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早於後期推的 ROG MATRIX 4090 上加入名為 POWER DETECTOR+ 的功能,讓使用者於華碩自家軟體 GPU TWEAK III 裡即時監測 16PIN 各路 12V 的電流資訊,也內建了自動警示功能。在 RTX 50 系列中,這功能好像仍然是 ROG 限定,目前的 ROG ASTRAL RTX 5090 和 ROG ASTRAL RTX 5080 的產品頁面都有相關介紹,但 STRIX RTX 5070 TI 以及 TUF RTX 5080 好像都沒有。近日 TECHPOWERUP 提供高清 PCB 圖片讓筆者看到華碩的細節 (連結),筆者好像有看到據說負責 POWER DETECTOR+ 的晶片。重點是,那個晶片好像有點眼熟啊。
舊元件在 RTX 5090 上出人頭地了
以下的 PCB 圖片取自 TECHPOWERUP ASUS GeForce RTX 5090 Astral OC Review - Astronomical Premium 的文章。
這三顆晶片就是本文的主角,好像也是 POWER DETECTOR+ 背後的重要構成要件。TEXAS INSTRUMENT INA3221 (連結)。從官方規格書得知,這是一種 current/voltage monitor 電流 / 電壓監測晶片。運作原理是透過外部元件例如 SHUNT RESISTOR 電流檢測電阻,得知兩側的電流值差距,從而算出電流流通的資訊。所以在 RTX 5090 ASTRAL 上,透過這三顆晶片和背後的六顆 SHUNT RESISTOR,便可即時測量 16PIN 內 6 組 12V / GROUND 的電流通過水平。要是其中一路出現大額電流 (遠高於六路平均值),便是不正常現象,華碩也會有 GPU TWEAK III 中作出警示。
引起筆者注意和興趣的,其實不是華碩的方案,而是 INA3221 自身。因為 INA3221 不是一顆新的東西,而是一顆非常古老的晶片。如果從 TECHPOWER 的 GPU REVIEW 找,原來當年的 GTX TITAN (連結) (KELPER) 上已經用上 INA3221。其實不少 MAXWELL 和 KELPER 型號都有用到 INA3221,例如 GTX 660,所以 INA3221 也不算是頂級 GPU 上才出現的晶片。筆者沒想到當年一顆那麼普通的東西,在十多年後竟被用在最頂的型號 (RTX 5090),更是額外加入的功能,以華麗的名稱 POWER DETECTOR+,嘗試協助使用者降低 16PIN 燒毀風險。
當然華碩這個決定筆者很欣賞,能重用舊設計賦予新功能新使命更是一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