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星在 800 系列主機板上大推 PCIe 8PIN 輔助供電設計,主打 ATX 3.1、PCIe 5.1 主機板,分擔 ATX 24PIN 12V 的壓力。可是對於 NVIDIA RTX 50 顯示卡來說,由於已使用 16PIN,所以 12V 主要走 16PIN,就連傳統的 PEG 供電都降至 10W 水平。隨着 NVIDIA 補完產品線,RTX 5060 TI 因應功率目標不高,廠商也被容許使用 PCIe 8PIN 了。這意味由於 CO-LAY 原因,12V 不再只集中在外部供電,所以 PEG 所須負責的功率也提升了不少。所以筆者剛好想到,這不就是微星主機板 PCIe 8PIN 輔助供電設計的使用場景嗎?
微星主機板的 PCIe 8PIN 設計有料
從我們的 5060TI 測試結果來看 (來源),PEG 供電的部份按 HWINFO 抓取的資訊,有來到 ~43W。
外媒 IGORSLAB 測試微星 RTX 5060 TI 時,發現就算顯示卡採用 16PIN,因為板子有 CO-LAY,所以 PEG 的取電也有來到約 40W (來源)。
我們的 RTX 5070 測試顯示 PEG 輸入降至 10W 不到 (來源),RTX 5070 則強制要求使用 16PIN 了,反正沒有使用 PCIe 8PIN 的版本。
總結以上,由於 RTX 5070 或以上的顯示卡有強制使用 16PIN 的關係,所以 12V 主要走 16PIN,PEG 基本上不可能吃滿 66W。反之 RTX 5060 TI 開始因為容許使用 PCIe 8PIN,PEG 反而分擔了更多功率。這個有趣的現像使微星這種主機板 12V 輔助供電的角色變得更奇特,入門級顯示卡反而更享受微星主機板 PCIe 8PIN 的優勢。補充一點,微星官方有提示,若要使用 800 系主機板的 PCIe 8PIN 輔助供電,要注意機殼的相容性。因為該 PCIe 8PIN 輔助供電位於主機板底部,所以容易跟機殼底部起衝突。
還是回到本文的主題,那個輔助 8PIN,12V 之外還有 GROUND。GROUND 這東西原來也很重要,因為筆者最近看到一些測試,非常有趣。IGORSLAB (來源) 與 JONNYGURU (來源一、來源二) 不約以同都有測試關於地線的設計。IGORSLAB 發現 RDNA 4 RX 9070 的 PCIe 8PIN 的 12V 針腳輸入了兩百多瓦,GROUND 針腳卻只流經不到 30W,意味其餘的約兩百瓦是透過 PEG 供電流到主機板的接地 (ATX 24PIN)。而 JONNYGURU 的測試顯示把 RTX 5080 的 16PIN 的地線剪掉,顯示卡還是可以好好工作,這也是說剩下的接地由主機板 PEG 處理。
But here, too, there are a total of six 12V lines in the supply and even ten for the return current. But that didn’t help, because the result really shocked me! The graphics card was supplied with 243.5 watts, of which only 25.3 watts flowed back via the ground lines of the external power connections. The remaining return current of 218.2 watts was dissipated via the mainboard!
筆者回想當年所謂 SEASONIC 電供不相容 RX 7900 XTX,特別是在微星入門級 PRO 系列主機板上的案例。今天來看,也許微星板子真的是無辜。如果接在顯示卡的外置供電的地線不好好工作,把負載推到 PEG,那主機板可能在設計之初沒想到要應付這種情況。IGORSLAB 指出,這種問題緣於顯示卡的 VRM 電路設計有問題,導致電流不走外置的地線而走 PEG,害死主機板。
This can lead to considerable voltage drops and thermal problems on the mainboard, as its conductor paths are not designed for such currents.
簡單來說,如果能插,筆者還是會插一下那個微星主機板底部的 PCIe 8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