 的一旁有三個孔,應該可接上 ELMORLABS 的產品,直接更改核心供電控制器的運作參數。
  • 華碩都用上 UPI SEMI UP9529Q 3 相 PWM 控制器,直連 3 相 VRAM 供電。

UPI SEMI UP9529Q 3 相 PWM 控制器其位置剛好也在 VRAM 供電一旁,所以更似是真的在管 VRAM 供電。華碩定制 AURA 晶片 82UA0自然也沒有官方規格表,但可能與 ENE 有關,例如那些華碩主機板上的 32UA0 都是 ENE 家的東西,這種微處理器 MCU 負責 RGB 管理。

16PIN 的一旁有被標注為 LED1 的燈珠,可能也是回到 RTX 3090 / 3080 的用途,用於反映電壓有否出現暴降,以紅燈警示。不過我們的實測發現在未接上 16PIN 時便會亮起紅燈,接上後就會熄滅,測試過程中未見閃爍,看來只是偵測連接之用。

45492 好像是新的晶片,以往在 RTX 3000 系上經常出現的是 45491。更神奇的是從 ON-SEMI 官網來看,兩者的規格表的第一頁基本上一模一樣,所以筆者也不清楚 NCP45492 改了什麼。這類型晶片是 NVIDIA 的至愛,用於實時監測電流,透過連接至各 SHUNT RESISTOR 電流檢測電阻,測量兩端的電壓壓差來算出實時電流,準確執行 NVIDIA BIOS POWER LIMIT 功率目標。

4-Channel Voltage Bus and 4-Channel High-Side Current Shunt Monitor,四通道意味可接最多 4 顆電流檢測電阻,功能在於電流監控。

  • UPI SEMI UP9529Q 3 相 PWM 控制器
  • 華碩定制 AURA 晶片 82UA0
  • 雙 BIOS 切換依賴雙 BIOS 晶片,都是 ISSI IS25WJ032F
  • BIOS 實體兩檔切換沒有突出來高於 PCB 頂部,降低誤觸可能。
  • LED1 的燈珠
  • 一顆 ON-SEMI NCP45492

電源管理系統

TUF GAMING RTX 5080 的 16PIN 繼續採用自家標準,使 4PIN 更靠近各路主供電模組。各位從外觀上也可輕易判斷,如果從外面看到 4PIN 針腳 (如圖),那就是華碩早在 RTX 4000 系列上使用的版本,在 RTX 5000 系列上,已有更多競品也改用這種佈局的 16PIN。

  • 4PIN 與 12PIN 是倒轉過來的,4PIN 更靠近各路主供電模組
  • 16PIN 下方有 2 顆 R002 SHUNT RESISTOR 電流檢測電阻,負責 16PIN 的電流監測
  • 1 顆 R005 位於 PEG 附近,把測量結果回傳至 NCP45492 功率管理晶片
  • TUF GAMING RTX 5080 也為 16PIN 搭配 1 顆 R10 電感作為輔助

測試平台相關資料

測試平台室溫控制在 26 度,無輔助風扇直吹測試平台,測試中關閉 Windows 內建防毒、關閉休眠、平衡能電源計畫、VBS 虛擬化型安全性開啟,Re-Size BAR 開啟,EXPO DDR5-6000。

  • Microsoft Windows 11 Pro 24H2
  • GeForce Game Ready 572.02
  • 所有測試數據都是 2025 年 1 月 25 日

 
種類型號
處理器AMD Ryzen 7 9800X3D
主機板ROG CROSSHAIR X870E HERO / 1003
記憶體G.SKILL Ripjaws M5 RGB DDR5 6000 CL26 16 GB *2
顯示卡TUF GAMING RTX 5080 OC 16GB
儲存KLEVV GENUINE G560 SSD 1TB
機殼STREACOM BC1.1
電源FSP VITA GM 1000W
散熱器ROG STRIX LC III 360
顯示器GIGABYTE M32UC
 

特色介紹

NVIDIA GeForce RTX 5080 採用 GB203 繪圖核心,核心編號 GB203-400-A1,採用 TSMC 4N NVIDIA Custom 製程,共 456 億個電晶體,Die Size 有 378 mm²。

  • 10752 CUDA Cores
  • 84 RT Cores
  • 446 Tensor Cores
  • 7 GPC 單元
  • 42 TPC 紋理處理群集
  • 84 SM 串流多處理器

16GB GDDR7 記憶體,256-bit 記憶體控制器,頻寬 960GB/s。

目前 GPU-z 無法正常辨識,功耗方面可以看到預設 360W,最低 250W,最高 400W。

RTX 5090

RTX 4090

RTX 5080

RTX 4080 SUPER

RTX 4080

RTX 5070 Ti

RTX 4070 Ti SUPER

RTX 4070 Ti

RTX 4070 SUPER

RTX 5070

RTX 4070

架構

Blackwell

Ada Lovelace

Blackwell

Ada Lovelace

Ada Lovelace

Blackwell

Ada Lovelace

Ada Lovelace

Ada Lovelace

Blackwell

Ada Lovelace

NVIDIA DLSS

DLSS 4

DLSS 3

DLSS 4

DLSS 3

DLSS 3

DLSS 4

DLSS 3

DLSS 3

DLSS 3

DLSS 4

DLSS 3

CUDA 核心數

21,760

16,384

10,752

10,240

9,728

8,960

8,448

7,680

7,168

6,144

5,888

著色器性能

104.8 TFLOPS

82.58 TFLOPS

56.28 TFLOPS

52.22 TFLOPS

48.74 TFLOPS

44.35 TFLOPS

44.10 TFLOPS

40.09 TFLOPS

35.48 TFLOPS

30.84 TFLOPS

29.15 TFLOPS

光線追蹤核心

318 TFLOPS
第四代

191 TFLOPS
第三代

171 TFLOPS
第四代

121 TFLOPS
第三代

113 TFLOPS
第三代

133 TFLOPS
第四代

102 TFLOPS
第三代

93 TFLOPS
第三代

82 TFLOPS
第三代

94 TFLOPS
第四代

67 TFLOPS
第三代

Tensor 核心 (AI)

3,352 TOPS

第五代

1,321 TOPS
第四代

1,801 TOPS
第五代

836 TOPS
第四代

780 TOPS
第四代

1,406 TOPS
第五代

706 TOPS
第四代

641 TOPS
第四代

568 TOPS
第四代

988 TOPS
第五代

466 TOPS
第四代

基礎時脈

2.01 GHz

2.23 GHz

2.30 GHz

2.29 GHz

2.21 GHz

2.30 GHz

2.34 GHz

2.31 GHz

1.98 GHz

2.16 GHz

1.92 GHz

加速時脈

2.41 GHz

2.52 GHz

2.62 GHz

2.55 GHz

2.51 GHz

2.45 GHz

2.61 GHz

2.61 GHz

2.48 GHz

2.51 GHz

2.48 GHz

標準記憶體設定

32 GB GDDR7

24 GB GDDR6X

16 GB GDDR7

16 GB GDDR6X

16 GB GDDR6X

16 GB GDDR7

16 GB GDDR6X

12 GB GDDR6X

12 GB GDDR6X

12 GB GDDR7

12 GB GDDR6 / 12 GB GDDR6X

記憶體介面頻寬

512-bit

384-bit

256-bit

256-bit

256-bit

256-bit

256-bit

192-bit

192-bit

192-bit

192-bit

PCle 版本

Gen 5

Gen 4

Gen 5

Gen 4

Gen 4

Gen 5

Gen 4

Gen 4

Gen 4

Gen 5

Gen 4

繪圖卡總功率 (TGP)

575W

450W

360W

320W

320W

300W

285W

285W

220W

250W

200W

需要的系統功率

1,000W

850W

850W

750W

750W

750W

700W

700W

650W

650W

650W

上市建議售價 (美金)

$ 1,999

$ 1,599

$ 999

$ 999

$ 1,199

$ 749

$ 799

$ 799

$ 599

$ 549

$ 599

GPU 相關訊息和功耗

溫度方面目前只能看到非 HOT SPOT 溫度,360W 功耗燒機,核心 62.8 度、記憶體 62 度,待機 42 度,後續會有進一步更新溫度資訊。

GEEKBENCH 5.5.1 測試

Geekbench 是一款跨平台的處理器評分軟體,可分為單核和多核性能,模擬真實使用場景的工作負載能力。GPU 測試可以提供 CUDA、OpenGL 和 Vulkan 測試標準化。

Blender 4.3.0 測試

Blender Benchmark 是一款開放原始碼的跨平台全能 3D 動畫製作軟件,提供從建模、動畫、材質、渲染、到音源處理、影片剪輯製作解決方案。使用 Blender 官網上的 benchmark,有 3 個 3D 渲染測試場景 Monster、Junkshop、Classroom。

UL Procyon 創作者軟體測試

UL Procyon benchmark 是一套把 Adobe Benchmark 標準化測試軟體,可以分成照片和影片兩方面的測試。照片影像運算方面的軟體是使用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和 Adobe Photoshop,影片運算應用是搭配 Adobe Premiere Pro。

RTX 5080 在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的分數大於 RTX 4090,經過反覆多次測試依然結果相同,這結果相當意外。

3DMARK 相關測試

3DMark 遊戲玩家的標準測試軟體,無論您是在任何電腦、平板電腦還是智慧手機上進行遊戲,3DMark 都包含專為您的硬體而設計的基本測試。

Speed Way – 是 DirectX 12 Ultimate 基準測試,適用於執行 Windows 10 和 11 的遊戲電腦。Speed Way 的引擎組合可展現 DirectX 12 Ultimate 為光線追蹤遊戲帶來的全新性能最佳化。Speed Way 使用如 Mesh Shaders 等的全新 DirectX 12 Ultimate 性能最佳化,並搭載用於即時全域照明和即時光線追蹤反射的 DirectX Raytracing Tier 1.1。

Steel Nomad 是一款為高階電競 PC 與 Mac 玩家開發的跨平臺無光追負載測試工具。此工具在 Windows 中使用 DirectX 12 API。

Port Royal – 是世界上第一個針對遊戲玩家的即時光線追踪基本測試,可以使用 Port Royal 來測試和比較支援微軟 DirectX 光線追踪顯示卡的光追性能,分數越高越好。

Time Spy – 是一個 DirectX 12 基準測試,支持原生新的 API 功能,如非同步計算,顯式多顯示卡適配器技術和多執行緒,Time Spy 顯示卡測試使用 2560 × 1440 渲染解析度。

Time Spy Extreme – 將渲染解析度提高到 3840 × 2160,不一定需要 4K 顯示器,但是你的顯示卡至少要有 4 GB 的記憶體。更嚴格的 CPU 測試,最適合測試於具有大量核心的處理器。

Fire Strike – 是一項適用於高性能遊戲電腦和超頻系統的 DirectX 11 基準測試,即使對於最新的顯示卡而言,Fire Strike 測試也非常嚴苛。

Fire Strike Extreme – 專為測試具有多個 GPU 的電腦而設計,它將渲染解析度從 1920 × 1080 提高到 2560 × 1440,並提升了視覺品質。

Fire Strike Ultra – 將渲染解析度提高到 3840 × 2160,每幀繪製的像素數量是 Fire Strike 的四倍。無需使用 4K 顯示器,但你的顯示卡必須至少有 3GB 記憶體。

NVIDIA DLSS 功能測試 – 深度學習超級採樣 (DLSS) 是一種NVIDIA RTX 技術,它利用深度學習和 AI 的強大功能來提高遊戲效能,同時保持視覺品質。NVIDIA DLSS 功能測試有助於使用者對 DLSS 3、DLSS 2 與 DLSS 1 的效能及影像品質進行比較。

DirectX Raytracing feature test – 即時光線追蹤的需求異常高。最新的顯示卡具有專用於光線追蹤的專用硬體。3DMark DirectX 光線追蹤功能測試可以測量此專用硬體的效能。與使用傳統的渲染技術不同,整個場景是透過光線追蹤並一次繪製的。測試的結果完全取決於光線追蹤性能。

RTX 5080 在 DirectX 光線追蹤功能測試的結果有可能是驅動問題,正常應該是要高於 RTX 4080 的。

AAA 遊戲 FPS 測試數據

1440P 2K 解析度

遊戲測試設定 1440P 解析度,遊戲特效皆設定 Max Setting,會關閉 V-Sync 選項,部分遊戲有開啟光線追蹤,不使用 DLSS 和 Frame Generation。遊戲都是經過 10 次測試後擷取 FPS 資料,會去檢查是否有不正常資料存在,我們主要收集的資料是平均 AVG FPS 和 1% LOW FPS,1% LOW FPS 可以看出遊戲真實效能。

1440P 解析度下 RTX 5080 和 RTX 4080,8 組遊戲的 FPS 差異分別是:AVG FPS 12.8%,1% LOW AVG FPS 3%

1440P 解析度下 RTX 5080 和 RTX 4090,8 組遊戲的 FPS 差異分別是:AVG FPS -8.2%,1% LOW AVG FPS -8.6%

2160P 4K 解析度

遊戲測試設定 2160P 解析度,遊戲特效皆設定 Max Setting,會關閉 V-Sync 選項,部分遊戲有開啟光線追蹤或是 DLSS,不使用 DLSS 和 Frame Generation。遊戲都是經過 5 – 10 次測試後擷取 FPS 資料,會去檢查是否有不正常資料存在,我們主要收集的資料是平均 AVG FPS 和 1% LOW FPS,1% LOW FPS 可以看出遊戲真實效能。

2160P 解析度下 RTX 5080 和 RTX 4080,8 組遊戲的 FPS 差異分別是:AVG FPS 17.2%,1% LOW AVG FPS 12.6%

2160P 解析度下 RTX 5080 和 RTX 4090,8 組遊戲的 FPS 差異分別是:AVG FPS -13.3%,1% LOW AVG FPS -13.4%

Cyberpunk 2077 - NVIDIA DLSS 4 和 Frame Generation 測試

Cyberpunk 2077 更新後有 DLSS 4 和 Frame Generation 技術,Frame Generation 可以調整 2、3、4 倍數,但是 RTX 40 系列只能使用 2 倍數,我們也測試了 PCL 延遲時間。

左圖原生 2160P 輸出,右圖 2160P DLSS 4 Performance + 4x FG。我們也提供原始圖給大家下載,原圖點我 / DLSS 4 圖點我。

RTX 4080,原生、DLSS 4、DLSS + Frame Generation 2 倍。

RTX 4090,原生、DLSS 4、DLSS + Frame Generation 2 倍。

結論

TUF GAMING RTX 5080 這張顯示卡整體用料豪華,ID 外觀設計相當具有華碩個性,讓人一眼看出這就是 TUF GAMING 系列。華碩堅持使用全貼片式版本,配合自動化機械化生產程序,而且屬於真非公設計,與公版佈局並不一樣,電容數量之多嚇到筆者,好像不用錢一樣!

這張顯示卡散熱表現良好,得益於華碩多項散熱設計組合而來,例如 8 根熱導管和當中 4 根粗達 8 MM ,以及供電模組的分佈和電路分割設計降低熱源集中情況。供電控制方面似乎也採用雙控制器負責三大電路,而且三大電路的佈局被不斷分拆,降低積熱程度,提供更多散熱器熱容量予核心和記憶體。

以上散熱規模和用料令人滿意,從我們的測試中也可看出溫度表現不需擔心,使用者大可降低風扇轉速換來更寧靜的使用環境。不過筆者比較想不明白,為何華碩要掉拿供電電感的導熱貼,又在官網上提到 VIBRATION 防震動供電設計,但送測樣品還是存在一點 COIL WHINE。

先不論排隊的人潮中有多少位是拿來自用的真玩家 (說不定在那邊排隊的阿嬤都比你各位更會玩),在全球各銷售點都出現露營 / 排隊人潮搶購 RTX 5090 顯示卡的風潮中,RTX 5080 看似變成配角,甚至是不被期待的一張!但對於等待改朝換代,只是想買一張新架構顯卡的真玩家來說,NVIDIA RTX 4000 系列一旦缺貨,AMD 如果又不能及時補進市場空缺,以 TUF GAMING RTX 5080 目前定價 NT$ 43,990,只需要同時加購一張新世代主機板, 還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上級選擇。

如果,你是口袋又不夠深,但你很有耐心的玩家,或許就不用特別高攀 RTX 5090,筆者認為 RTX 5080 就很好用了,而且也相信售價日後還是會慢慢降下來,過年嘛,不必特別在寒流中排隊露營,壓歲錢存著,等到貨量充足後再買就好。

TUF GAMING RTX 5080 16GB GDDR7 OC

延伸閱讀

NVIDIA GeForce RTX 5080 FE 顯示卡評測開箱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技術架構介紹!

ASUS TUF GAMING GeForce RTX 4080 SUPER 16GB 評測開箱

Tags: 評測開箱TUF GamingRTX 5080顯示卡ASUSNVIDIA
Previous Post

華碩北美關於主機板 PCIe Q-Release Slim 設計和其它資訊聲明

Next Post

Intel H810 晶片組發布至今,似乎未受到板廠重視?

Ben

Ben

UNIKO’s Hardware 網站編輯,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多年寫文章的宗旨就是"錢來就幹"!

Next Post
Intel H810 晶片組發布至今,似乎未受到板廠重視?

Intel H810 晶片組發布至今,似乎未受到板廠重視?

NVIDIA GeForce Game Ready 572.16 WHQL 驅動更新重點整理

NVIDIA GeForce Game Ready 572.16 WHQL 驅動更新重點整理

硬體效能測試工具 Geekbench 6.4 正式發布

硬體效能測試工具 Geekbench 6.4 正式發布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ROG-玩家共和國專頁
Cloudways 主機

關於我們

UNIKO’s Hardware Follow us for the latest PC hardware news, unboxing, reviews and everything in-between!

UNIKO’s Hardware 玩家觀點看產品,真實呈現! 華人圈最可愛的電腦硬體評測開箱、3C業界新聞、電腦改裝、遊戲電競!

熱門標籤

主機板 (213)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69) 其他硬體 (7)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100)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45) 新聞 (3887) 新聞稿 (1547) 機殼 | 電源 | 配件 (125)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112)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47) 處理器 (116) 記憶體 (60) 評測開箱 (1508) 軟體 (516) 顯示卡 (195)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346) 顯示器 (10)

熱門架站軟體教學

  • 什麼是 WordPress?
  • WordPress 架站的五大步驟
  • WordPress 三大新手主機完整比較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部落格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形象官網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型錄購物網站
  • 評測
  • 新聞
  • 軟體
  • 聯絡

Copyright © © 2025 UNIKO's Hardware All rights reserved. | 網頁設計: 帶路姬數位科技有限公司.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評測 & 開箱
    • 處理器
    • 主機板
    • 顯示卡
    • 記憶體
    •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 機殼 | 電源 | 配件
    • 顯示器
    •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 其他硬體
  • 新聞
  • 新聞稿
  • 軟體
  • 聯絡

Copyright © © 2025 UNIKO's Hardware All rights reserved. | 網頁設計: 帶路姬數位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