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KO's Hardware
  • 評測
    • 處理器
    • 主機板
    • 顯示卡
    • 記憶體
    •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 機殼 | 電源 | 配件
    • 顯示器
    •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 其他硬體
  • 新聞
  • 新聞稿
  • 軟體
  • 聯絡
  • ZH-TW
    • ZH-TW
    • ZH-CN
    • EN
    • JA
    • KO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UNIKO's Hardware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UNIKO's Hardware
Home 評測開箱 顯示卡

ASUS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12GB 評測開箱

Ben by Ben
2024-01-16
in 顯示卡, 評測開箱
0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SUPER 這個系列一直以來都是 NVIDIA 的救命稻草,畢竟能在基於原版規格下再加強,還做到加量不加價的效果。這次 RTX 40 SUPER 更有一款不但做到加量還降價的奇蹟,證明 NVIDIA 有意透過新 SUPER 系列顯示卡重塑 RTX 40 系列的聲譽。說穿了,要是之前就能提供優秀的性能且定價合理,就不需要 SUPER 救場了。

RTX 4070 SUPER 相較 RTX 4070,GPU 使用 AD104-350-A1,CUDA Cores 提升到 7168,核心 L2 變成 48 MB,整體更貼近 RTX 4070 TI,老黃規格切得相當厲害。

這次我們要評測的 RTX 40 SUPER 是來自華碩的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12GB,RTX 4070 SUPER 的規格提升,相對於之前就推出的 RTX 4070 來說也是非常誇張,對比高階 RTX 4070 TI 差多少?加入華碩的妙手點綴後到底能有多強?請好好的看下去!

  •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包裝和外觀
    • 顯示卡包裝
    • 外觀設計
  • 散熱設計拆解
    • PCB
    • 核心和記憶體
    • 供電
    • 電源管理系統
    • BIOS
  • 測試數據
    • GPU 相關訊息和功耗
    • 測試設定說明
    • GEEKBENCH 5.4.5 測試
    • Blender 4.0.0 測試
    • UL Procyon 創作者軟體測試
    • 3DMARK 相關測試
    • AAA 遊戲 FPS 測試數據
  • 結論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包裝和外觀

顯示卡包裝

由於 SUPER 系列的進步主要來自 NVIDIA 的核心規格,所以幾乎各廠在顯示卡包裝和外觀都不太做設計上的改變。

華碩這次的外盒是承襲 RTX 4070、RTX 4060 Ti、RTX 4060 設計,都將顯示卡圖片放在包裝正面左方,右方以 DUAL 字樣做為此系列的標示。

左下方可看到 RTX 4070 SUPER 和 RTX 4070 一樣,都只有 12 GB 記憶體容量 (位元是 192 BIT),華碩也標示 GPU TWEAK III (GT III),提醒使用者可透過華碩自家的軟體在系統內,甚至是透過手機遠端監控顯示卡。

外盒背面介紹各項設計特點,包括 AXIAL-TECH FAN 軸向式風扇,透過縮小風扇中間扇 HUB 部份,讓扇葉佔取更多空間,加上扇葉尾端連成的扇環,使風量和風量增加。

金屬背板和雙滾珠軸承的風扇則比較常見,I/O 部分華碩提供 3 個 DP 和 1 個 HDMI,至於 DUAL 系列保固期通常是註冊後延長為四年。

由於所有 RTX 40 SUPER 顯示卡都須使用 16-PIN,華碩有提供 2 個 PCI-E 8-PIN 轉 16-PIN 的連接線材,也反映了 RTX 4070 SUPER 雖然在規格上有進步但功耗卻沒有暴增。

其餘配件包括 1 本快速指南、1 張感謝卡、1 張 DUAL 卡牌、1 份 16-PIN 轉接線使用提示文件,和 1 份保固說明。

外觀設計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的外觀同樣延伸自華碩 RTX 40 DUAL 系列設計主題,風扇外殼的上半部份以燻黑半透明材質透出底部的金屬散熱鰭片,下半部份以不規則的圖案切割出不同的幾何模塊,並加入 SPACE 和 DUAL 字樣。

  • 金屬背板靠近 I/O 有 GEFORCE RTX 的字樣,滿足 NVIDIA 的要求。
  • 前衛、科技的感覺延伸至背板上,透過線條和圓圈把螺絲孔和核心晶片背後的電容刻劃出來,連接至右邊的 DUAL 新 LOGO (像是倒下的 S)。
  • 背板最右側有一個不算大的開孔,讓廢熱直接排出。
  • 頂部除了被升級的 16-PIN 外,華碩也把風扇外殼延伸至背板,也再次強調 GEFORCE RTX。
  • 華碩在資料中提到就連風扇外殼也有刻意調校,可以見到外殼沒有完全阻擋鰭片的出風位置。
  • 抗腐蝕的 STAINLESS STEEL 304 作為 I/O 檔板,保護顯示卡免受氧化 / 潮濕等自然現象所影響,金屬擋板有利用螺絲與風扇外殼固定。
  • I/O 上有 3 個 DP 1.4A 和 1 個 HDMI 2.1A,均支援 DSC 和 HDR,最高 4K 240Hz / 8K 60Hz。
  • 風扇外殼與背板的結合 (螺絲固定) 也有助加強整體的結構強度,就算顯示卡超出 2 槽 (華碩資料為 2.56 槽),使用者也可放心使用。
  • 2 個軸向式風扇各擁有 11 塊扇葉,特長的扇葉源於中間的 HUB 被縮小,而扇葉的尾部連成一體成為扇環,除了運作時整體穩定性更強外,也可以增加風壓。
  • 風扇的下方剛好對應被熱導管貫穿的鰭片主體,沒有因為位置偏差而造成浪費。
  • 在頂部華碩也為 DUAL 系列提供雙 BIOS 切換的功能,分別有 P 和 Q 共 2 檔切換,各有不同的風扇曲線。
  • 16-PIN 的一旁有 1 顆 LED 燈珠,提示使用者是否接入 16-PIN。

散熱設計拆解

  • 金屬背板的底部,有 2 塊長形的導熱貼,直觸顯示卡 PCB 背後的貼片式輸出電容 SPCAP。
  • 背板上也有 2 顆軟墊作為支撐,加上已貼好絕緣貼,把金屬互接發生短路的可能降到最低。
  • 背板的邊緣有折下處理,增強金屬強度不易折彎。
  • 金屬散熱器由鰭片和熱導管和銅底所組成,4 根熱導管從直觸核心晶體和銅底吸熱後,便向左右 2 大鰭片模塊傳遞熱力。
  • 一側鰭片有 4 根熱導管,另一側 (核心晶片上方) 有 3 根。
  • PCB 上的供電模組和核心晶片四周的 GDDR6X 記憶體晶片,由鋁塊負責。
  • 2 槽的金屬擋板除了固定在顯示卡的輸出連接埠上,也固定在風扇外殼的左側。

PCB

移除所有金屬部份和塑膠外殼後,完整的 PCB 就是 RTX 4070 SUPER 的主電路板,左右兩邊遍佈電子元件和電路設計,為 RTX 4070 SUPER 核心晶體供電。華碩特別為 GDDR6X 補上 SPCAP,這是比較少見的操作,普遍都是維持空焊。

RTX 4070 SUPER 因為沒有把負責 Vcore 核心電路的供電模組全放在核心的右邊,所以這些重大的發熱源沒有影響到 16-PIN。

  • PCB 正面,核心的上方、左方、右方、甚至下方,都有不同的電路設計,各產生不同的電壓,為核心和記憶體和其他部份提供電源。
  • PCB 背面的元件主要是電容,有核心自己的、有供電模組的輸出部份、也有 GDDR6X 記憶體晶片的,所用上的貼片式電容剛好都是日系的鋁電容 SPCAP (470 uF),用料上乘。
  • 核心背後的電容組合為 3 顆 SPCAP + 2 組 MLCC。

核心和記憶體

  • 核心晶體的擺放是倒向右邊,這使核心晶體底部的 PCI-E 連接由左邊引出再連接至金手指。
  • 晶體面積不大,上面印有 AD104-350-A1,有別於 RTX 4070 的 AD104-250-A1。
  • 華碩在核心的四角打上透明固定膠,保護底下的錫球。
  • 12 GB GDDR6X 由 6 顆晶片負責,都是 MICRON 的 MT61K512M32KPA-21,原生速度達 21 Gbps,容量為 2 GB。
  • 有趣的是從散熱器圖片中看到華碩有為消失的 GDDR6X 晶片提供導熱貼,可憐的 16-PIN 就不值得照顧一下了。

供電

  • 華碩提供的主供電設計是 8 + 2,8 是核心電壓,而 2 是 GDDR6X 電壓。
  • 因為 RTX 4070 SUPER 的公版設計,負責核心電壓的供電模組集中在核心的左邊,而華碩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刻意把其中 2 相負責核心電壓的供電模組放在核心的右上方,熱力分散得更平衡。
  • 核心右下的 2 相供電模組負責 GDDR6X。
  • 這 10 組供電模組均使用 VISHAY 的 SIC653A 50A 一體式供電模組。
  • UPI-SEMI UP9529Q 3 相 PWM 控制器位於 PCB 的右下方,負責 GDDR6X 電壓,以 2 相模式直連旁邊的 2 顆 SIC653A。
  • 在 PCB 左上方有 1 顆 UPI-SEMI UP9512R 8 相 PWM 控制器,以 8 相模式直連 8 顆負責 Vcore 的供電模組。
  • 核心上方有多組供電,各產生不同的電壓,其中有 2 組由 UPI-SEMI UP9628P 12A 降壓器所組成電路。
  • BIOS 實體切換的一旁有 1 顆 GSTEK GS7163 3A LDO,負責其他電路。

電源管理系統

  • UPI-SEMI US5650Q 負責管理顯示卡上 2 個輸入源的電流和電壓,16-PIN 下方有 2 顆電流檢測電阻 (R002 和 R005),另有 1 顆 R005 位於金手指上方檢測 PEG 供電。
  • 跟據 INTEL ATX 3.1 文件,H++ 意味這是 12V-2X6。
  • 另一方面,華碩繼續使用獨家的 16-PIN 接頭,也就是把 12VHPWR / 12V-2X6 標準的 SIDEBAND、12V、GROUND 的排列倒過來。
  • 基於 RTX 4070 SUPER 核心的功耗、PCB 的佈料等等,筆者是不擔心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出現相關災情,當然還是建議使用者直接使用由電源原廠提供的 16-PIN 直出線材連接顯示卡

BIOS

  • 2 顆 WINBOND W25Q16JW 晶片用作存放 BIOS (P / Q)。

測試數據

測試平台室溫控制在 26 度,無輔助風扇直吹測試平台,測試中關閉 Windows 內建防毒、關閉休眠設定,無更動電源計畫。

  • Windows 11 Professional 23H2
  • 546.52_gameready_win11_win10-dch_64bit_international
  • 套用 EXPO DDR5-6000
  • 打開 Resizable BAR
  • 對比顯示卡 ROG Strix GeForce RTX 4070 Ti OC 12GB

 
種類型號
處理器AMD Ryzen 9 7950X
主機板ROG CROSSHAIR X670E HERO / 1807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Neo DDR5 6000 CL30 16 GB *2
顯示卡ASUS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12 GB
儲存KLEVV CRAS C930  SSD 2TB
機殼STREACOM BC1.1
電源Seasonic FOCUS GX-1000 ATX3.0
散熱器ROG Ryuo III 360 ARGB
顯示器GIGABYTE M32UC
 

GPU 相關訊息和功耗

  • 採用 AD104-350 繪圖核心、具備 7168 個 CUDA Core、56 個 RT Core 及 224 個 Tensor Core,配備 192 bit 12 GB GDDR6X 記憶體。
  • PCIe x16 4.0 介面。
  • BIOS 功耗,預設是 220 W,可以從 -55 % ~ +10 %,功耗 100 W ~ 242 W 範圍,最高溫度是 88 度。
  • 頻率是 1980 MHz,預設 Boost 是 2475 MHz,記憶體頻率 1313 MHz
  • 透過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燒機測試,GPU HOT SPOT 約 80 度,整機功耗約在 400 W,顯示卡 TDP 219 W。

產品

GeForce RTX 4070

GeForce RTX 4070 SUPER

GeForce RTX 4070 Ti

架構

Ada Lovelace

Ada Lovelace

Ada Lovelace

製程

TSMC N4 (5nm)

TSMC N4 (5nm)

TSMC N4 (5nm)

晶片型號

AD104-250-A1

AD104-350-A1

AD104-400-A1

L1 快取

128 KB (per SM)

128 KB (per SM)

128 KB (per SM)

L2 快取

36 MB

48 MB

48 MB

Streaming Multiprocessors (SM)

46

56

60

CUDA Cores

5888

7168

7680

基礎時脈

1.92 GHz

1.98 GHz

2.31 GHz

Boost 時脈

2.48 GHz

2.48 GHz

2.61 GHz

記憶體形式

12 GB GDDR6X

12 GB GDDR6X

12GB GDDR6X

記憶體介面/速率

192-bit / 21 Gbps

192-bit / 21 Gbps

192-bit / 21 Gbps

記憶體頻寬

504 GB/s

504 GB/s

504 GB/s

TGP

200W

220W

285W

定價

US$ 549 / NT$ 20,999

US$ 599 / NT$ 21,990

US$ 799 / NT$ 28,990

推出 / 上市時間

2023年4月

2024年1月

2023年1月

測試設定說明

我們覺得 RTX 4070 SUPER 一定贏過 RTX 4070 很多,所以特別對比了高一階的 RTX 4070 TI,兩張顯示卡都在預設 TGP 模式,測試都是本月新數據,比較可以呈現真實效能差異。

GEEKBENCH 5.4.5 測試

Geekbench 是一款跨平台的處理器評分軟體,可分為單核和多核性能,模擬真實使用場景的工作負載能力。GPU 測試可以提供 CUDA、OpenGL 和 Vulkan 測試標準化。

在 GPU CUDA 的測試下,RTX 4070 SUPER 相當接近 RTX 4070 TI 的分數。

Blender 4.0.0 測試

Blender Benchmark 是一款開放原始碼的跨平台全能 3D 動畫製作軟件,提供從建模、動畫、材質、渲染、到音源處理、影片剪輯製作解決方案。使用 Blender 官網上的 benchmark,有 3 個 3D 渲染測試場景 Monster、Junkshop、Classroom。

在實測下的分數很接近,更顯示 RTX 4070 SUPER 的性能。

UL Procyon 創作者軟體測試

UL Procyon benchmark 是一套把 Adobe Benchmark 標準化測試軟體,可以分成照片和影片兩方面的測試。照片影像運算方面的軟體是使用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和 Adobe Photoshop,影片運算應用是搭配 Adobe Premiere Pro。

Windows 機器學習 (Windows ML) 是由 Microsoft 開發的 API,可以在 Windows 設備上實現高性能 AI 推理。憑藉 Windows ML,應用開發者編寫的標準代碼可以通過處理硬體抽象,在不同的硬體 (如 CPU、GPU 和 AI 加速器) 之間保證高度最佳化的 AI 推理性能。

Microsoft Windows ML 硬體加速是基於 DirectML 而構建,DirectML 是一種低級別 DirectX 12 數據庫,適合於高性能、低延遲的應用程序,例如框架、遊戲或機器學習推理工作負載。測試項目有分成 CPU 或是 GPU,可以透過 float32、float16、Integer 項目顯示分數。   

創作者軟體跑分也很接近,AI 落差也算小,整體表現不差。

3DMARK 相關測試

3DMark 遊戲玩家的標準測試軟體,無論您是在任何電腦、平板電腦還是智慧手機上進行遊戲,3DMark 都包含專為您的硬體而設計的基本測試。

Time Spy – 是一個 DirectX 12 基準測試,支持原生新的 API 功能,如非同步計算,顯式多顯示卡適配器技術和多執行緒,Time Spy 顯示卡測試使用 2560 × 1440 渲染解析度。

Time Spy Extreme – 將渲染解析度提高到 3840 × 2160,不一定需要 4K 顯示器,但是你的顯示卡至少要有 4 GB 的記憶體。更嚴格的 CPU 測試,最適合測試於具有大量核心的處理器。

Fire Strike – 是一項適用於高性能遊戲電腦和超頻系統的 DirectX 11 基準測試,即使對於最新的顯示卡而言,Fire Strike 測試也非常嚴苛。

Fire Strike Extreme – 專為測試具有多個 GPU 的電腦而設計,它將渲染解析度從 1920 × 1080 提高到 2560 × 1440,並提升了視覺品質。

Fire Strike Ultra – 將渲染解析度提高到 3840 × 2160,每幀繪製的像素數量是 Fire Strike 的四倍。無需使用 4K 顯示器,但你的顯示卡必須至少有 3GB 記憶體。

Port Royal – 是世界上第一個針對遊戲玩家的即時光線追踪基本測試,可以使用 Port Royal 來測試和比較支援微軟 DirectX 光線追踪顯示卡的光追性能,分數越高越好。

Speed Way – 是 DirectX 12 Ultimate 基準測試,適用於執行 Windows 10 和 11 的遊戲電腦。Speed Way 的引擎組合可展現 DirectX 12 Ultimate 為光線追蹤遊戲帶來的全新性能最佳化。Speed Way 使用如 Mesh Shaders 等的全新 DirectX 12 Ultimate 性能最佳化,並搭載用於即時全域照明和即時光線追蹤反射的 DirectX Raytracing Tier 1.1。

NVIDIA DLSS 功能測試 – 深度學習超級採樣 (DLSS) 是一種NVIDIA RTX 技術,它利用深度學習和 AI 的強大功能來提高遊戲效能,同時保持視覺品質。NVIDIA DLSS 功能測試有助於使用者對 DLSS 3、DLSS 2 與 DLSS 1 的效能及影像品質進行比較。

DirectX 光線追蹤功能測試 – 即時光線追蹤的需求異常高。最新的顯示卡具有專用於光線追蹤的專用硬體。3DMark DirectX 光線追蹤功能測試可以測量此專用硬體的效能。與使用傳統的渲染技術不同,整個場景是透過光線追蹤並一次繪製的。測試的結果完全取決於光線追蹤性能。

AAA 遊戲 FPS 測試數據

遊戲測試設定 2160P 與 1440P 解析度為主,遊戲特效皆設定 Max Setting,會關閉 V-Sync 選項,部分遊戲有開啟光線追蹤或是 DLSS。遊戲都是經過 5 – 10 次測試後擷取 FPS 資料,會去檢查是否有不正常資料存在,我們主要收集的資料是平均 AVG FPS 和 1% LOW FPS,1% LOW FPS 可以看出遊戲真實效能。

RTX 4070 SUPER 和 RTX 4070 TI,8 組遊戲的 FPS 差異分別是:

  • 2160P AVG FPS -7.2%,1% LOW AVG FPS -7.8%
  • 1440P AVG FPS -5.8%,1% LOW AVG FPS -4.9%

結論

RTX 4070 SUPER 的 MSRP 官方 (NVIDIA) 建議售價為 US$ 599,取代 RTX 4070。RTX 4070 將不會停產,而其官方建議售價由原來的 US$ 599 降至 US$ 549。這 US$ 50 的差價,說貴不貴,而 RTX 4070 SUPER 的提升還是頗為可觀,只要 RTX 4070 SUPER 的市場售價不太高,筆者認為新的 SUPER 系列值得考慮。

ASUS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外觀不但吸引人,雙風扇設計和沒有過度延長散熱片的做法對機殼相當友好,前置冷排安裝的使用者大可放心。2.56 槽的設計雖然對於不少 MATX 主機板的使用者來說,無可避免會影響其他 PCI-E 插槽或主機板上的連接埠,可是同時也換來更好的散熱性能和噪音控制。

華碩在 PCB 上用料非常好,8 + 2 的設計加上左右分離的擺放方式,還有背板也有為供電模組的輸出電容吸熱,完全不必擔心過熱 / 燒毀的問題。雙 BIOS 設計為使用者提供一鍵換檔享受更寧靜的風扇運作環境,加上自家的 GPU TWEAK III 監控軟體支援遙距手機管理,安心又好用!

ASUS Dual GeForce RTX 4070 SUPER 12GB

延伸閱讀

ASUS Dual GeForce RTX 4060 OC 8GB 評測開箱,入門 RTX 40 系列顯示卡

ASUS Dual GeForce RTX 4060 Ti OC 8GB 評測開箱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SUPER FE 顯示卡評測開箱

Tags: RTX 4070 SUPERASUS評測開箱
Previous Post

AI 生成應用技術再進化!全新威力導演 APP 讓你一秒變身動漫大師

Next Post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SUPER FE 顯示卡評測開箱

Ben

Ben

UNIKO’s Hardware 網站編輯,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多年寫文章的宗旨就是"錢來就幹"!

Next Post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SUPER FE 顯示卡評測開箱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SUPER FE 顯示卡評測開箱

華碩推出 Low-Profile RTX 4060 LP BRK 8GB 顯示卡

華碩推出 Low-Profile RTX 4060 LP BRK 8GB 顯示卡

基於 RIFE ncnn Vulkan 的免費 AI 影片補幀軟體 - Rife-GUI

基於 RIFE ncnn Vulkan 的免費 AI 影片補幀軟體 - Rife-GUI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ROG-玩家共和國專頁
Cloudways 主機

關於我們

UNIKO’s Hardware Follow us for the latest PC hardware news, unboxing, reviews and everything in-between!

UNIKO’s Hardware 玩家觀點看產品,真實呈現! 華人圈最可愛的電腦硬體評測開箱、3C業界新聞、電腦改裝、遊戲電競!

熱門標籤

主機板 (213)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69) 其他硬體 (7)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100)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45) 新聞 (3885) 新聞稿 (1538) 機殼 | 電源 | 配件 (125)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112)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47) 處理器 (116) 記憶體 (60) 評測開箱 (1508) 軟體 (514) 顯示卡 (195)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345) 顯示器 (10)

熱門架站軟體教學

  • 什麼是 WordPress?
  • WordPress 架站的五大步驟
  • WordPress 三大新手主機完整比較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部落格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形象官網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型錄購物網站
  • 評測
  • 新聞
  • 軟體
  • 聯絡

Copyright © © 2025 UNIKO's Hardware All rights reserved. | 網頁設計: 帶路姬數位科技有限公司.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評測 & 開箱
    • 處理器
    • 主機板
    • 顯示卡
    • 記憶體
    •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 機殼 | 電源 | 配件
    • 顯示器
    •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 其他硬體
  • 新聞
  • 新聞稿
  • 軟體
  • 聯絡

Copyright © © 2025 UNIKO's Hardware All rights reserved. | 網頁設計: 帶路姬數位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