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KO's Hardware
  • 評測
    • 處理器
    • 主機板
    • 顯示卡
    • 記憶體
    •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 機殼 | 電源 | 配件
    • 顯示器
    •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 其他硬體
  • 新聞
  • 新聞稿
  • 軟體
  • 聯絡
  • ZH-TW
    • ZH-TW
    • ZH-CN
    • EN
    • JA
    • KO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UNIKO's Hardware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UNIKO's Hardware
Home 評測開箱 機殼 | 電源 | 配件

InWin Case Monsters-A : Lab Series-ROBERT 組裝過程記錄

一款富有 DIY 樂趣的機殼

Ben by Ben
2024-12-29
in 機殼 | 電源 | 配件, 評測開箱
0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InWin Case Monsters-A : Lab Series-ROBERT 組裝過程記錄近日筆者收到一個箱子,原來是 InWin 迎廣的機殼,Case Monsters-A : Lab Series-ROBERT。筆者剛好缺一個新機殼,而且這款機殼更支援前置 USB Type-C 20 Gbps,也是筆者夢寐以求的功能。據說這是一款不尋常的機殼,需要自行把機殼組裝起來。作為社會底層筆者組裝過很多台電腦,就沒有組裝過機殼,所以值得記錄下來。筆者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組錯,事前甚至不知道這款機殼長什麼樣,以下是筆者閱讀官方組裝指南後的組裝過程。

  • Case Monsters-A : Lab Series-ROBERT 樂趣多
    • 外盒包裝
    • 第一步
    • 第二步
    • 第三步
    • 第四步
    • 第五步
    • 第六步
    • 補充細節
      • 前置 I/O 面板
      • 前面板
      • 上面板
      • 下面板
      • HDD / SSD 安裝
      • 機殼後風扇安裝
    • 機殼完成組裝

Case Monsters-A : Lab Series-ROBERT 樂趣多

外盒包裝

打開箱子後的第一感覺是迎廣包裝做得很好,箱子內部各層的分類和零件擺放以及保護都很有心思,是 Noctua 等級。


第一步

下面筆者按官方說明書的組裝流程作介紹。第一步把四組很大的塑料支架取出,迎廣有標示為 UP 和 DOWN,各二。組裝方式為把一 UP 一 DOWM 拼起來,然後用螺絲 (S1) 固定。那些保護膜當然要撕掉。


可能由於塑料支架硬度不高,接合位置不算平整。


第二步

取出主機板盤子和 I/O 盤子 (這是唯二全金屬的組裝零件),然後用 S2 螺絲固定起來。S2 螺絲很小很短,所以鎖上後要小心放好留待使用。


說明書的主機板盤子圖示跟實物有一些差距,例如開孔的位置和形狀 / 大小,但不影響組裝指示。


主機板盤子疊在 I/O 盤子上面然後鎖上螺絲。


第三步

這部份主要分為兩大步,第一步是組裝面板,第二步是把組裝好的面板放進塑料支架。各面板和小板還是塑料,除了那兩根金屬條。實際上,由於迎廣沒有在說明書清晰標示各零件的裝組方向,所以這步驟筆者也卡了很久。下面筆者再解釋說明書的圖示。


這三大塊是機殼的面板,但迎廣並未作出任何標示。也就是說每一塊面板的前後和正反,其實都沒有任何提示。不過說明書的圖示倒有顯示一些微小的細節。總之,防塵網往外,而黑色金屬條就是防塵網的磁吸設計。


然後是那三塊塑料小板,用於連接大面板。迎廣有列出 A、B、C 三塊小板的組裝位置,加上小板本身有弧度,所以筆者只需搞清楚小板的上下。A 板跟 B 板外觀上很相似,但 A 板的螺孔只有一邊。


第四步

最後把面板跟支架組起來,要注意支架的方向。把面板卡進去支架就好。


第五步

這一步需要把金屬的主機板盤子連同 I/O 盤子放進去,再以 S2 螺絲固定。然後再套上另一個支架,用 S1 螺絲從支架外面鎖進去。之後把機殼反過來,再從支架那邊鎖絲。此時整體機殼便開始成形了,第一步所組裝的支架,實際上是機殼的兩側外框,那三塊面板就是機殼的頂部和前面和底部,那三塊小板用於連接面板。


面板卡進支架時,要注意這些設計好的凹槽。


支架有兩組螺孔,外面的鎖主機板托盤,靠近內部的鎖面板。


這是組裝好的樣子。


第六步

這一步把一些小配件裝進去就好,包含腳架、HDD 支架等等。塑料腳架要對上面板底部預留的圓孔,卡進去就好。


HDD 塑料支架也是卡進去就好。


前置面板也是卡進去就好。另外有一個接地線需要上螺絲。

補充細節

前置 I/O 面板

前置連接的面板,可以左右互換,但是那根接地的線可能不夠長接不到金屬的主機板托盤。另外,由於這塊連接面板是卡進去的,穩固感會比螺絲固定來的弱。面板本身有些許空間 (水平移動); I/O PCB 與面板並非平行固定,所以在插 USB 時插頭會往內縮一點。關於 3.5MM 連接的部份,實際上筆者須使用 MIC IN 接上耳機,才能聽得到聲音。從 REALTEK AUDIO CONSOLE 來看,面板的 MIC IN 對應主機板前置音效 9-PIN 的 LINE OUT,也就是互換了。

前面板

關於前面板的設計,INWIN 只支援 120MM 風扇,最多三顆。不過在風扇固定設計上,INWIN 有限制風扇的位置,因為 INWIN 在中間的所開出來的風扇螺絲開孔其實只是剛剛好。那些框架實際上有一定深度,所以風扇防塵網與風扇表面 (扇葉) 的距離頗大,這種設計據說對於降低噪音產生有幫助。提到防塵網,前面板的設計是 INWIN 特意改用磁吸式,加上 INWIN 有在上方和下面補上填充軟墊,所以整體前防塵網的貼合度非常好。

上面板

上面板跟前面板在結構上非常相似,例如風扇開孔的部份也是 120MM * 3,而且螺孔也是有很大的限制。在安裝冷排時 (冷排緊貼面板) 效果尤其明顯,冷排 / 風扇的前後移動彈性基本為零。INWIN 這邊並沒有改用磁吸式防塵網設計,而是使用塑料彈片的方式固定防塵網。筆者不建議直接壓下去,畢竟那只是塑料,所以還是往左水平壓再放進去比較穩妥。關於"網" 這個東西,嚴格來說,那塊在前面板的網實際上表面是一個個小圓孔,是為 MESH。反之,上面板的防塵網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網,十字交織的隔絕設計,也就是 FILTER。另外,由於上面板的防塵網沒有延伸至前後端的曲板,所以上面板與轉角的彎板之間的連接處基本上完全外露,如果能掩蓋住會比較美觀。


頂部是支援 360MM 標準冷排的,相容 25MM 厚的冷排,加上標準 25MM 風扇後跟主機板頂部還有充足空間。不過由於共同設計關係,無論是前面板還是上面板或是下面板,其實左右兩邊在 120MM 之外都有突出物,也就是不支援任何 140MM 風扇哪怕是圓框的風扇。那個凸出來的東西,其實是安裝 HDD 支架的設計。

下面板

為什麼下面板是完全中空,因為這塊面板跟上面板基本一樣,包括固定防網塵的卡榫等等,只是下面板沒有任何防塵設計。也因為中空設計,電供位置的風口完全奔放,沒有出現不少機殼大幅限制電供進風口的問題。最後筆者受不了,自己加了一片海綿。


如上面提到,在面板上突出來的方形東西,是用來卡 HDD 架。

HDD / SSD 安裝

HDD 架也是全塑料,而且裡面沒有任何托盤,所以無論是 3.5" 還是 2.5" 的裝置,都須直接鎖上 HDD 架內。這款 HDD 架是透過卡扣方式鎖進下面板,HDD 架之間也可以往上疊,不過 HDD 的位置上應該疊不到三個,因為會頂到主機板的螺柱。由於 HDD 架是卡扣式設計,HDD 架兩側下方的塑料彈片需要有一定按壓幅度來解鎖卡扣,所以 HDD / SSD 都是靠往頂部。至於為什麼 HDD 要反過來安裝,筆者猜測這是 INWIN 是有意之,為兩側底部彈片提供更大的按壓韌性。


在主機板托盤上,右邊有兩個一上一下的 2.5 吋硬碟 / SSD 安裝位置。每個位置的下方都有大面積開孔讓 SATA 傳輸線和供電線材接上,也可以作為主機板上其他線材連接所用。


機殼上有不少大面積開孔設計,防塵 / 隔絕噪音明顯不是這款機殼的首要設計考量。


INWIN 有附送一個好像在官網和說明書裡沒提到的配件,顯示卡支撐架,採金屬設計外加一顆軟墊以承托顯示卡。不過這須要用到主機板托盤上的特定螺絲槽,而這有可能被 E-ATX 主機板擋到,例如 MSI MEG Z790 ACE。

機殼後風扇安裝

由於筆者使用 MSI MEG Z790 ACE,而 ACE 的 I/O 裝甲是要高於 I/O 檔片一點點,剛好這高度差頂到風扇的安裝位置了,所以最終無法在機殼後面安裝風扇,螺孔對不上。

機殼完成組裝

機殼設計對於所有支架 / 面板的方向都有要求,不然裝不下去。機殼底部面板是完全開放式設計,沒有任何防塵網。兩側玻璃裝上後跟機殼本體間有縫隙,這算是機殼通風設計的一部份了。

整個機殼組裝過程筆者弄了兩小時,最後看到成品還是頗滿意,順利解鎖新成就,不過為方便零件拆裝測試就不安裝側板了。整個機殼塑料設計佔大半部份,機殼內部設計比較簡單,相對方便 DIY。台灣製造、組裝樂趣、外觀設計、精良包裝和保護、RGB 風扇、螺絲分類包裝、USB Type-C 20 Gbps 等等,都是這款 Case Monsters 的優勢。對於喜歡一切都自己親手組裝的重度 DIY 愛好者,若用這款機殼組裝出一台電腦的話,相信能帶來極大的組裝滿足感。

InWin Case Monsters-A : Lab Series-ROBERT

延伸閱讀

雙套件彈性擴充!InWin ModFree Mini Mod-II 機殼開箱

Tags: InWin開箱機殼
Previous Post

傳 AMD B850 與 Intel B860 系列主機板預計約 1 月中開賣?

Next Post

AGESA 1202 延遲增加似乎是假象,降延遲功能可能只滿足記憶體跑分?

Ben

Ben

UNIKO’s Hardware 網站編輯,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多年寫文章的宗旨就是"錢來就幹"!

Next Post
AGESA 1202 延遲增加似乎是假象,降延遲功能可能只滿足記憶體跑分?

AGESA 1202 延遲增加似乎是假象,降延遲功能可能只滿足記憶體跑分?

Intel Core Ultra 200H 系列處理器 Geekbench 測試曝光!

Intel Core Ultra 200H 系列處理器 Geekbench 測試曝光!

真.全球電競領導品牌!ROG 榮獲《TIME》時代雜誌全球最佳品牌

真.全球電競領導品牌!ROG 榮獲《TIME》時代雜誌全球最佳品牌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ROG-玩家共和國專頁
computexCloudways 主機

關於我們

UNIKO’s Hardware Follow us for the latest PC hardware news, unboxing, reviews and everything in-between!

UNIKO’s Hardware 玩家觀點看產品,真實呈現! 華人圈最可愛的電腦硬體評測開箱、3C業界新聞、電腦改裝、遊戲電競!

熱門標籤

主機板 (213)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69) 其他硬體 (7)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100)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45) 新聞 (3909) 新聞稿 (1569) 機殼 | 電源 | 配件 (125)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112)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47) 處理器 (117) 記憶體 (60) 評測開箱 (1510) 軟體 (516) 顯示卡 (197)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346) 顯示器 (10)

熱門架站軟體教學

  • 什麼是 WordPress?
  • WordPress 架站的五大步驟
  • WordPress 三大新手主機完整比較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部落格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形象官網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型錄購物網站
  • 評測
  • 新聞
  • 軟體
  • 聯絡

Copyright © © 2025 UNIKO's Hardware All rights reserved. | 網頁設計: 帶路姬數位科技有限公司.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評測 & 開箱
    • 處理器
    • 主機板
    • 顯示卡
    • 記憶體
    •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 機殼 | 電源 | 配件
    • 顯示器
    •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 其他硬體
  • 新聞
  • 新聞稿
  • 軟體
  • 聯絡

Copyright © © 2025 UNIKO's Hardware All rights reserved. | 網頁設計: 帶路姬數位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