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下一代 CPU,各板廠紛紛推出新一代主機板,多賺點錢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選擇。準確來說這些新主機板只能算是半代升級,因為 CPU 的架構和 IO 以及晶片組的 IO 都沒有什麼改變。今天開箱的微星 MPG Z790 EDGE TI MAX WIFI 主機板,晶片組雖然仍然使用 Z790,可是卻在部分功能下重本,例如支援 CPU PCI-E 5.0 X4 M.2。另一方面,WiFi 7 當然也是新主機板的重頭戲之一,只要有搭配合適的周邊配備,WiFi 7 在網路速度要比不少有線網路都更快了。
熟悉微星 DIY 產品的玩家應該對於他們的主機板命名都不陌生,例如 MPG 是微星定位的中高階產品,Z790 是 intel 晶片組,EDGE 是型號,WIFI 是指提供無線網路功能;更熟悉的粉絲可能會知道,標註 MAX 代表是改版產品,在 Z690 時期,中國曾推出 MPG Z690 EDGE TI WIFI DDR4,這是 MPG Z690 EDGE WIFI 雙生銀白色版本,代表有 TI 就是銀白色型號。
Z790 時期微星直接不分了,不但 Z790 EDGE WIFI 直接由黑變銀白,當時也沒有 TI 版本的消息,沒想到在 MAX 版本,直接把 TI 加在一起命名推出,才有筆者今天開箱的產品,其他還有什麼小變化?讓我們一起看下去。
MPG Z790 EDGE TI MAX WIFI 晶片組設計
新晶片組 Z790 只是 Z690 的完全版,不論是 PCI-E 通道總數量還是 USB 總數量都不變,但是 INTEL 將部份通道升級,同時將部份通道降級以維持總數量不變。
Z690 | Z790 | X670E | |
---|---|---|---|
晶片組至 CPU | PCIe 4.0 X8 | PCIe 4.0 X8 | PCIe 4.0 X4 |
PCIe 通道總數量 | 28 | 28 | 20 |
PCIe 3.0 通道 | 16 | 8 | 8 |
PCIe 4.0 通道 | 12 | 20 | 12 |
SATA 數量 | 8 | 8 | 8 |
USB 10Gbps 總數量 | 10 | 10 | 12 |
USB 20Gbps 總數量* | 4 | 5 | 2 |
SOURCE : intel
*以 2 個 10Gbps 換取 1 個 20Gbps
包裝與外觀配件
包裝主題以方塊和方柱作為主背景視覺,並透過立體的效果暗示主機板有帶來一些變化,LIGHTNING GEN 5 和 WiFi 7 SOLUTION (BT 5.4) 都是微星 Z790 MAX 系列的主要賣點。
另外,Z790 EDGE TI MAX WIFI 更進一步提供多達 8 個 SATA 連接埠,比之前就問世的哥哥 Z790 EDGE WIFI 再多了 1 個,雖說他們沒有將這部份作為重點之一介紹。
微星再度提供非常豐富的配件組合,除了 1 支 USB 隨身碟、2 根 SATA 線、信仰龍魂 / 可愛 LUCKY 貼紙、延伸式 WiFi 7 天線、3 顆 EZ M.2 快拆螺絲、3 份文件外,還有 ARGB / 風扇延長式分接線 (JAF),和系統面板連接線。
主機板外觀介紹
雖說 Z790 EDGE WIFI 的外觀與 Z690 EDGE TI WIFI 較為類似,但這次 Z790 EDGE TI MAX WIFI 又當回 Z790 CARBON MAX WIFI 的兄弟,布局與配色看似只差在一黑一銀灰,而這次的顏色又相當難用照片真實呈現,這次就讓我們在下方用文字補充說明吧。
不發光時近看,CPU 供電散熱器、晶片組散熱器上壓克力底色比較接近灰白色,在稍微降低亮度,遠一點的位置斜角方向看他,顏色就會像是下方照片呈現的感覺。龍紋與 MPG 的 LOGO 看起來都更大,感覺離玩家更近了。
另外,在此兩處壓克力背景中,還充滿著 MPG 小小 LOGO,壓克力裝飾上有細細的灰色線條、金屬散熱器上貫穿整體的設計也以線條為主,整塊主機板對比色相當分明,甚至也將 ARGB V2 3-PIN 插座改成白色做出差異化。
PCB 背後的改變較為明顯,微星在 CPU 插座的下方特別加入 4 顆晶片,像極了 AM5 的 MAG X670E TOMAHAWK WIFI。
兄弟兩版雖然都有 RGB 光效,但 Z790 CARBON MAX WIFI 運用 RGB 背景與剪影龍紋,呈現暗色主題,開箱的這塊主機板則是單純讓大龍紋發光,完美貼合亮色主題。
供電散熱器
Z790 EDGE TI MAX WIFI 的 CPU 電源輸入端設有 2 個 EPS 8-PIN,延伸式的 CPU 供電散熱器是微星的標準設計,充分利用垂直和橫向的空間,以更大面積的鋁散熱器與空氣接觸,底部還藏有一根熱導管,並使用了 7W/MK 的高品質導熱貼,進一步加強整體散熱效率。
下方照片點擊放大後接近實際近看看到的顏色,散熱器以銀色、灰色、白色互相搭配呈現。
DIY 友善設計和保護
微星在 Z790 EDGE TI MAX WIFI 系列的官網上花了不少篇幅重點介紹實心 PIN 設計 (SOLID PIN),提高耐用度和效率。前置 USB 3 分別有 1 組 10 Gbps TYPE-C 和 1 組 5 Gbps 19-PIN。
- 3-PIN 的 ARGB 插座使用新的配色,加強白色元素。
- 在 PCB 的右上方有 4 顆快速簡易除錯燈,讓使用者可以快速判定 BOOT (M.2/HDD)、VGA (顯示卡)、DRAM 和 CPU 這四大部份在開機過程中有否出現故障。
LGA1700
- Z690 / Z790 / Z790 MAX,三種主機板都是 LGA 1700,唯 Z790 EDGE TI MAX WIFI 出廠時自帶支援 12 / 13 / Intel Raptor Lake Refresh CPU 的 BIOS。
- CPU 插座中有多顆小 MLCC,中間還有一個小孔讓使用者從後面插進去測量 CPU 底部溫度。
DDR5
- 4 根 DDR5 插槽以 SMT 工藝焊接在 PCB 表面,插槽設有雙邊卡扣固定 DDR5 記憶體,微星繼續使用內層佈線設計。
- 據官網資料顯示,Z790 EDGE TI MAX 在 DDR5 支援上,從之前的 7200 MHz 大幅提升至 7800 MHz。
I/O
據官方資料顯示,4 個 10 Gbps TYPE A / 1 個 10 Gbps TYPE C / 1 個 20 Gbps TYPE C,都由 Z790 晶片組原生提供,那 4 個 5 Gbps TYPE A 則由 USB HUB 晶片擴充出來。
微星官網中強調最新這張主機板加入 ISOLATED ANALOGY STRUCTURE,也就是隔離架構設計,為音源 I/O 連接埠加入金屬外框,以提供更好的音質。
另一方面,微星同樣在特別強調使用 ANTI-CORROSIVE STAINLESS STEEL IO SHIELD,防鏽不鏽鋼 IO 保護蓋設計,加入軟墊,並使用新物料後的 IO 檔板,提高抗電磁干擾和耐用度。
- 1 個更新 BIOS 的按鍵
- 1 個清除 BIOS 設定的按鍵
- 1 個 HDMI 2.1 (4K60)
- 1 個 DISPLAY PORT 1.4 (HBR3 8K60)
- 4 個 USB 3.2 GEN 2 10Gbps TYPE-A
- 1 個 USB 3.2 GEN 2 10Gbps TYPE-C
- 1 個 USB 3.2 GEN 2X2 20Gbps TYPE-C
- 4 個 USB 3.2 GEN 1 5Gbps TYPE-A
- 1 個 2.5Gbps 有線網路埠
- 1 組無線網路 Wi-Fi 天線
- 5 個音源孔
- 1 個 OPTICAL S/PDIF 輸出音源孔
PCI-E 插槽
為提供更多 M.2,微星傾向提供較少 PCI-E 插槽,那一根 PCI-E 4.0 X4 插槽可被 TB5 / USB4 擴充卡使用。以 SMT 表面焊接的金屬加固插槽 PCI_E1 由 CPU 提供 PCI-E 5.0 X16,物理規格是 X16,卡扣是特大款式。
因應 M2_1 提供 PCI-E 5.0 X4,當 M2_1 被 PCI-E NVME SSD 佔用時,PCI_E1 便會由 PCI-E 5.0 X16 降至 PCI-E 5.0 X8。請注意,按官方資料和筆者理解,CPU 內的 PCI-E 4.0 X4 通道沒有被引出作為 M.2 插槽或其他插槽 (用途)。
- 以過孔焊接的 PCI_E2 由 Z790 晶片組提供 PCI-E 3.0 X1,物理規格是 X1。
- 以過孔焊接的 PCI_E3 由 Z790 晶片組提供 PCI-E 4.0 X4,物理規格是 X16。
M.2
頂部的銀色白 M.2 散熱片印有 EDGE MAX 和 LIGHTING GEN 5 M.2 字樣,提醒使用者 M2_1 就是 PCI-E 5.0 X4 M.2。該 GEN 5 的 M.2 插槽享有 SCREWLESS M.2 SHIELD FROZR 免工具快拆散熱片的設計,底部還有一片金屬背板輔助散熱。
其餘 4 根 M.2 獲分配 2 大片金屬散熱片,沒有配備金屬背板,微星在 PCB 表面有印上相關提示各 M.2 的配置組態。
- 以穿孔焊接的金屬 M2_1 接頭由 CPU 提供 PCI-E 5.0 X4 通道,配備獨立的免螺絲快拆金屬散熱片和背板散熱片,支援 2260 和 2280 和 22110 規格。
- 以穿孔焊接的金屬 M2_2 接頭由 Z790 晶片組提供 PCI-E 4.0 X4 通道,配備共用的金屬散熱片,支援 2260 和 2280 規格。
- 以 SMT 貼片工藝焊接的 M2_3 接頭由 Z790 晶片組提供 PCI-E 4.0 X4 通道和 SATA 控制器 (支援 SATA M2),配備共用的金屬散熱片,支援 2242 和 2260 和 2280 規格。
- 以穿孔焊接的金屬 M2_4 接頭由 Z790 晶片組提供 PCI-E 4.0 X4 通道,配備共用的金屬散熱片,支援 2260 和 2280 規格。
- 以穿孔焊接的金屬 M2_5 接頭由 Z790 晶片組提供 PCI-E 4.0 X4 通道,配備共用的金屬散熱片,支援 2260 和 2280 規格。
- M2_2、3、4、5 微星統一在 2260 螺孔的一旁放置黑色軟墊作為單面 SSD 的支撐點;所有 M.2 都支援 EZ M.2 CLIP 快拆。
在通道分配上,由於 M2_1 是 PCI-E 5.0 X4,意味只要 M2_1 被 PCI-E NVME SSD 佔用和啟用,必然影響 PCI_E1 原來的 PCI-E 5.0 X16。
M2_3 也因為通道分配設計,當 M2_3 被佔用時,SATA 1 和 2 會被禁用。據官方說法,在 M2_3 上使用 SATA M.2 同樣會使 SATA 1、2 被禁用。
SATA
6 個原生 SATA 意味微星這次完整發揮 PCI-E X2 通道切換晶片的功能,有別於 Z790 EDGE WIFI 只提供 5 個原生 SATA 的做法。
- 8 個 SATA 連接埠是 MAG / MPG Z790 MAX 的一大特色,其中 6 個 SATA 是 Z790 晶片組原生提供 (SATA_1、2、5、6、7、8)。
- 其餘 2 個 SATA 連接埠由第 3 方 SATA 晶片 ASM1061 提供 (SATA_A1、A2)。
新接頭
- 為更好地支援即將上市的 PCI-E 4.0 X4 USB4 主控 / TB5 主控的 PCI-E 擴展卡方案,微星更改了相關接頭的針腳,Z790 EDGE TI MAX WIFI 的 JTBT_U4_1 現擁有 17 支針腳 (之前的只有 15 支),專為 MSI USB4 PD100W 擴展卡而設。
- JAF_1 是另一個新接頭,據微星官方介紹這個 7 針設計的接頭,實際上只是整合了 ARGB 的 3-PIN 和 PWM 風扇的 4-PIN,再作重新排列,須搭配附件的線材使用。
- 值得注意的是該 ARGB 的部份,實際上被標示為 ARGB V1,而非 V2 版本,或許反映這個 ARGB 實際上是由 SUPER I/O 提供,而非受那顆 ARGB 微處理器管理 (V2)。
主機板拆解介紹
龍紋藉由 CPU 供電散熱器的底部看到線材供電,支援燈效控制。雖然微星官網資料顯示,CPU 供電散熱器內的熱導管屬直觸式設計,但是導熱管本體看起來並沒有直觸供電模組。
PCB
移除所有金屬裝甲和 I/O 檔板後,看到熟悉的 PCB 佈局,與之前推出的 Z790 EDGE WIFI 沒有太大差異。
16+1+1 供電設計
CPU 供電用料設計與同樣地沒有怎麼變,可能就只有固態電容有一些微輕的變化。2 個 EPS 8-PIN 輸入,搭配 1 個輸入電感和 4 顆固態電容 (輸入),為 16 + 1 + 1 共 18 顆一體式供電模組提供 12V。
- PWM 控制器是 RENESAS RAA229132,規格不詳,但應該是以 8 + 1 的模式輸出 PWM 訊號。
- 核心電壓的供電模組是 RENESAS ISL99390 90A 一體式供電模組,共 16 顆。
- 核心內置顯示電壓的供電模組是 RENESAS RAA220075R0 75A 一體式供電模組,共 1 顆。
- 核心的 FIVR 電壓由外部的 MPS M2940A PWM 控制器,以 1 組 PWM 訊號直連 1 顆 MPS MP87670 80A 一體式供電模組,把 12V 轉化為預設 1.8V 亦即 VCCIN / VCCAUX 後,再由 CPU 內部的 FIVR 模組轉化出 VCCSA / CPU VDDQ 等內部電壓。
- PCB 背面存在 8 顆 RENESAS ISL6617A 晶片,明顯在控制 16 顆負責核心電壓的 ISL99390 90A 一體式供電模組。MSI 沒有清楚指出那是倍相設計,還是並聯設計,只標註使用 MIRRORED POWER ARANGEMENT 鏡像電源管理,筆者只有信心猜測,負責 VCCGT 核心內置顯示電壓的那一顆一體式供電模組 RAA220075R0 是直連設計。
- RT8125H (QZ=) 單相 PWM 控制器,直連 1 顆 ON-SEMI 4C029 分離式供電模組,和 1 顆 4C024 分離式供電模組,為晶片組 Z790 供電。
重定時 / 中繼器晶片
- ITE IT66318FN (HDMI 6Gbps) 應該是被用作負責 HDMI 2.1 的輸出。
- TEXAS INSTRUMENTS TUSB1046A 晶片,可作為 DP 1.4 的中繼器,提供穩定的 DP 1.4 8K 60Hz HBR3 輸出。
- DIODES PI3EQX1004E (USB 10Gbps) 是一顆雙中繼器晶片,應該是負責 I/O 的 10 Gbps USB 的訊號。
- DIODES PI3EQX1004E (USB 10Gbps),另一顆雙中繼器晶片。
- GENESYS GL9900N 則是一顆 USB 5 Gbps 中繼器,相信是為了由 Z790 晶片組至 GL3523 USB HUB 之間的訊號傳輸品質而設。
- 2 顆 DIODES PI3EQX1002E (USB 10Gbps),單中繼器晶片。
- 1 顆 DIODES PI3EQX2024 USB 20 Gbps 中繼器晶片,負責增強由 Z790 晶片組至 I/O 後方的 20 Gbps USB TYPE-C 訊號傳輸品質。
- 前置 10 Gbps TYPE-C 的中繼器是 DIODES PI3EQX1004E (雙中繼功能)。
- GENESYS GL9930 晶片是一顆 SATA / PCI-E 的中繼器,在 Z790 EDGE WIFI 上是沒有的。筆者猜測這是為了 WiFi 7 模組而設的 PCI-E 中繼器,以增強由 Z790 晶片組至 I/O Wi-Fi 插槽之間的訊號傳輸品質。
- 1 顆 DIODES PI3EQX16012 和 1 顆 DIODES PI3EQX16021,同屬 PCI-E 4.0 X2 中繼器,這 2 顆晶片共用時亦具有 PCI-E 通道切換的功能。筆者猜測微星利用這 2 顆晶片增強由 Z790 晶片組至 PCI_E3 插槽的 PCI-E 4.0 X4 訊號品質,一些擴充卡例如 TB5 / USB4 等等便可使用 PCI_E3 享受高品質傳輸。
網路設計
微星在官網資料中沒提到使用哪一款 WiFi 7 模組,我們收到的測試品看到是來自 QUALCOMM 的 QCNCM865。官網資料中有提醒使用者,須使用 WINDOWS 11 (特定版本),才可享受完整的 WiFi 7 和 BT 5.4 功能。
WiFi 7 支援最高 5.8 Gbps (須啟用 6 GHz 的 320 MHz 模式),比 WiFi 6 和 WiFi 6E 的 2.4 Gbps (160 MHz) 更強大。說明書中提到有支援 320 MHz 5.8 Gbps,但官網規格資訊中應該是誤植 (支援 160 MHz 5.8 Gbps 而已),這點須待官方再去更正資訊。
- 2.5 Gbps 有線網路 RJ45 連接埠由 INTEL I225V B3 (SLNMH) 負責。
音效設計
REALTEK ALC4080 CODEC 音效編碼解碼處理器,搭配多顆日系音效電容 (NIPPON) 和耳機專用的放大器 SAVITECH SV3H712,還有一些防爆音的 MOSFET。
Z790 晶片組
Z790 工程版晶片組 (Q1LS),內含 28 組 PCI-E 通道和 10 組 USB 3 通道,還有 14 個 USB 2.0,通道分配估算如下。
Z790 PCI-E:
- PCI_E2 佔用 GEN3X1
- PCI_E3 佔用 GEN4X4
- I225V 佔用 GEN3X1
- Wi-Fi 佔用 GEN3X1
- ASM1061 佔用 GEN3X1
- M2_2 佔用 GEN4X4
- M2_3 與 SATA_1 和 SATA_2 共同佔用 GEN4X4
- M2_4 佔用 GEN4X4
- M2_5 佔用 GEN4X4
- SATA_5 / 6 / 7 / 8 共同佔用 GEN3X4
USB 3 分配如下:
- 1 個前置 USB 10 Gbps 佔用 X1
- 5 個後置 USB 10 Gbps 佔用 X5
- 1 個後置 USB 20 Gbps 佔用 X2
- 後置 GL3523 佔用 X1
- 前置 GL3523 佔用 X1
USB 2 分配如下:
- 1 個前置 USB 10 Gbps 佔用 X1
- 5 個後置 USB 10 Gbps 佔用 X5
- 1 個後置 USB 20 Gbps 佔用 X1
- 後置 GL3523 佔用 X1
- 前置 GL3523 佔用 X1
- 前置 GL850G 佔用 X1
- 後置 GL850G 佔用 X1
- ALC4080 佔用 X1
- Wi-Fi BT 佔用 X1
- NUC1261NE4AE 佔用 X1
控制器晶片 / 監測晶片 / 擴充晶片
- ASMEDIA ASM1543 是 TYPE-C 控制器,提供 10 Gbps TYPE-C。
- GENESYS GL3523 是 USB 5 Gbps 的擴充晶片,以 1 顆上行 5 Gbps 最大擴充出 4 個下行 5 Gbps USB 連接埠。
- REALTEK RTS5436I 應該是負責 20 Gbps TYPE-C 的控制器 (含快充功能)。
- 另一顆 ASMEDIA ASM1543 TYPE-C 控制器,負責前置 10 Gbps TYPE-C。
- NUVOTON NCT6678D-M SUPER I/O 監測晶片,負責多個 PWM 4-PIN、電壓 / 溫度監測。
- 504AN 晶片應該是 FLASH BIOS (執行免 CPU 更新 BIOS 功能) 的微處理器。
- NUVOTON NUC1261NE4AE 微處理器,負責 ARGB 管理。
- GENESYS GL850G USB 2.0 HUB,以 1 個上行 USB 擴充最多 4 個下行 USB。
- ASMEDIA ASM1061 SATA 晶片,以 PCI-E 2.0 X1 擴充最多 2 個 (低速) SATA III 6 Gbps 連接埠,即 SATA_A1 和 SATA_A2。
- BIOS 晶片 MXIC MX25U25673G。
- 與後置的 GL3523 (QFN76) 不同,這一顆前置的 GENESYS GL3523 面積更小 (QFN48),雖然同為 USB 5Gbps HUB,但 QFN48 的 GL3523 只支援以 1 個上行 5Gbps 擴充最多 2 個下行 5Gbps USB 連接埠。
通道切換晶片
這次 PI3DBS16412 切出 2 個額外的原生 SATA,有別於 Z790 EDGE WIFI 只切出 1 個額外的原生 SATA。由於這兩個原生 SATA 和 M2_3 同時佔用 Z790 晶片組內的 PCI-E 4.0 通道,所以兩者在使用 PCI-E NVME SSD / SATA 時互斥,唯不確定在 M2_3 上安裝 SATA M.2 SSD 會否影響 SATA 1 或 SATA 2。
微星的重大升級在於提供 PCI-E 5.0 X4 M.2,那是由 CPU PCI-E 5.0 X16 切分而來,所以該 M.2 會影響 PCI-E 5.0 X16 插槽內的實際頻寬 (X16 或 X8)。唯沒有充份利用 CPU 內的 PCI-E 4.0 X4 讓人感到惋惜,但要在原有設計上增設 M.2 插槽,或改拉至其他現有插槽或須大幅度重新佈線,難度也不小。
- DIODES PI3DBS16412 是 1 顆 PCI-E 4.0 X2 通道切換晶片,這裡負責把 PCI-E 4.0 X2 通道切換至 M2_3 或 SATA_1 和 SATA_2 上。
- 4 顆 LERAIN JYS13008 PCI-E 5.0 X2 切換晶片,負責把 CPU 的 PCI-E 5.0 X8 切換至 PCI_E1 重新組成 PCI-E 5.0 X16,又或是切換至 M2_1 以提供 PCI-E 5.0 X4 (此時 PCI_E1 將只剩 PCI-E 5.0 X8)。
性能測試
測試平台設定室溫控制在 26 度,無輔助風扇直吹測試平台,測試中關閉 Windows 內建防毒、關閉休眠設定,無更動電源計畫,平台都有安裝晶片組驅動,使用 Windows 11 22H2 進行測試。
BIOS 可以開啟散熱器設定,也可以把 PL1 提高。另外還有一個 P-Core 超頻 6GHz+ 的選項。
測試平台
處理器 | Intel Core i9-14900KF |
---|---|
主機板 | MSI MPG Z790 EDGE TI MAX WIFI / BIOS 111U3 |
記憶體 | DDR5 7200 |
儲存 | KLEVV CRAS C920 Gen4x4 2TB |
機殼 | STREACOM BC1 |
電源供應 | FSP Hydro PTM PRO ATX3.0 1200W |
散熱器 | MEG CORELIQUID S280 |
顯示器 | GIGABYTE M32UC |
- AIDA 64 的處理器和記憶體快取相關資料,記憶體頻率是 DDR5-XMP 7200 ,讀取 107.01 GB/s、寫入 93162 MB/s、複製 96931 MB/s,延遲是 65.5 ns。
- CPU-Z 單核心分數為 927.4、多核心分數為 17340.7。
- Cinebench R23 是一個使用 CPU 做渲染的測試軟體,有單核心和多核心的測試,分數愈高越強。CINEBENCH R23 跑分成績為,單核心 2276,多核心 40388。
總結
雖然微星沒有大改 MPG Z790 EDGE TI MAX WIFI 的 PCB 佈局,但是在一些小地方上還是有修改線路和增設晶片,例如先前推出的 MSI MPG Z790 EDGE 早已使用大量中繼器晶片,這次微星為了 WiFi 7 和 PCI-E 5.0 X4 M.2 再在 Z790 EDGE TI MAX 上新增中繼器和切換晶片,盡顯誠意,讓筆者回想起包裝外盒上的方柱立體效果,像極那些很需要被放大的高速訊號。
JAF_1 接頭為使用者提供額外的 PWM 4-PIN 風扇接頭和 ARGB V1 3-PIN 接頭、第 6 個原生 SATA 連接埠等等,這些都是新加入的設計,讓這次推出的產品變得更完美。
在使用體驗上微星大幅提升 MAX 系列主機板的 DDR5 支援性,使 6 層板設計的主機板追上同級競品的水平,BIOS 內還有一些新功能讓使用者快速調整 CPU / DDR5 性能,反映微星從軟體硬體兩方面著手改進。一般來說顯示卡佔用 PCI-E 4.0 X8 對於絕大部份使用者來說已足夠使用,這次微星主打享受高速傳輸的 PCI-E 5.0 X4 M.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