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不少消費者來說,主機板的供電設計五花八門,其實際供電能力難以估算。要是板子推不起處理器,也就浪費了,還有可能帶來系統不穩定。見此,微星於 BILIBILI 平台上發佈影片 (來源),教大家計算主機板 CPU VRM 供電能力,快點學起來!
微星教你一個主機板供電公式走天涯?
影片名為 【装机指南】用一个简单公式!教会你如何计算主板供电!看完这个视频~你也是装机大师!。不到兩分鐘你就能成為裝機大師了,也可以為親朋好友設計電腦配置。
微星影片非常貼心,在前二十秒就直接教你微星公式:
- X 相供電 * XX A * 1.3V = 理論供電上限值,也就是核心供電相數 x 每相安數 x 1.3V 核心電壓。
- 理論供電上限值 * 0.4 - CPU 實際功耗,如果是正值而且足夠大 (20%),則代表主機板供電設計有足夠冗餘帶動 CPU。
影片後面以 R9 9950X3D 及 MAG B850M MORTAR WIFI 為例,CPU 抓 250W 功率,板子則是 12 相 60A 的設計。所以第一步先把 12 x 60A x 1.3V 得出 936W 作為這塊板子的理論供電上限;第二步把 936W x 0.4 作為溫度、PCB、走線、損耗等的折損,得出 374W 這個相對實際的主機板供電能力;然後把這個實際的主機板供電能力減去假定的 9950X3D 250W CPU 的功率,也就是 374W - 250W,視為已考慮 CPU 的主機板實際供電能力的冗餘 = 124W;最後把這個冗餘能力化為百分比,也就是主機板實際供電能力的餘量除以 CPU 功率,124 / 250 =~ 49%。由於 49% 明顯高於假定的 20% 冗餘,所以這代表 MORTAR 的設計能力,足以滿足 R9 9950X3D CPU 的需要,同時還留有約 50% 的冗餘,壓力更小壽命就更長久,溫度也不會太高。
- 12 x 60A x 1.3V = 936W (B850M MORTAR 理論供電上限)。
- 936W x 0.4 = 374W (B850M MORTAR 折損後的實際供電上限)。
- 374W - 250W= 124W (B850M MORTAR 應付 250W 9950X3D 後的冗餘)。
- 124W / 250W = 49% (B850M MORTAR 應付 250W 9950X3D 後的冗餘)。
微星的意思依筆者理解,是主機板應該要有 20% 的供電能力冗餘,如果做到 50% 就很強大了。20% 跟折損的四折還有 CPU 的功率和電壓,都是微星自己定出的前提,你也可以改改看,反正我信了。
筆者這邊拿 14900KS 400W 1.3V 和 40% 折損率算一下 Z790MPOWER 的等級。
- 12 X 75A X 1.3V = 1170W (Z790MPOWER 理論供電上限)。
- 1170W X 0.4 = 468W (Z790MPOWER 折損後的實際供電上限)。
- 468W - 400W = 68W (Z790MPOWER 應付 400W 14900KS 後的冗餘)。
- 68W / 400W = 17% (Z790MPOWER 應付 400W 14900KS 後的冗餘)。
關於相數一說,你抓 Vcore 供電模組的數量就好,不用深究所謂真相直連還是假相並聯。上述算法不足 20% 微星指定的餘量水平,乃 CPU 電壓前提和 0.4 的折損率所致,當然 400W 也有點極端。要是換上 1.20V 而保持 0.4 折損率和 400W 功率,就只有 8% 或 32W 的冗餘。這是說電壓的假定越高,主機板供電能力冗餘越低。只可惜微星沒有給出不同 CPU 該使用的電壓值和功率,以及不同板子該使用的折損率,所以大家也可以玩玩看。
上面的例子,要是把 CPU 功率改為 350W 而其他前提不變,就有 118W 或 ~33% 的冗餘。另一個關鍵的部份,便是供電模組的標稱 (名義) 電流值。這也解釋為什麼板廠愛用高電流值的 MOSFET,只是 MOSFET 本身也應該跟折損率有關。
關於 MOSFET,這邊算的只是整合上橋、下橋和驅動器的封裝,也就是 DrMOS 一體式供電模組,SPS 也算。如果是整合上下橋的 DUAL N CHANNEL MOSFET,又或是獨立上下橋的設計 (SINGLE N CHANNEL MOSFET),筆者相信以上公式就不太合適了。因為這兩種 MOSFET 的電流有分為上橋和下橋,而且很多時候高得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