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 Z790 REFRESH 主機板在 INTEL 14 代處理器正式開賣前就已上市,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新主機板通吃 INTEL 12 代 / 13 代 / 14 代處理器。Z790 作為高階晶片組,其搭載的主機板自然也不便宜,那麼有沒有一些新的主機板採用中階晶片組而且定價相對便宜?微星 MORTAR 可謂是代表產品,不但是自家中階皇牌型號,甚至比華碩的 TUF 和技嘉的 AORUS ELITE 更出名。
目前 14 TH CPU 只有 K / KF 系列型號開售,NON K 型號要待來年才會上市,可是 13 TH CPU 的市場仍然非常龐大,B 系列主機板大有作為。 微星在很早期就下苦功猛攻,而且刻意挑選 B 系列晶片組作為主要戰場,成功創造出 MORTAR 盛世,只可惜當年攻上 Z690 市場卻後繼無人。2023 年第四季,微星推出全新的主機板,這是繼普通的 B760M MORTAR (WIFI),以及 B760M MORTAR MAX (WIFI) 後,第 3 款的 B760M MORTAR,雖然命名上的確有點不夠清晰,可是新一代的 B760 主機板在不少細節上再調整,就連 13 代 CPU 都受惠,以下就讓筆者為大家介紹最新的 MAG B760M MORTAR WIFI II 主要特色。
MAG B760M MORTAR WIFI II 晶片組設計
相對於 INTEL B660 晶片組,B760 晶片組規格的升級部份不大,主要集中於在總 HSIO 通道數量不變的情況下,把部份 PCI-E 3.0 通道升級為 PCI-E 4.0。
主要的規格包括與上代 (B660) 相同的 DMI PCI-E 4.0 X4、4 個內置 SATA 控制器、14 組 PCI-E 通道 (4.0+3.0)、12 個總 USB 數量 (2.0 + 3.0 + 3.1 + 3.2) 等等。B760 晶片組與 Z790 晶片組的主要分別在於 SATA 的部份,在 B760 晶片組內那 4 個 SATA 是獨立通道,並不佔用 (不能替換) 任何 PCI-E 通道。
B660 | B760 | |
---|---|---|
DMI | PCI-E 4.0 X4 | PCI-E 4.0 X4 |
獨立 SATA III | 4 | 4 |
PCI-E 3.0 | 8 | 4 |
PCI-E 4.0 | 6 | 10 |
總 PCI-E (3.0 + 4.0) | 14 | 14 |
USB 5Gbps ** | 2 | 2 |
USB 10Gbps ** | 4 | 4 |
USB 2.0 ## | 6 | 6 |
總 USB ##
(2.0 + 5Gbps + 10Gbps + 20Gbps) |
12 | 12 |
USB 20Gbps ^^ | 2 | 2 |
PCI-E RAID | N/A | N/A |
SATA RAID | YES | YES |
SOURCE:Intel
**:總 USB3 只有 6 個,當中有 4 個能被板廠設定為 5Gbps 或 10Gbps,剩下 2 個只能被設定為 5Gbps。INTEL 官方文件以 MAX 最大數量為標示,所以 INTEL 宣稱最多有 6 個 5Gbps,最多有 4 個 10Gbps,但不代表 B660 / B760 能夠有 6 + 4 = 10 個 USB3。實際上 B660 / B760 晶片組的 5Gbps + 10Gbps 加起來只有最多 6 個,意思是 10Gbps 的能降為 5Gbps,但是 5Gbps 的不能升級到 10Gbps。
^^:每 1 個原生的 20Gbps 都是利用 2 個原生的 10Gbps 來換取,INTEL Z790 B760 晶片組內沒有不犧牲其他 USB 的獨立 / 原生 20Gbps。
##:嚴格來說 USB2.0 在 B660 / B760 晶片組內有 12 個,但是基於那些 USB3 埠大多向下支援 USB2.0,真正獨立的 USB2.0 (也就是扣除 USB3 後) 只有 6 個。
包裝與外觀配件
自 B660M MORTAR MAX WIFI DDR4 起都是一貫的設計包裝,一顆迫撃炮落在 MAG B760M MORTAR WIFI II 字樣之上,一塊金屬裝甲橫越整個包裝面,再以髮絲紋和螺絲營造出軍事硬朗風格。在 14 代處理器正式推出之前,板廠被禁止提及 "14 代" 一詞,所以在盒子右上方另外標示了 NEXT GEN CPU READY。背面印刷上產品特色,不過可能是因為售價和定位問題,沒有跟進 Wi-Fi 7 設計。
配件是 B760M MORTAR WIFI II 的主要改變之一,這次微星終於改為提供延長式 Wi-Fi 天線,不再是兩根棒子的天線;微星也提供機殼排線的集線器,讓使用者組裝時更容易接上。
配件包括:1 份歐盟文件、1 張 MSI SHOUT OUT 宣傳卡、1 份快速安裝指南、1 根機殼排線集線、3 顆快拆式 EZ M.2 CLIP、1 根延長式天線、1 根 SATA 線。
主機板外觀介紹
外觀維持銀白色金屬裝甲搭配黑灰色圖案和字樣的設計,最直觀的改變便是 PCI-E 插槽和 M.2 插槽的分佈和數量。B760M MORTAR WIFI II 把 PCI-E X1 插槽取消,並提供多達 3 根 M.2 插槽。
標誌性的延伸式供電散熱片設計,提供大量散熱表面積與空氣接觸。
由於 B760 晶片組的 PCI-E 4.0 通道不多,板廠如微星大多用以提供 M.2 插槽,考慮到 B760M MORTAR WIFI II 提供多達 3 根 PCI-E 4.0 X4 M.2 插槽,PCI-E 插槽便只能是 PCI-E 3.0 了。
- 4 顆 EZ DEBUG LED 供使用者快速識別故障來源。
- 4 個原生 SATA 埠是 B760 晶片組的標準設計,微星另使用額外的晶片 (ASM2480B) 使指定的 M.2 插槽同樣支援 SATA M.2 SSD。
- 新的 JTBT_U4_1 接頭為微星自家的 TB4 與 USB4 擴充卡提供支援,可是 PCI-E X4 插槽只支援 PCI-E 3.0 X4,未能完全發揮 PCI-E 4.0 X4 的 USB4 (ASMEDIA) 設計。
LGA1700
相容 3 代的 LGA 1700 插座,雖然仍然原生支援 DDR4,但新板子都是 DDR5。插座中藏有大量 MLCC 小電容,而 ILM 壓桿的尾部有作特別處理,變得扁平以提高接觸面積,更好用。
DDR5
DDR5 是微星重點改善的地方,微星官方標示由以前的 7200 提升至 MORTAR II 的 7800 MHz,還僅使用 6 層板設計而已。另一方面微星也從 BIOS 中著手改善超頻體驗,提供更多一鍵設定供使用者自行調試 DDR5 各種時序設定,單邊卡扣且上方完全清空的做法值得稱讚。
I/O
- 4 個 USB 2.0
- 1 個 HDMI 2.1 (4K60)
- 1 個 DP 1.4 (4K60)
- 3 個 10 Gbps USB TYPE-A
- 1 個 20 Gbps USB TYPE-C
- 1 個 2.5 Gbps RJ45
- 1 對 Wi-Fi 天線連接 (SMA)
- 5 個音源孔
- 1 個 OPTICAL OUT
M.2 與 PCI-E 插槽
微星的黑色軟墊擺放位置,是根據不同的 M.2 插槽有不同的做法,例如 M2_1 的黑色軟墊位於 2242 與 2260 之間,而 M2_3 的黑色軟墊在 2242 之前。所有 M.2 插槽都支援 EZ M.2 CLIP (配件之一),惟 M2_2 沒有被預先安裝 EZ M.2 CLIP,也沒有黑色軟墊,更沒有散熱片。
MAG B760M MORTAR II WIFI 提供多達 3 根 M.2 插槽:
- M2_1 採用由 PCB 背面焊接的金屬接頭,CPU PCI-E 4.0 X4 通道,相容 2242 / 2260 / 2280 規格,有黑色軟墊作為支撐,並享有獨立的散熱片。
- M2_2 採用由 PCB 背面焊接的金屬接頭,B760 晶片組 PCI-E 4.0 X4 通道,相容 2260 / 2280 規格,沒有黑色軟墊作為支撐,也沒有獨立的散熱片。
- M2_3 採用由 PCB 背面焊接的金屬接頭,B760 晶片組 PCI-E 4.0 X4 通道和 SATA 通道 (禁用指定 SATA 連接埠),只相容 2280 規格,有黑色軟墊作為支撐,也有獨立的散熱片。
PCI-E 插槽位置方面,PCI_E1 位於第 1 槽,而 PCI_E2 位於第 4 槽,是比較合理的分佈,使顯示卡有更多空間散熱,不過在使用大於 120 MM 的風冷散熱器時要留意鰭片碰到顯示卡背面。
- PCI_E1 由 CPU 提供 PCI-E 5.0 X16 通道,X16 金屬插槽焊接在 PCB 正面,卡扣為 MSI XL CLIP 設計。
- PCI_E2 由 B760 晶片組提供 PCI-E 3.0 X4 通道,X4 普通插槽 (開口) 由 PCB 背面焊接。
主機板拆解介紹
預先安裝好的 I/O 檔板內含軟墊;厚實的供電散熱片替供電模組和供電電感散熱,7W/MK 的高品質導熱貼上出現清晰的壓痕,反映下壓力良好。
PCB
拿掉所有金屬裝甲後,黑色的 PCB 顯露人前,元件遍佈 PCB 各處。PCB 正面關於 PCB 板層數量的顯示,由左至右有 1 2 3 的標示;PCB 背面顯示 4 5 6,也就是 6 層板設計。據微星官方介紹,新 MORTAR II 採用 SERVER GRADE PCB (IT150GS) 板材,並使用 2OZ 銅設計增強 PCB 散熱效能和訊號表現。
主供電設計
- 2 個 EPS CPU 8-PIN 輸入,搭配 1 個輸入電感,為各 CPU 供電模組提供 12V。
- 12 + 1 + 1 的供電設計均採用一體式供電模組,轉換效率優異。
- 12 顆 RENESAS RAA220075R0 75A SPS 負責 Vcore,其分佈為左 6 上 6。
- 1 顆 RENESAS RAA220075R0 75A SPS 負責 Vccgt。
- 12 + 1 由 RENESAS RAA229132 PWM 控制器負責,據微星官方介紹 MORTAR II 採用 DUET RAIL POWER SYSTEM,所以 12 + 1 應該是指並聯 12 顆和直連 1 顆的做法,也就是 RAA229132 以 6 + 1 模式輸出 PWM 訊號。
- MPS SEMI M2940A 2 相 PWM 控制器直連控制 1 顆 MPS SEMI MP87670 80A SPS,負責 VccAUX。
- RICHTEK RT8125H 單相 PWM 控制器直接控制 1 顆 ON SEMI 4C029 和 2 顆 4C024 分離式供電模組,為晶片組供電。
網路與音效設計
- REALTEK RTL8125BG 2.5 Gbps 有線網路控制器,提供 1 個 RJ45 連接。
- REALTEK ALC897 音效編碼解碼處理器,搭配 4 顆音效電容並設有防爆音設計,提供更好的音質。
- INTEL AX211 CNVIO2 WiFi 6E 模組,支援最高 160 MHz 2.4 Gbps,同時內建 BT 5.3。
B760 晶片組
INTEL B760 晶片組的正式代碼是 SRM8V,Q1LX 應該是指工程版本。B760 晶片組提供 10 根 PCI-E 4.0 通道、4 根 PCI-E 3.0 通道,另提供 4 個獨立 SATA 控制器,以及 6 個 USB 3、和 12 個 USB2 通道。
14 組 PCI-E 通道估算:
- M2_2 佔用 GEN4X4
- M2_3 佔用 GEN4X4
- PCI_E2 佔用 GEN3X4
- RTL8125BG 佔用 GEN3X1
- Wi-Fi 插槽佔用 GEN3X1
4 組 USB 10 Gbps 通道估算:
- 後置 20 Gbps TYPE-C 佔用 X2
- 後置 GL3590 佔用 X1
- 前置 10 Gbps TYPE-C 佔用 X1
2 組 USB 5 Gbps 通道估算:
- 前置 USB 19-PIN 佔用 X2
12 個 USB 2 通道估算:
- 後置 20 Gbps TYPE-C 佔用 X1
- 後置 GL3590 佔用 X1
- 前置 10 Gbps TYPE-C 佔用 X1
- 前置 USB 19-PIN 佔用 X2
- 後置 4 個 USB2 佔用 X4
- 前置 GL850G 佔用 X1
- WIFI 模組的 M.2 插槽 (BT) 佔用 X1
- NUC1261NE4AE 佔用 X1
顯示晶片和 USB 晶片
- ITE IT8851FN 是 1 顆 TYPE-C PD3.0 控制器,提供後置 20 Gbps TYPE-C。其中繼器晶片是 DIODES PI3EQX2024,負責增強由 B760 晶片組至後置 20 Gbps TYPE-C 之間的訊號。
- GENESYS GL3590 10 Gbps USB HUB 晶片,以 1 個上行 10 Gbps USB 擴展最多 4 個下行 10 Gbps USB,負責後置 3 個 10 Gbps TYPE-A。
- GENESYS GL850G USB 2.0 HUB 晶片,以 1 個上行 USB 2.0 擴展最多 4 個下行 USB 2.0,負責前置 2 組 USB 9-PIN 共 4 個 USB 2.0。
- TEXAS INSTRUMENT HD3220 是 1 顆 TYPE-C 控制器,內建 15W 充電功能,負責前置 10 Gbps TYPE-C,其中繼器為 DIODES PI3EQX1002E (單 USB 10 Gbps) 以增強由 B760 晶片組至前置 10 Gbps TYPE-C 的訊號。
- TEXAS INSTRUMENT SN75DP159 是 1 顆 HDMI 6 Gbps 重定時器,負責 HDMI 2.1 4K60 輸出。
- DIODES PI3EQX1002E 10 Gbps USB 中繼器負責增強由 B760 晶片組至 GL3590 的訊號。
其他晶片
- NUVOTON NUC1261NE4AE 微處理器,主要負責 RGB 管理,以及少量電壓偵測。
- NUVOTON NCT6687D-M SUPER I/O 微處理器,主要負責電壓偵測 / 溫度偵測 / 風扇管理和開機。
- ASMEDIA ASM2480B PCI-E 4.0 X2 通道切換晶片,負責把 B760 晶片組的其中一個 SATA 控制器切換至 SATA_8 埠或 M2_3 作為 M.2 SATA SSD 支援,二選一。
- MXIC MX25U25673G BIOS 晶片。
性能測試
測試平台設定室溫控制在 26 度,無輔助風扇直吹測試平台,測試中關閉 Windows 內建防毒、關閉休眠設定,無更動電源計畫,平台都有安裝晶片組驅動,使用 Windows 11 22H2 進行測試。
正因為是 Core i9-14900KF 搭配 B760 主機板,所以大家就平常心看待就可以,BIOS 的設定也相當簡單,基本上就是打開 XMP DDR5-7200,CPU Cooler Tuning 處理器散熱器調整就是設定在 AIO 水冷散熱器,PL1 就是最大化 4096 W,進階 CPU 設定也維持預設。
測試平台
處理器 | Intel Core i9-14900KF |
---|---|
主機板 | MSI MAG B760M MORTAR WIFI II / 1.11U2 |
記憶體 | DDR5 7200 |
儲存 | KLEVV CRAS C920 Gen4x4 2TB |
機殼 | STREACOM BC1 |
電源供應 | FSP Hydro PTM PRO ATX3.0 1200W |
散熱器 | MEG CORELIQUID S280 |
顯示器 | GIGABYTE M32UC |
- AIDA 64 的處理器和記憶體快取相關資料,記憶體頻率是 DDR5-XMP 7200 ,讀取 105.42 GB/s、寫入 91981 MB/s、複製 93771 MB/s,延遲是 66.5 ns。
- CPU-Z 單核心分數為 931 、多核心分數為 16562.1。
- Cinebench R23 是一個使用 CPU 做渲染的測試軟體,有單核心和多核心的測試,分數愈高越強。CINEBENCH R23 跑分成績為,單核心 2276,多核心 37183。
總結
B760M MORTAR II WIFI 作為最新推出的 MORTAR 主機板,是少數新推出的 B760 主機板之一,繼續以相對較親民的定價、強大的規格及功能作為主要定位,領導中階市場。供電上雖然不算極盡奢華,但以主機板的定價,對應 INTEL 14 代 CORE i7 剛剛好,也非常適合 13 代 CPU。DDR5 方面 MSI 也盡力改善,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結合 BIOS 調校,使 MSI 在這款 B760 主機板上足以標稱上代頂級 Z790 水平的 7800 MHz,微星最近還更新了 QVL 並把 7800 / 7600 的 DDR5 納入其中。
對於喜愛 PCI-E M.2 SSD 的使用者,這次微星提供多達 3 個 M.2 插槽,比一般競品更多,且全是高速的 PCI-E 4.0 X4。保留 1 根由 B760 晶片組提供的 PCI-E 3.0 X4 插槽,為擴充卡使用者提供多一個選擇。筆者認為 Wi-Fi 7 的實用性現在來說接近零,考慮到 Wi-Fi 7 路由器和裝置的售價,以及市場主流款式,在 B 系列主機板上標配其實 Wi-Fi 6 已足夠。欠缺 M.2 散熱片和黑色軟墊,也沒有預先安裝 EZ M.2 CLIP 的做法令人感到奇怪,雖然 MORTAR II WIFI 上有 MPG B760M EDGE TI WIFI,但是 MORTAR II 作為藍海大眾主流款式,欠缺 M.2 散熱片只會落水軍口實。
總括來說,B760M MORTAR II WIFI 主機板充份提供豐富的連接規格和功能,PCI-E 通道和 USB 通道分配合理,在改善 DDR5 相容性後,為搭配 i5 和 i7 的使用者提供多一個好選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