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Radeon RX 6000 系列顯示卡問世,AMD 再次獲得踏入旗艦顯示卡戰場的機會,今晚正式解禁自家目前最頂規、Navi 21 核心滿血版本 Radeon RX 6900 XT 顯示卡。Radeon RX 6900 XT 顯示卡的 TBP 功耗與 Radeon RX 6800 XT 相同,但卻有更高效能和能耗比,官方設定的對手是 NVIDIA 旗艦 GEFORCE RTX 3090 / GEFORCE RTX 3080 顯示卡。本次測試期間剛好我們手邊沒有 GEFORCE RTX 3090 顯示卡,所以今晚的對比採用 GEFORCE RTX 3080 顯示卡。Radeon RX 6900 XT 記憶體也是 GDDR6 16GB,基本上能滿足大多數 4K 解析度遊戲所需,再加上比對手更低的功耗、更低的訂價,相信 Radeon RX 6900 XT 對於追求效能的玩家來說是非常棒的選擇,如果想看效能表現可以拉到最下面觀看~
Radeon RX 6900 XT 介紹
Radeon RX 6900 XT 包裝外觀
Radeon RX 6900 XT 擁有滿血的 Navi 21 XTX 核心,80 組 CUs,2015 MHz 遊戲時脈,高達 2250 MHz 加速頻率,128 MB Infinity Cache,16 GB GDDR6 記憶體,TBP 300 W。與 Radeon RX 6800 XT 相同豪華的包裝,多一片 AMD Radeon 信仰鼠墊,Radeon RX 6900 XT 整體外觀和 Radeon RX 6800 XT 看起來一模一樣,常常會讓人拿錯。詳細外觀可以去看 " AMD Radeon RX 6800 XT、RX 6800 顯示卡外觀開箱! " 這篇連結的文章。
Radeon RX 6900 XT 新增 RGB 燈光控制軟體
這次多了一個 RGB 燈光控制軟體,看起來和之前幽靈散熱器軟體介面一樣,表示這也是來自 CoolerMaster 的軟體。軟體可以控制多種燈光效果、速度、亮度等等,當然也可以關閉,目前只有 Radeon RX 6900 XT 和 Radeon RX 6800 XT 支援這軟體。
RDNA 2 架構介紹
RDNA 2 遊戲架構
改良過的 RDNA 2 架構突破高速的設計,帶來高頻率與更佳效率,革命性 Infinity 快取,額外的 128MB 頻寬,更多功能像是 DX12 Ultimate,並支援 DirectStorage API 直通式存取。AMD Big Navi 有 268 億個電晶體、GDDR6 的頻寬,也能創造出更好的記憶體和內部指令效率。
Radeon
RX 6900XT |
Radeon
RX 6800XT |
Radeon
RX 6800 |
|
---|---|---|---|
GPU | Navi 21 XTX | Navi 21 XT | Navi 21 XL |
Compute Units | 80 | 72 | 60 |
Stream Processors | 5120 | 4608 | 3840 |
Ray Accelerators | 80 | 72 | 60 |
Texture Units | 320 | 288 | 240 |
ROPs | 128 | 128 | 96 |
Game 頻率 | 2015 MHz | 2015 MHz | 1815 MHz |
Boost 頻率 | 2250 MHz | 2250 MHz | 2105 MHz |
記憶體 | 16GB GDDR6 | 16GB GDDR6 | 16GB GDDR6 |
Infinity 快取 | 128 MB | 128 MB | 128 MB |
記憶體頻率 | 16 Gbps | 16 Gbps | 16 Gbps |
記憶體頻寬 | 512 GB/s | 512 GB/s | 512 GB/s |
記憶體匯流排 | 256-bit | 256-bit | 256-bit |
TBP | 300W | 300W | 250W |
售價 | 999 美金 | 649 美金 | 579 美金 |
發售日 | 12 月 8 日 | 11 月 18 日 | 11 月 18 日 |
AMD Infinity Cache
AMD Infinity 快取方案,EPYC 伺服器透過 SRAM 優化滿足 GPU 需求,高頻寬 AMD Infinity Fabric 架構,結合 128MB AMD Infinity 快取和 RDNA 2 引擎,可以提供高達四倍峰值 256b GDDR6 頻寬,轉換有效的頻寬讓遊戲表現更強大。
RDNA2 DriectX 12 Ultimate 更多進階功能
DriectX 12 Ultimate 帶來更好的視覺品質,DircetStorage API 讓遊戲存取更快速,另外也包含 DX 光線追蹤、VRS 可變速率著色、網格着色器、取樣器回饋。
RayTracing 光線追蹤
AMD RDNA 2 首次支援光線追蹤 RayTracing, 光線加速器處理光線運算,具有專用的硬體比起軟體模擬會更快一點,這功能能運用在電腦或是遊戲機平台,Infinity 快取也可以提供協助。
RDNA 視覺特效渲染介紹
DirectX 12 Ultimate 是 Microsoft 有史以來最強大的 DX 指令集,完全支援 AMD Radeon RX 6000 系列顯示卡。遊戲開發者能夠透過即時 DirectX 光線追蹤 (DXR)、可變速率陰影 (VRS)、網格着色器和採樣器反饋將遊戲提升到一個全新水平。AMD FidelityFX Ambient Occlusion 環境光遮蔽功能,FidelityFX Contrast Adaptive Sharpening 對比自適應銳化功能,更能凸顯出遊戲畫面細節。
AMD Smart Access Memory
AMD 智慧存取記憶體
全新 Smart Access Memory 技術,使用者使用 AMD Ryzen 5000 系列處理器時,處理器可以透過 PCIe 4.0 直接存取 GPU 的記憶體,避免以往資料讀寫瓶頸,實測 4K 遊戲 FPS 提升 5 ~ 10%,尤其對大量使用 Texture 貼圖的遊戲,效能提升會更為明顯。
RX 6000 顯示卡超頻方式
三種顯示卡超頻方法任你選,建議大家可以試試看 Rage 模式,解開 TGP 和 風扇限制,當然也可以用已經很實用的自動超頻,進階玩家更可以試試看完全手動的模式。目前只有支援 Radeon RX 6900 XT、Radeon RX 6800 XT。
Radeon RX 6900 XT 電路板用料
超優秀的 PCB 設計,創新電路設計,豪華 14 層 PCB 其中有 4 層採用 2 盎司銅,供電使用 Power-Stage 共 16 相供電,GPU 14 相 + GDDR6 2 相。HDMI 2.1 FRL,USB Type-C 可以給 VR 設備使用,並使用 Infinon IR 35217 PWM 主控。
測試平台設置和實測數據
Radeon RX 6900 XT 實測數據
測試主要是透過 BC1 裸測平台進行,開啟 PBO 設置並設置記憶體套用 XMP 設定 DDR4-3600,室溫 27 度上下,沒有直吹測試平台,沒有更動任何其他設定。Radeon Software AUTO。Smart Access Memory 開啟。
處理器: | AMD Ryzen 9 5900X |
---|---|
主機板: | MSI MEG X570 GODLIKE |
記憶體: | G.SKILL Trident Z Neo DDR4 3600 CL14 8GB*2 |
顯示卡: | AMD Radeon RX 6900 XT 16GB MSI GeForce RTX 3080 GAMING X TRIO 10G |
儲存: | XPG GAMMIX S50 1TB |
機殼: | STREACOM BC1 |
電源供應器: | FSP Hydro G PRO 1000W |
散熱器: | MSI MAG Core Liquid 240 |
顯示器: | VG289Q |
Windows 10 Pro 20H2
NVIDIA GeForce Game Ready 457.30 DCH WHQL
Radeon RX6900XT Adrenalin 20.45.01.14RC8 Nov29
關閉休眠
關閉防毒
設定高效能
Radeon 6900 XT 測試設定說明
測試時間一樣較短,大家有想測的也可以再留言告訴我們。本次測試重點放在 AAA 大作遊戲的 AVG FPS 和 1% LOW FPS 為主,解析度會有 1440P、2160P。對比顯示卡 GeForce RTX 3080 的數據,還有一些針對 3DMARK、UL Procyon 的測試,包含 Adobe Photoshop、Adobe Lightroom、Adobe Premiere Pro 和一些渲染測試,當然少不了溫度功耗測試。
使用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燒機 40 回,觀察顯示卡溫度、GPU 頻率和記憶體頻率,GPU-Z 也可以看到一些顯示卡的資訊。
測試平台整機燒機功耗,平台是 R9 5900X + X570 + Radeon RX 6900 XT 為主,使用外掛式功耗表觀察整機瓦數,RX 6900 XT 為 474W,燒機溫度 77 度,GEFORCE RTX 3080 高達 530W,因為溫度有一些變數問題,例如散熱器差異,公版卡與自制卡也存在許多差異,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溫度越低越好,功耗也是越低越好。
Basemark 是使用 Rocksolid 繪圖與運算引擎,可以測試一些 GPU 渲染運算,目前有非常多平台可以使用。可以測試 Vulkan、OpenGL、DirectX 12,分數越高越好,我們是用 2160P High Quality 選項測試,目前整體看起來 AMD Radeon RX 6900 XT 驅動問題導致分數低落,等相關更新後會再測試一次。
UL Procyon 是來自 UL 的一款全新標準化測試軟體,專為來自行業、企業、政府、零售和媒體的專業人士所設計。分成照片和影片兩種測試,使用 Adobe Photoshop、Adobe Lightroom、Adobe Premiere Pro,我們使用 2020 的版本。這些軟體目前還是 CUDA 的主戰場,所以創作者軟體方面,分數自然會低一些。
Time Spy、Time Spy Extreme、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分數越高越好,我們特別把 Graphics Score 拿出來另外比較。跟 Radeon RX 6800 XT、Radeon RX 6800 一樣,對應 DX 12 的 Time Spy Extreme 測試分數略低於 GEFORCE RTX 3080,反之 Fire Strike 相關測試是 DX 11,分數就大幅度領先 GEFORCE RTX 3080。
3DMark Wild Life 是適用於 Windows、Android 和 Apple iOS 系統的跨平台基本測試,使用 1440P 解析度和 Vulkan 1.1 API,分數越高越好,這分數都是直接輾壓 GEFORCE RTX 3080。
DirectX 射線追踪功能測試,最新具有光線追蹤硬體的顯示卡可以測試。3DMark DirectX 光追功能測試可以去測出硬體的效能,與使用傳統渲染技術不同,整個場景通過光線追蹤並即時描繪,分數越高越好,光追還是落後 GEFORCE RTX 3080 許多。
3DMark Port Royal 是世界上第一個針對遊戲玩家的即時光線追踪基本測試,可以使用 Port Royal 來測試和比較支援微軟 DirectX 光線追踪顯示卡的光追性能,分數高越好,光追還是落後 GEFORCE RTX 3080 許多。
我們主要使用 2 種解析度測試,分別是 1440P、2160P,遊戲特效都使用最高 Max Setting 設定,會關閉 V-sync 相關選項,只有 Dirt 5、和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這兩個遊戲會開啟 RT 光線追蹤。遊戲都是經過 3 - 5 次測試後擷取 FPS 數據,會去檢查是否有不正常數據存在,我們主要收集的數據是 AVG FPS 和 1% LOW FPS,可以看出遊戲真實效能。
DiRT 5 使用內建 Benchmark 測試,兩種解析度下開不開光線追蹤都是 Radeon RX 6900 XT 大勝。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使用內建 Benchmark 測試,只有不開光追 Radeon RX 6900 XT 才會獲勝。
Assassin's Creed Valhalla 使用內建 Benchmark 測試,Radeon RX 6900 XT 大幅度領先。
Assassin's Creed Odyssey 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Radeon RX 6900 XT 大幅度領先。
Horizon Zero Dawn 使用內建 Benchmark 測試,Radeon RX 6900 XT 大幅度領先。
Far Cry 5 使用內建 Benchmark 測試,2K 解析度下,GEFORCE RTX 3080 會比 Radeon RX 6900 XT FPS 更高一些,但是到 4K 解析度下就反過來贏 GEFORCE RTX 3080 了。
Gears 5 使用內建 Benchmark 測試,Radeon RX 6900 XT 大幅度領先。
GODFALL 使用內建 Benchmark 測試,Radeon RX 6900 XT 大幅度領先。
Radeon RX 6900 XT 值得買嗎?
目前台灣公版 Radeon RX 6900 XT 售價約在 NT$30,000 附近,如果不論光線追蹤,絕大多數遊戲 FPS 都贏過 GEFORCE RTX 3080,甚至部份還贏過 GEFORCE RTX 3090,光線追蹤看來還有一些問題,但是 DirectX 12 Ultimate 會隨著時間,讓 Radeon RX 6000 系列顯示卡的光線追蹤慢慢趕上。所以回到價格和功耗上面向看來,玩 4K 遊戲不開光追,我們會推薦玩家購買 Radeon RX 6900 XT。
Join US ! WE ARE THE RedTeam!
Comment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