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KO's Hardware
  • 評測
    • 處理器
    • 主機板
    • 顯示卡
    • 記憶體
    •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 機殼 | 電源 | 配件
    • 顯示器
    •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 其他硬體
  • 新聞
  • 新聞稿
  • 軟體
  • 聯絡
  • ZH-TW
    • ZH-TW
    • ZH-CN
    • EN
    • JA
    • KO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UNIKO's Hardware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UNIKO's Hardware
Home 評測開箱 主機板

ROG STRIX Z790-A GAMING WIFI II 主機板開箱評測

類白色主機板首選

Ben by Ben
2023-11-06
in 主機板, 評測開箱
0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ROG STRIX Z790-A GAMING WIFI II 主機板開箱評測

ROG STRIX A 系列是近年一眾銀白色愛好者兼二次元愛好者的新寵,當 INTEL 14 代處理器推出,華碩 Z790 REFRESH 主機板當然不會缺席,跟進由 ROG STRIX Z790-A GAMING WIFI II 補齊產品線。在華碩重視的這一塊市場在取得巨大成功後,競品也跟進開發,共同擴大了整個特定市場。ROG STRIX A 系列理論上不屬 ROG STRIX 系列內的入門款,因為還有 ROG STRIX H 系列,只是該系列有時候從缺。

關於 Z790 時期的 ROG STRIX A 系列產品線,首發階段先推出 DDR4 版本,後期才補上 DDR5 版本,兩款同樣廣受市場歡迎,尤其在 DRAM 超頻上,此兩款都是 6 層板中的頂尖作品。在 Z790 REFRESH 主機板中,繼 TUF GAMING PRO 系列後,華碩也為 ROG STRIX A 系列推出二代版本,更成熟的 ROG STRIX Z790-A GAMING WIFI II,在面對 TUF PRO 系列已支援 AI OC 的情況下,如何再突圍而出?讓我們看下去~

  • ROG STRIX Z790-A GAMING WIFI II 晶片組設計
  • 包裝與配件
    • 主機板外觀介紹
      • LGA1700
      • DDR5
      • I/O
      • M.2 與 PCI-E 插槽
      • SATA
      • 小設計
  • 主機板拆解介紹
      • PCB
      • VRM 供電設計
      • 網路與音效
      • Z790 晶片組
      • 顯示晶片和 USB 晶片
      • 微處理器和其他晶片
  • 性能測試
  • 總結

ROG STRIX Z790-A GAMING WIFI II 晶片組設計

新晶片組 Z790 只是 Z690 的完全版,不論是 PCI-E 通道總數量還是 USB 總數量都不變,但是 INTEL 將部份通道升級,同時將部份通道降級以維持總數量不變。

晶片組簡單比較
Z690 Z790 X670E
晶片組至 CPU PCIe 4.0 X8 PCIe 4.0 X8 PCIe 4.0 X4
PCIe 通道總數量 28 28 20
PCIe 3.0 通道 16 8 8
PCIe 4.0 通道 12 20 12
SATA 數量 8 8 8
USB 10Gbps 總數量 10 10 12
USB 20Gbps 總數量* 4 5 2

SOURCE : intel
*以 2 個 10Gbps 換取 1 個 20Gbps

包裝與配件

華碩包裝一貫的設計語言,正面右方是一張主機板圖片,左半邊由淺灰色電域文 ROG / JOIN THE REPUBLIC / FOR THOSE WHO DARE / REPUBLIC OF GAMERS 等字句貫穿半個以上的版面。右下角有個大大的 Wi-Fi 7 LOGO,在 INTEL 正式發布 14 代處理器後,玩家可以觀察到 Z790 REFRESH 的主機板包裝,終於能找到支援 INTEL 14 代處理器的標示了。

背面重點自然是那個全新的 Q-ANTENNA Wi-Fi 7 天線,全白色設計想必能讓白色控愛不釋手,另一方面,板載 M.2 插槽數量也是 Z790-A GAMING WIFI II 的重心之一。值得細看的部份是關於 Wi-Fi 7 型號的描述,INTEL BE202 與 BE200NGW,據華碩官方資料顯示,INTEL BE202 BE200NGW 只支援 160 MHz,也就是 2.4 Gbps (Wi-Fi 7 160 GHz 和 320 GHz 的可用性因地區法規而異)。

 

配件包裝有點新意,這次華碩利用防靜電包裝把比較小的配件裝起來,包含 2 根 SATA 線、多根束帶、1 塊 M.2 導熱貼、4 個方形的 M.2 背膠、1 個圓型的 M.2 背板背膠、1 顆 Q-LATCH M.2 快拆螺絲和 1 顆 Q-LATCH M.2 背板快拆螺絲。

其他配件還有 1 份精美的快速安裝指南、1 張灰色白為主的 ROG 信仰貼紙、1 份 ASUS WEBSTORAGE 介紹文件、1 個 ROG 鑰匙圈、和 1 根 Q-ANTENNA Wi-Fi 7 白色天線。

主機板外觀介紹

整體外觀的設計語言變化不小,在 B760 和 Z790 時期出現的 PAC-MAN 小精靈主題大致消失,只剩下在 CPU 插座保護蓋上看到一絲絲 RETRO 復古像素的元素,新主題以電競風為主,並加入了 GAME FIRST WORK SECOND 遊戲第一工作排第二,以及 CTRL + 和 WASD 等遊戲會運用到的指令。

PCB 背面變化更大,外觀設計上變得較為沉穩,現只剩一個 ROG 之眼的剪影,有點海盜的感覺。前後都有呼應的則是早已被解密多時的兩個華碩總部座標"25°07'37.0"N 121°28'13.6"E"與"25.124798 121.471475"。

金屬散熱器之上方有塑膠 I/O 裝甲,特大鏡面開窗設計中可見藏著一個 ROG 之眼,點亮後便能展現些微漸變的 RGB 光效,整片主機板只有此處會發光,一次抓住喜歡 RGB 與不愛過多 RGB 的粉絲。


LGA1700

  • 黑色的 CPU 插座保護蓋子被貼上白色的貼紙,貼紙上的 ROG 之眼和方格狀設計充滿虛實間穿梭的風格。
  • ILM 拉杆同樣套上保護套,倒鉤的位置已被重新設計為扁平的型態,擴大接觸面的做法讓使用者更容易地壓下以解鎖和扣上。
  • 插座內有多顆 MLCC,在這狹小的空間中居然還出現了之前都沒有的 ROG STRIX 與 ROG 之眼,為略為沉悶的 Z790 REFRESH 主機板帶來一點小小的驚喜。
  • Z790 REFRESH 主機板代表出廠便支援 12 / 13 / 14 代處理器,並加入多項更成熟的設計,讓最後一代 LGA 1700 繼續發光發熱。

DDR5

  • DDR5 是各家力爭的範疇之一,背後反映研發實力,Z790-A GAMING WIFI D5 雖然遲來,但仍然獲得非常高的評價。DDR4 時期選用內層走線的設計,現在繼續採用正面拉線、背面屏蔽的做法,盡取兩者的優勢。
  • Q-DIMM 設計在上方設有單邊扣,雖然華碩已為上方的針腳 CPU_OV 3-PIN,和 AIO_PUMP 4-PIN 套上保護套,但使用者仍需小心壓下 Q-DIMM 卡扣。
  • SAFEDIMM 設計在記憶體插槽中間加入金屬固定,使在 PCB 表面焊接的記憶體插槽變得更牢固。
  • 支援最新的 DIMM FLEX 與 AEMP II 設計,為 2 根單面的組態 (24 X2) 提供高達 8000 MHz 的認證,也提高了 4 根混插的穩定性,再透過 DIMM FLEX 技術,增強日常使用的穩定性。

I/O

I/O 檔板的外觀變得更簡潔,USB 數量也增加了不少。

  • 1 個 DISPLAY PORT 1.4 (8K60)
  • 1 個 HDMI 2.1 (4K60)
  • 1 個 CLEAR CMOS 按鍵
  • 1 個 BIOS FLASHBACK 按鍵
  • 4 個 USB 2.0 TYPE-A
  • 4 個 USB 5 Gbps TYPE-A
  • 2 個 USB 10 Gbps TYPE-A
  • 1 個 USB 10 Gbps TYPE-C
  • 1 個 USB 20 Gbps TYPE-C
  • 1 個 2.5 Gbps 有線網路 RJ45
  • 1 組 Q-ANTENNA Wi-Fi 天線孔
  • 3 個音效輸出 (LINE OUT / MIC IN / SPDIF OUT)

M.2 與 PCI-E 插槽

板載 5 根 M.2 插槽是 Z790-A GAMING WIFI II 的最大變動,反映華碩認為高階主機板需提供更多 M.2 插槽,而非 PCI-E 插槽,新增的第 5 根 M.2 插槽,其實就是由 Z790-A GAMING WIFI 其中一根 PCI-E 插槽演變而成。所有 M.2 插槽均支援最高 PCI-E 4.0 X4,且支援 Q-LATCH 快拆固定設計,金屬散熱片則採用防掉螺絲固定在 PCB 上。

除 M.2_1 外,其餘 M.2 插槽在 2242 至 2260 螺絲孔之間,均設有黑色軟墊作為雙面 SSD 的支撐點,華碩建議單面 SSD 的使用者,要利用配件中的黑色軟墊增強 SSD 支撐,若 SSD 自帶金屬散熱片,則有可能需要移除被預先安裝在 PCB 上的黑色軟墊。

  • M.2_1 使用由 PCB 背板焊接的金屬插座,其 PCI-E 通道由 CPU 提供,不支援 SATA M.2 SSD,相容 2242 / 2260 / 2280 / 22110 規格,除了獨享正面金屬散熱器外更設有獨立的金屬散熱背板。
  • M.2_2 使用由 PCB 正面焊接的普通插座,其 PCI-E 通道由 Z790 晶片組提供,不支援 SATA M.2 SSD,只相容 2280 規格,與另一 M.2 插槽共享同一塊 M.2 金屬散熱器。
  • M.2_3 使用由 PCB 正面焊接的普通插座,其 PCI-E 通道由 Z790 晶片組提供,不支援 SATA M.2 SSD,只相容 2280 規格,與另一 M.2 插槽共享同一塊 M.2 金屬散熱器。
  • M.2_4 使用由 PCB 正面焊接的普通插座,其 PCI-E 通道由 Z790 晶片組提供,不支援 SATA M.2 SSD,相容 2242 / 2260 / 2280 / 22110 規格,與另一 M.2 插槽共享同一塊 M.2 金屬散熱器。
  • M.2_5 使用由 PCB 正面焊接的普通插座,其 PCI-E 通道由 Z790 晶片組提供,唯一支援 SATA M.2 SSD,相容 2242 / 2260 / 2280 規格,與另一 M.2 插槽共享同一塊 M.2 金屬散熱器。

Z790-A GAMING WIFI II 只有 3 根 PCI-E 插槽,比 Z790-A GAMING WIFI 設計少了 1 根,華碩把該 PCI-E X4 重新分配至 M.2 插槽上。以標準 ATX 設計來說,PCIEX16 (G5) 位於第 2 槽,PCIEX1 (G3) 位於第 4 槽,PCIEX16 (G4) 位於第 7 槽。換句話說,當一張 3 槽厚的顯示卡被安裝在 PCIEX16 (G5) 插槽上,便會遮擋 PCIEX1 (G3) 插槽。另外,根據官方說明書資料顯示,PCIEX16 (G4) 插槽被指定支援 TB4 / USB4 擴充卡。

  • 金屬插槽 PCIEX16 (G5) 在 PCB 正面焊接,物理規格為 X16,PCI-E 通道由 CPU 提供 PCI-E 5.0 X16,插槽卡扣採用 Q-RELEASE 一鍵快拆設計。
  • 普通插槽 PCIEX1 (G3) 在 PCB 背面焊接,物理規格為 X1 (不開口),PCI-E 通道由 Z790 晶片組提供 PCI-E 3.0 X1。
  • 普通插槽 PCIEX16 (G4) 在 PCB 背面焊接,物理規格為 X16,PCI-E 通道由 Z790 晶片組提供 PCI-E 4.0 X4,插槽卡扣是普通設計。

SATA

  • 4 個 SATA 6Gb/s 連接埠,由 Z790 晶片組提供。

小設計

  • PROCOOL II 增加散熱,使雙 EPS CPU 8-PIN 更穩定地輸入電流,實心設計!
  • PCB 頂部的針包括風扇 4-PIN 都被套上額外的黑色 ROG 保護套。
  • 比較可惜的是 Z790-A GAMING WIFI II 仍然沒有 Q-CODE,只有 Q-LED 4 顆快速除錯燈,用以反映 CPU / DRAM / VGA / BOOT 狀態,但新設計增強 Q-LED DRAM 的功能,加入 DRAM DETECTION 記憶體偵測設計,協助使用者快速判定記憶體有否被正確插入。

  • 前置 20 Gbps TYPE-C 插座支援 PD 快充功能,最大支援 5V 3A 15W / 9V 3A 27W / 12.5V 2A 30W,在 S5 狀態下支援最大 7.5W 輸出。這個設計無須額外接上供電輸入,使用者只須確保 24-PIN 有被插入,且電供維持通電狀態。
  • 前置 USB 5 Gbps 19-PIN 插座外圍被套上類似 PROCOOL II 的金屬片,這塊金屬片從 PCB 背板焊接,頂部有突出設計緊咬著原來的插座,防止使用者誤拔 19-PIN 的塑膠外框。
  • Q-RELEASE 繼續遙遙領先所有競品 (ATX),Z790-A GAMING WIFI 的設計為按下後插槽卡扣不會自動回彈,二代新設計在按下並放手後,插槽卡扣會自動回彈。
  • TB (USB4)_HEADER 支援華碩自家的 THUNDERBOLT 外接卡和 USB 外接卡。

主機板拆解介紹

I/O 擋板背面設有軟墊,塑膠裝甲底部有線材連接至 PCB,以控制表面 ROG 之眼的燈效。供電散熱器為供電模組和供電電感散熱,導熱貼壓痕清晰可見。

PCB

在移除所有銀白色裝甲後,黑色的 PCB 便裸露人前,上半部份滿佈晶片很有想法,下半部份 TPU 晶片很有辦法。

VRM 供電設計

  • 2 個 EPS CPU 8-PIN 一旁並沒有輸入電感輔助,16 + 1 + 2 的供電設計為 CPU 提供主要電壓,並設有多顆固態的輸入電容,以及固態的輸出電容,向 CPU 提供穩定的電源輸入。
  • 控制 Vcore 和 Vccgt 的 PWM 控制器是華碩定制的 ASP2306,相信以 8 + 1 模式輸出 PWM 訊號,並聯控制 16 顆負責 Vcore 的供電模組,及直連控制 1 顆負責 Vccgt 的供電模組。
  • 16 顆 MPS SEMI MP86670 70A 一體式供電模組負責 Vcore,其分佈為上六左十,更有效利用供電散熱器的規模。
  • 1 顆 MPS SEMI MP86670 70A 一體式供電模組負責 Vccgt。
  • 2 相 VccAUX 由 MPS SEMI M2940C 2 相 PWM 控制器,直連控制 2 顆 MPS SEMI MP86670 70A 一體式供電模組。

網路與音效

華碩配備定制的 Q-ANTENNA,有效增強 5G / 6G 的連接品質,且可搭配華碩自家軟體找出最適合的天線擺放方式,因為 Q-ANTENNA 是一支指向性和全向性結合的新型天線。這個 BE202 Wi-Fi 模組因 Q-ANTENNA 設計關係,不支援 SMA 天線。

  • INTEL BE202 是 1 款新的 Wi-Fi 7 模組,速率上只支援最高 160 MHz 2.4 Gbps,雖屬 Wi-Fi 7 但 BE202 只支援 1K QAM。
  • Wi-Fi 7 原生支援 MULTI LINK OPERATION (MLO),可同時連接 2 個頻段 (2.4G / 5G / 6G)。
  • BT 方面 BE202 支援 BT5.4。

  • INTEL I226-V 2.5 Gbps 有線網路控制器 (SRKTU),提供 1 個 RJ45 埠。
  • 在 PCIEX16 (G5) 插槽下方有 1 顆小晶片 GENESYS GL9930,這是 1 顆 PCI-E 3.0 X1 的中繼器,相信用作增強 Wi-Fi 7 的訊號。
  • REALTEK ALC4080 音效編碼解碼處理器,搭配多顆音效電容和 1 顆 Savitech SV3H712 放大器,提供高品質音色。

Z790 晶片組

INTEL Z790 晶片組 (SRM8P) 支援 20 組 PCI-E 4.0 通道,和 8 組 PCI-E 3.0 通道,當中同時內建 8 個 SATA 控制器,另支援 10 組 USB 10 Gbps 和 14 組 USB 2.0。

28 組 PCI-E 通道估算:

  • M.2_2 佔用 GEN4X4
  • M.2_3 佔用 GEN4X4
  • M.2_4 佔用 GEN4X4
  • M.2_5 佔用 GEN4X4
  • PCIEX16 (G4) 佔用 GEN4X4
  • 4 個 SATA 佔用 GEN3X4
  • I226-V 佔用 GEN3X1
  • PCIEX1 (G3) 佔用 GEN3X1
  • Wi-Fi M.2 插槽佔用 GEN3X1
  • 剩下 GEN3X1 閒置

10 組 USB 10 Gbps 通道估算:

  • 前置 20 Gbps TYPE-C 佔用 X2
  • 前置 19-PIN 佔用 X2
  • 後置 ASM1074 佔用 X1
  • 後置 2 個 10 Gbps TYPE-A 佔用 X2
  • 後置 1 個 10 Gbps TYPE-C 佔用 X1
  • 後置 1 個 20 Gbps TYPE-C 佔用 X2

14 組 USB 2.0 通道估算:

  • 前置 20 Gbps TYPE-C 佔用 X1
  • 前置 19-PIN 佔用 X2
  • 後置 ASM1074 佔用 X1
  • 後置 2 個 10 Gbps TYPE-A 佔用 X2
  • 後置 1 個 10 Gbps TYPE-C 佔用 X1
  • 後置 1 個 20 Gbps TYPE-C 佔用 X1
  • ALC4080 佔用 X1
  • BT 佔用 X1
  • AURA 佔用 X1
  • 前置 GL850G 佔用 X1
  • 後置 GL850G 佔用 X1
  • 後置 BIOS FLASHBACK 專用的 USB 2.0 佔用 X1*

* 後置 I/O 上有 4 個 USB 2.0,華碩分別稱之為 PORT 12 / PORT E5 / PORT E6 / PORT E7,所以筆者猜測 E5 E6 E7 同為 GL850 負責,而 PORT 12 即 BIOS FLASHBACK 專用埠是原生 USB 2.0。

顯示晶片和 USB 晶片

  • GENESYS GL9904 雖然是 1 顆 USB 10 Gbps 中繼器,但也支援用作 DISPLAY PORT 的中繼器,作為 DP 1.4 8K60 穩定輸出的武器。
  • ITE IT66318FN 則是 1 顆 HDMI 重定時緩衝器,使 HDMI 2.1 4K60 輸出穩定。
  • 另 1 顆 DIODES PI3EQX2024 USB 20 Gbps 中繼器,負責增強由 Z790 晶片組至前置 USB 20 Gbps TYPE-C 的訊號。

  • GENESYS GL850G 是 1 顆 USB 2.0 HUB,支援以 1 個上行 USB 2.0 擴展最多 4 個下行 USB 2.0,負責後置其中 3 個 USB 2.0。
  • DIODES PI3EQX1002E 是 1 顆 USB 10 Gbps 中繼器,負責增強由 Z790 晶片組至後置其中 1 個 USB 10 Gbps TYPE-A 的訊號。
  • DIODES PI3EQX2024 是 1 顆 USB 20 Gbps 中繼器,負責增強由 Z790 晶片組至後置 USB 20 Gbps TYPE-C 的訊號。華碩文件資料中沒有指出後置 20 Gbps TYPE-C 同樣支援 PD 快速功能,也沒有提到可以支援多少 W 的輸出。
  • ASMEIDA ASM1543 是 1 顆 TYPE-C 控制器,負責後置的 10 Gbps TYPE-C。
  • DIODES PI3EQX1014 是 1 顆雙 USB 10 Gbps 中繼器,負責增強由 Z790 晶片組至後置另 1 個 USB 10 Gbps TYPE-A,和 1 個 USB 10 Gbps TYPE-C 的訊號。


  • ASMEIDA ASM1074 USB 5 Gbps HUB,支援以 1 個上行 USB 5 Gbps 擴展最多 4 個下行 USB 5 Gbps,負責後置 4 個 USB 5 Gbps。
  • 另 1 顆 GENESYS GL850G USB 2.0 HUB,支援以 1 個上行 USB 2.0 擴展最多 4 個下行 USB 2.0,負責前置 2 組 USB 2.0 9-PIN。
  • ITE IT8853FN USB TYPE-C PD 控制器,負責前置 20 Gbps TYPE-C 和其 PD 快速支援。這是 1 顆可支援 2 個 TYPE-C USB 的控制器,所以除了負責前置 20 Gbps TYPE-C,也可能同時負責後置 20 Gbps TYPE-C。
  • TEXAS INSTRUMENTS TPS55288 升壓晶片,連接 2 顆分離式供電模組 VISHAY RA12B 作為上下橋,為前置 20 Gbps TYPE-C 提供 5V 3A / 9V 3A / 12V 2.5A 輸出。

微處理器和其他晶片

  • NUVOTON NCT6798D SUPER I/O 晶片,負責多項電壓 / 溫度 / 風扇轉速監測,同時提供多組 PWM 風扇 4-PIN,也負責開機 / 啟用程序。
  • BIOS FLASHBACK 晶片 AI1315-A0。
  • BIOS 晶片 MXIC MX25L25673G。
  • AURA 32UA0 微處理器,負責 AURA 燈效管理。
  • TPU KB3724Q D 微處理器,負責 AI 功能例如 AI CPU 超頻。

性能測試

測試平台設定室溫控制在 26 度,無輔助風扇直吹測試平台,測試中關閉 Windows 內建防毒、關閉休眠設定,無更動電源計畫,平台都有安裝晶片組驅動,使用 Windows 11 22H2 進行測試。

BIOS 相關設定方面,最簡單可以只套用 XMP 即可,其他交給 BIOS 自己設置,如果重視每顆 P-Core 同步頻率,可以將 Performance Core Ratio 設定成 Sync all Core,這樣做可以讓多核心效率提高。

進階手動可以調整溫度上限和功耗,Maximum CPU Core Temperature、Fast Throttle Threshold 和 Package Temperature Threshold,例如溫度設定到 115 度,功耗設定在 PL1 設定更高 W、PL2 調整到想要的 W,提升功耗數值。

BIOS 另外一種設定,透過 AI 超頻,就是放手讓 AI 去設定一切,可能需要多次重開機去測量 CPU 散熱器和處理器體質,散熱器決定性能。


測試平台

處理器 Intel Core i9-14900KF
主機板 ROG STRIX Z790-A GAMING WIFI II / 0506
記憶體 DDR5 7200
儲存 KLEVV CRAS C920 Gen4x4 2TB
機殼 STREACOM BC1
電源供應 FSP Hydro PTM PRO ATX3.0 1200W
散熱器 ROG Strix LC II 280 ARGB
顯示器 GIGABYTE M32UC
  • AIDA 64 的處理器和記憶體快取相關資料,記憶體頻率是 DDR5-XMP 7200 ,讀取  106.64 GB/s、寫入  94279 MB/s、複製  99114 MB/s,延遲是  64.8 ns。
  • CPU-Z 單核心分數為 919.7、多核心分數為 17211.6。
  • Cinebench R23 是一個使用 CPU 做渲染的測試軟體,有單核心和多核心的測試,分數愈高越強。CINEBENCH R23 跑分成績為,單核心 2274,多核心 40776。

總結

華碩在這次的 Z790 REFRESH 主機板產品線規劃上,撇除掉某程度上只是將 Z790 HERO 換上水冷模組的 Z790 FORMULA,超頻特化的 Z790 APEX ENCORE 外,這次沒有推出 Z790 EXTREME 頂級型號,所以這次最高規格就由 Z790 DARK HERO 和 Z790 APEX ENCORE 擔當,接著是 Z790-E,再來是 Z790-F 系列與 Z790-A 系列了,Z790-A 也比以往相同系列等級稍稍拉高一點。

ROG STRIX Z790-A GAMING WIFI II 從使用者角度去思考、提供更多 M.2 插槽、更多 USB、更好的 DDR5 支援、還有新的 CPU 溫度控制技術...... 等等,讓日常使用體驗更好,還有 8K 60 的 DP1.4 支援 4K144 / 4K160 螢幕,也顯現出主機板面面俱到的特點。

重點改善的 DDR5 相容性變得更強,DIMM FLEX 和 AMEP II 完美盡用 6 層板 PCB 設計的潛能,支援高達 8000 MHz 的 DDR5,這是有著 8 層 PCB 的 Z790 Extreme 也未達到的水平。

成熟穩重的銀白色設計、強大的供電設計、好看的 I/O 裝甲 ROG 大眼睛、更強的 DDR5、更多 M.2 插槽、更多 USB 連接,更多 TPU 晶片搭戴的功能,更好用的 Q-ANTENNA,這一切都是為了把頂級設計下放到售價相對貼近市場的 ROG STRIX A 系列上,目前台灣建議售價為 NT$ 11,990,推薦給想將主機板攻上銀白色 ROG STRIX A 系列的玩家。

ROG STRIX Z790-A GAMING WIFI II

延伸閱讀

ROG MAXIMUS Z790 DARK HERO 主機板開箱評測

ASUS TUF GAMING Z790-PRO WIFI 主機板開箱評測

Tags: ASUSROG主機板評測開箱Z790
Previous Post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 III 最佳化就緒!AMD 推出 AMD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 23.11.1 版驅動軟體

Next Post

威剛科技連續贊助太魯閣峽谷馬拉松 10 年,以運動推動永續正能量

Ben

Ben

UNIKO’s Hardware 網站編輯,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多年寫文章的宗旨就是"錢來就幹"!

Next Post
威剛科技連續贊助太魯閣峽谷馬拉松 10 年,以運動推動永續正能量

威剛科技連續贊助太魯閣峽谷馬拉松 10 年,以運動推動永續正能量

探索星空!Seagate 今日推出 Starfield Special Edition Game Drive 與 Game Hub for Xbox

探索星空!Seagate 今日推出 Starfield Special Edition Game Drive 與 Game Hub for Xbox

AMD AGESA 1.1.0.0 BIOS 登場,X670E 主機板支援 Ryzen 7000G APU

AMD AGESA 1.1.0.0 BIOS 登場,X670E 主機板支援 Ryzen 7000G APU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ROG-玩家共和國專頁
computexCloudways 主機

關於我們

UNIKO’s Hardware Follow us for the latest PC hardware news, unboxing, reviews and everything in-between!

UNIKO’s Hardware 玩家觀點看產品,真實呈現! 華人圈最可愛的電腦硬體評測開箱、3C業界新聞、電腦改裝、遊戲電競!

熱門標籤

主機板 (213)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69) 其他硬體 (7)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100)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45) 新聞 (3908) 新聞稿 (1568) 機殼 | 電源 | 配件 (125)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112)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47) 處理器 (117) 記憶體 (60) 評測開箱 (1510) 軟體 (516) 顯示卡 (197)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346) 顯示器 (10)

熱門架站軟體教學

  • 什麼是 WordPress?
  • WordPress 架站的五大步驟
  • WordPress 三大新手主機完整比較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部落格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形象官網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型錄購物網站
  • 評測
  • 新聞
  • 軟體
  • 聯絡

Copyright © © 2025 UNIKO's Hardware All rights reserved. | 網頁設計: 帶路姬數位科技有限公司.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評測 & 開箱
    • 處理器
    • 主機板
    • 顯示卡
    • 記憶體
    •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 機殼 | 電源 | 配件
    • 顯示器
    •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 其他硬體
  • 新聞
  • 新聞稿
  • 軟體
  • 聯絡

Copyright © © 2025 UNIKO's Hardware All rights reserved. | 網頁設計: 帶路姬數位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