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KO's Hardware
  • 評測
    • 處理器
    • 主機板
    • 顯示卡
    • 記憶體
    •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 機殼 | 電源 | 配件
    • 顯示器
    •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 其他硬體
  • 新聞
  • 新聞稿
  • 軟體
  • 聯絡
  • ZH-TW
    • ZH-TW
    • ZH-CN
    • EN
    • JA
    • KO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UNIKO's Hardware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UNIKO's Hardware
Home 評測開箱

關於 INTEL Z890 主機板的事情,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INTEL CORE ULTRA 200S 的秘密也在這

Ben by Ben
2024-10-24
in 評測開箱, 主機板
3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關於 INTEL Z890 主機板的事情,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由於 INTEL 新平台帶來不少重大改變,以下介紹 Z890 晶片組新平台的特性,作為各篇 Z890 主機板介紹的導讀。另外也補充了新處理器 INTEL CORE ULTRA 200S 更細節的資訊。

  • CORE ULTRA 200S 命名
  • CORE ULTRA 200S 多 TILE 架構
    • COMPUTE TILE
    • 其餘 TILE
  • CORE ULTRA 200S DDR5
  • CORE ULTRA 200S 各路主要供電 / 電壓
  • LGA 1851 定義
  • LGA 1851 扣具 IR-ILM
  • INTEL POWER DELIVERY CONFIG
  • 平台擴展

CORE ULTRA 200S 命名

INTEL 全新一代桌上級 CPU 終於來了,名為 ARROW LAKE 的 CORE ULTRA 200S 大改 CPU 架構,並首次把多 TILE 設計搬到主流桌上級。INTEL 第一代多 TILE 設計是 METEOR LAKE,據說當年有意在主流桌上級平台推出,最終只出現在移動平台。第二代是 LUNAR LAKE,同樣是移動平台,主打超低功耗的超薄式筆電。第三代,也是 INTEL 在主流桌上級平台的開山之作,CORE ULTRA 200S,一方面終結多年來在主流桌上級平台的 CORE I 系列,另一方面以 200S 系列開創多 TILE 的前膽架構。METEOR LAKE 是 CORE ULTRA 100,ARROW LAKE 是 CORE ULTRA 200,某程度上也引證了 METEOR LAKE 的確與桌上級有關係,也解釋了為什麼首次在桌上級平台出現的 ARROW LAKE 是 200 系。200S 的 S 跟以往的 RAPTOR LAKE S 的意思差不多,S 就是主流桌上級的主流 CPU 系列。LUNAR LAKE 是 200V。


CORE ULTRA 200S 多 TILE 架構

ARROW LAKE 多 TILE 設計分為 COMPUTE TILE、SOC TILE、GPU TILE、IOE (I/O) TILE、BASE TILE、FILTER TILE (DUMMY)。COMPUTE TILE 位於右上方,承載效能核心 P CORE 和效率核心 E CORE,並大改佈局把 E CORE CLUSTER 插在 P CORE 之間,進一步擴大熱源。只是整個熱源因為 COMPUTE TILE 的位置而再偏離整顆 CPU 的中央部份,往右上靠。但這只限於 285K 這種 CPU,不是所有 LGA 1851 桌上級 CPU 都有同等程度的熱源右上偏移,例如 CORE UTLRA 5 就沒有。還有,出廠頻率比以往低,HT 超執行緒技術也被取消。


COMPUTE TILE

關於 LAST LEVEL CACHE (LLC) / L3 CACHE (L3$) 的共享設計,14TH RAPTOR LAKE R 與 ARROW LAKE 同樣有總共 36MB L3$。在 ARROW LAKE 上 INTEL 強調這次的 36MB L3$ 是真共享設計,所有核心包括 P CORE 與 E CORE (CLUSTER) 都可以訪問所有 L3$,甚至在發佈時使用的圖表都是以一整列的 L3$ 呈現共享的意思。在公開的規格表裡,INTEL 描述 L3$ 時用了 3MB PER CORE 一詞,所以實際上 L3$ 仍然是 PER CORE 設計,其共享做法是依靠 INTEL SMART CACHE TECHNOLOGY 實現。以 285K 8P16E 來說,PCORE 每顆都是 PER CORE 3MB L3$,ECORE 則以四個為一組也就是 PER CLUSTER 3MB L3$,所以是 8 塊 3MB L3$ + 4 塊 3MB L3$,共 36MB L3$。


其餘 TILE

GPU TILE 因為 MEDIA ENGINE 和  DISPLAY ENGINE 已分離於 GPU 核心,所以 GPU TILE 面積非常小。

剩下的 DUMMY / FILTER TILE 用作填補 BASE TILE 之上的空位。BASE TILE 也就是所有其他 TILE 的基層,COMPUTE TILE 等都是放在 BASE TILE 之上。

IOE TILE 主要負責 GEN5X4 和 GEN4X4,以及 2 組原生 USB-C 40 Gbps TB4 / USB4。SOC TILE 現包含多種模塊,面積也非常大,主要模塊包含 MEDIA ENGINE、DISPLAY ENGINE (DDI)、PCIE 5.0 X16、MEMORY CONTROLLER (DDR5 PHY)、DMI 和 NPU 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那塊 GEN5X16 由上代的兩組 GEN5X8 變為三組 GEN5,分別是 X8、X4 以及 X4,對於板廠的主機板佈局來說新做法更具彈性,雖然 8 4 4 也只是回到 LGA 1700 之前的設計。


CORE ULTRA 200S DDR5

另外關於記憶體控制器的部份,由於 IMC 所在的 TILE 是 SOC 而非 COMPUTE TILE,跨越兩個 TILE 意味延遲上可能會有相應的影響,SOC 裡到 MC 那一段也不是走 RING。

關於 INTEL 保證頻率,POR 的部份,那個 6400 是指 CUDIMM 也就是含 CKD 晶片的 DDR5,普通 UDIMM 只有 5600。6400 的原因是 CKD,因為 6400 按 JEDEC 指引就是要 CKD。由於 JEDEC 好像沒有 6400 的 UDIMM,所以 INTEL 關於 UDIMM 的支援也是止步於 5600。當然從 UDIMM 關於 DR 特別是在 2DPC 四槽板上的支援來看,CORE ULTRA 200S 也是明顯優於 14TH RAPTOR LAKE R,所以 IMC 實際上應該是有一定的改善。從 INTEL 規格書可看到,記憶體控制器依舊是兩顆,MC0 與 MC1。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看 INTEL POR,CKD CUDIMM 也救不了 4 槽主機板的 4 根 DDR5 表現。兩根組態仍然應該是使用者的優先考量,只是主流主機板都是 4 槽。


除此以外,按板廠的現行設計,Z890 有不同的記憶體插槽佈局。大家都知道絕大部份主機板的佈局都是 CPU 在左邊然後四根記憶體插槽在右邊,而且記憶體插槽的排列由左至右都是 A1 A2 B1 B2。可是現在有不少 Z890 主機板改為 B1 B2 A1 A2 的插槽佈局,也就是 CPU 兩顆 MC 所負責的 A 通道和 B 通道,在物理佈線上已有改變。還有,CORE ULTAR 200S 只支援 DDR5 不再支援 DDR4。

簡單來說,兩家 A 廠 (華碩與華擎),以傳統佈局 A-B 大戰其他板廠 (技嘉微星映泰等等) 的 B-A 新做法。目前看來,B-A 似是 INTEL 的公版新設計?


CORE ULTRA 200S 各路主要供電 / 電壓

供電 / 電壓上,CPU 的主要電路也有大變化。與上代比較,這次 ARROW LAKE 重新引入外置的 VccSA 和 VccIO,取消 VccAUX (以 VnnAON 取代?),好像也取消 CPU TXVDDQ 這種 FIVR 電壓 (舊 SA 也是 FIVR)。

DLVR 在 ARROW LAKE 上真正被實現,雖然原計劃是 DLVR 於 RAPTOR LAKE S 登場。以筆者理應,在 ARROW LAKE 上是再沒有 FIVR,只有 DLVR。

所以新做法是,VccCORE 實際上再經 DLVR,分拆 P CORE 電壓和 E CORE CLUSTER 電壓還有 RING 電壓作獨立控制,當然 DLVR 也可以被 BYPASS 也就是傳統的一路 Vcore 控制 PCORE、ECORE 與 RING。DLVR 由於涉及內部 REGULATION,據說 DLVR 的 P/E CORE LLC (掉壓幅度) 接近零。1P8 方面,除了 CPU 也有 SOC 的 1P8。至於 SVID 現由 IMVP9.1 升級至 IMVP9.2,負責 Vcore、VccGT、VccSA 三大路。

這意味 800 系的主機板的供電設計完全改變,實際上就連插座針腳的定義也有不少變化,例如 VccGT 的針腳由傳統的上面改為下面了,這也是為什麼絕大部份 Z890 的 VccGT 供電模組都在插座的左下而非傳統的右上。另外,依針腳定義,由上而下起,便是 Vcore、VnnAON、VccSA,最後是 VccGT。其他板廠在描述供電設計時,未必採用華碩的次序,這一點要注意。


LGA 1851 定義

雖然 CPU 插座大小沒變,只是內部的針腳數目有變多,可是在排列上 / 位置上,定義變化很大。如果從上看起,只看左半邊,新平台 LGA1851 是 VCORE、VNNAON、VCCSA、VCCGT。大致上可看為舊平台 LGA1700 的 VCCAUX 分拆為 VNNAON 與 VCCSA。

以下只是示意,形狀大小不必在意:


LGA 1851 扣具 IR-ILM

關於 ILM 設計,也就是鎖定 CPU 的卡扣,INTEL 今代新增官方認證的 REDUCED LOAD 設計 RL-ILM,意思就是降低 ILM 下壓力。這與 LGA 1700 平台上出現的 WASHER MOD 差不多,都是透過在 PCB 與 ILM 之間多加一層東西墊高 ILM,所以 ILM 壓下去的時候 CPU 便會承受較少壓力。官方解釋,就是因為看到有這個需求,有人擔憂 CPU IHS 變形問題,所以才直接推出官方認證版本,自然也是 IN SPEC 不破保的設計。

從現時眾多 Z890 主機板來看,各家板廠主要使用 RL-ILM 設計,當中好像只有技嘉有在官網強調各型號有沒有採用 RL-ILM 版本。INTEL 散熱工程師同時強調,由於 ILM 下壓力變小,更需要 CPU 散熱器提供合適且足夠的下壓力,來確保所有 CPU 底座針腳都獲得良好的接觸。於筆者來看,這也是 INTEL 在暗示為什麼一開始在 LGA1700 上要把 ILM 做得那麼大力,因為 LGA1700 就有太多針腳 (再上一代是 1200 / 115X),為了壓好所有針腳所以才壓那麼大力。

在 LGA 1851 上,當針腳變得更多,CPU 便更依賴下壓力來接觸針腳,這也是選 CPU 散熱器可以考慮的地方。例如技嘉強調自家 WATERFORCE X II 在扣具壓力上早已按 LGA 1851 需求而調整,非常適合 Z890 主機板使用。技嘉更宣傳 RL-ILM 可達 4 度下降的水平,比競品的一兩度也強多了。散熱壓力、銅底大小、扣具偏移設計等等,都將影響 LGA 1851 平台的表現,特別是 8P16E 的版本。溫度以外,記憶體表現向來吃重 CPU 扣具壓力,這一點也是要留意。從微星最近的工廠參觀影片可看到 INTEL 或板廠對於 ILM 的螺絲的固定壓力是有標準的,有一套工具專門為了鎖上 ILM 而設,再由機械自動鎖上 ILM 螺絲。所以一般人也不應該去動 ILM 的螺絲,以免影響調校過的出廠壓力。


INTEL POWER DELIVERY CONFIG

從公開的 INTEL 規格表和被流出的微星簡報,整理以下數據:

BEST PERFORMANCE 也就是 INTEL 官方跑分在用的 PL 設定,這從官方的 PERFORAMNCE INDEX 頁面可找到。


平台擴展

INTEL 在規格書裡寫這種 200S 是 2-CHIP 設計,應該是指 CPU + PCH 的做法,也就是主流桌上級平台的設計。Z890 晶片組改變不大,主要是把 GEN3 通通升級為 GEN4,但總 PCI-E 可用通道由 28 降至 24,以保持兩代的總平台可用通道都是 48;USB 方面沒有變化。不過由於 CPU 那邊新增原生的 TBT USB4 40 Gbps 共 2 個,晶片組的 USB 2.0 或需要供應至 TBT 作為相容設計。

以下的表格,筆者刻意把 ASM4242 所佔用的 PCI-E 通道以及 USB 視為不可用。因為 ASM4242 是第三方方案,INTEL TBT 則是原生方案真正整合在 CPU 內,無須第三方 USB 控制器。另一方面,INTEL TBT4 是假設未有利用晶片組的 USB 2.0 提供 USB 2.0 兼容,這一點 AMD 平台有壓倒性優勢。

規格表的 HSIO (含 USB3) 與 USB 2.0:


CPU:

CPU PCIE LANES

CPU IOE / SOC

TOTAL USABLE LANES
GEN5 + GEN4

USABLE GEN5 LANES
(X16 BIFURCATION)

USABLE GEN4 LANES

FOR PCH = UNUSABLE
(DEPENDS ON PCH)

RYZEN 7000 / 9000

24 = (16 + 4 + 4) + 0

24 = (4 + 4 + 4 + 4) + 4 + 4

0

4 (GEN5 -> GEN4)

RATOR LAKE REFRESH 14TH

20 = 16 + 4

16 = (8 + 8)

4

8 (GEN4)

ARROW LAKE ULTRA 200S

24 = (16 + 4) + 4

20 = (8 + 4 + 4) + 4

4

8 (GEN4)

CPU NATIVE USB

USB

TOTAL USB PORTS
40G + 10G + 2.0

TOTAL USB 40 Gbps
(NO USB 2.0 SUPPORT)

TOTAL USB 10 Gbps
USB-C + USB-A

USB-C 10 Gbps
(MIXED WITH DP)

USB-A 10 Gbps
(STANDALONE)

USB 2.0
(STANDALONE)

RYZEN 7000 / 9000

5 = 0 + 4 + 1

0

4 = 3 + 1

3

1

1

RATOR LAKE REFRESH 14TH

0

0

0

0

0

0

ARROW LAKE ULTRA 200S

2 = 2 + 0 + 0

2

0

0

0

0


CHIPSET:

CHIPSET CONNECTIVITY (USABLE PCIE)

MOTHERBOARD

CHIPSET

TOTAL USABLE PCIE LANES
GEN4 + GEN3

PCIE 4.0 LANES
(STANDALONE)

PCIE 3.0 LANES
(STANDALONE)

SATA / GEN3 OR GEN4
(MIXED LANES)

UPLINK
(NON USABLE)

X870E

2

20 = 12 + 8

12 = 4 + 8

0

8 / GEN3X8

GEN4X4

X870

1

12 = 8 + 4

8

0

4 / GEN3X4

GEN4X4

Z790

1

28 = 20 + 8

20

0

8 / GEN3X8

GEN4X8

Z890

1

24 = 24 + 0

16

0

8 / GEN4X8

GEN4X8

CHIPSET CONNECTIVITY (USB)
PRESUMED EACH USB 10 Gbps PORTS GOT USB 2.0 SUPPORT ON INTEL PLATFORM
EACH USB 20 Gbps CONSUMES TWO USB 10 Gbps
(EACH PROM21 CAN ONLY HAVE ONE 20 Gbps MAX WHILE Z790 & Z890 CAN HAVE FIVE MAX)

MOTHERBOARD

CHIPSET

TOTAL USB PORTS
10G + 5G + 2.0

TOTAL 10 Gbps USB
(STANDALONE)

TOTAL 5 Gbps USB
(STANDALONE)

USB 2.0
(STANDALONE)

X870E

2

24 = 12 + 0 + 12

12 = 6 + 6

0

12 = 6 + 6

X870

1

12 = 6 + 0 + 6

6

0

6

Z790

1

14 = 10 + 0 + 4

10

0

4
(10 OUT OF 14 GO INTO 10 USB3)

Z890

1

14 = 10 + 0 + 4

10

0

4
(10 OUT OF 14 GO INTO 10 USB3)


平台比較:

PLATFORM TOTAL USABLE PCIE LANES (CPU + PCH)
PRESUMED ASM4242 IS GEN4X4 & CONNECTED TO CPU & ASM4242 = NON USABLE LANES

MOTHERBOARD

CHIPSET

PLATFORM TOTAL USABLE PCIE LANES
GEN5 + GEN4 + GEN3

TOTAL USABLE GEN5 LANES
CPU ONLY

TOTAL STANDALONE GEN4 LANES
CPU + (PCH + PCH)

TOTAL STANDALONE GEN3 LANES
CPU + PCH + PCH

SATA / GEN3 OR GEN4
(MIXED LANES)

UPLINK
(NON USABLE)

X870E

2

40 = 20 + 12 + 8

20 = 16 + 4

12 = 0 + (4 + 8)

0

8 / GEN3X8

GEN4X4

X870

1

32 = 20 + 8 + 4

20 = 16 + 4

8 = 0 + (8 + 0)

0

4 / GEN3X4

GEN4X4

Z790

1

48 = 16 + 24 + 8

16

24 = 4 + 20

0

8 / GEN3X8

GEN4X8

Z890

1

48 = 20 + (20 + 8) + 0

20 = 16 + 4

20 = 4 + 16

0

8 / GEN4X8

GEN4X8

PLATFORM TOTAL USB PORTS (CPU + PCH)
PRESUMED ASM4242 = DUAL USB-C & SUPPORT IGPU DP ALT
PRESUMED EACH USB 10 Gbps PORTS GOT USB 2.0 SUPPORT ON INTEL PLATFORM
PRESUMED NO DP / NO 2ND GRAPHICS OUTPUT

MOTHERBOARD

CHIPSET

PLATFORM TOTAL USB PORTS
40G + 10G + 5G + 2.0
40G GOT NO USB2.0 SUPPORT

PLATFORM TOTAL USB 40 Gbps
NO USB2.0 SUPPORT

PLATFORM TOTAL USB 10 Gbps
CPU + (PCH + PCH)

PLATFORM TOTAL USB 5 Gbps
CPU + PCH + PCH

PLATFORM TOTAL USB 2.0
CPU + (PCH + PCH)

X870E

2

27 = 0 + 14 + 0 + 13

0

14 = 2 + (6 + 6)

0

13 = 1 + (6 + 6)

X870

1

15 = 0 + 8 + 0 + 7

0

8 = 2 + (6 + 0)

0

7 = 1 + (6 + 0)

Z790

1

16 = 2 + 10 + 0 + 4

2

10 = 0 + 10

0

4 = 0 + 4
10 OUT OF 14 GO INTO 10 USB3

Z890

1

16 = 2 + 10 + 0 + 4

2

10 = 0 + 10

0

4 = 0 + 4
10 OUT OF 14 GO INTO 10 USB3

Previous Post

X870E AORUS MASTER 主機板深度拆解評測

Next Post

Intel Core Ultra 9 285K、Ultra 5 245K 處理器評測開箱

Ben

Ben

UNIKO’s Hardware 網站編輯,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多年寫文章的宗旨就是"錢來就幹"!

Next Post
Intel Core Ultra 9 285K、Ultra 5 245K 處理器評測開箱

Intel Core Ultra 9 285K、Ultra 5 245K 處理器評測開箱

加入 CKD 晶片提高穩定性!芝奇推出全新 Trident Z5 CK 系列 CU-DIMM DDR5 電競記憶體

加入 CKD 晶片提高穩定性!芝奇推出全新 Trident Z5 CK 系列 CU-DIMM DDR5 電競記憶體

Windows 11 24H2 改進了 Windows 更新機制,能降低 CPU 使用率

Windows 11 24H2 改進了 Windows 更新機制,能降低 CPU 使用率

Comments 3

  1. L says:
    7 個月 ago

    看完還是不知道,在所有M2 ssd插滿的情況下,某個M2槽位會不會搶顯卡頻寬,4090X16跑不滿,5090就難說了,6090一定吃到滿,一台中高端電腦平均用五年,顯卡兩年迭代,其實消費端只關心板內有幾個高速儲存槽位,以及顯卡X16滿速帶來的工作與遊戲收益,比起龜速進步的CPU,這兩點才是加入使用年限後,實際影響體驗的主要考量

    回覆
    • Ben says:
      7 個月 ago

      那是板廠自己的決定
      Z890凡多於一根gen5x4 m.2 (兩根或以上), 都是從顯示卡x16那邊切出
      ULTRA 200S = 20 組 PCIE 5.0

      回覆
  2. 吳泰伯 says:
    7 個月 ago

    感謝版主分析,Z890晶片組的UPLINK的Gen4 X8,真的是領先群雄,內部高速M.2傳遞資料時,較不會降速
    觀看版主常分析主機板上的USB 2.0的通道利用,辛苦,這一代A.I兩家都是13-14個USB2.0總數
    但就算是旗艦主板也不會把USB2.0全部通道做出來,一來浪費後置接口,二來賣相不佳
    君不見各家MB後置內建音效5孔變3孔,把多的空間留出來給更多的USB 3.0 Gen2 10G和20G
    旗艦就取消後置的USB2.0,清一色變成USB 3.0 gen 2 5G 10G 20G 還有USB 4保留內置USB2.0擴充
    但現在非常多機殼前置面板漸取消USB2.0支援,連想用主板內置的USB2.0擴充都還要挑選入門機殼

    像我個人使用的MSI Z68-GD55(G3) 後置面板USB2.0 X4+ USB3.2 Gen2 5G X2+內置USB2.0 X3連接頭
    +1 USB3.2 Gen2 5G X1=所以總共能使用USB 2.0 X10 + USB3.2 Gen2 5G X3=13 USB裝置

    但我根本用不完 USB 鍵盤+滑鼠+手把+印表機把後置USB2.0 用完,機殼沒USB2.0 只有USB3.2 5G X2
    我分別接了USB麥克風+USB耳機,就剩下後置兩USB3.2 5G備用,有需要接外接儲存裝置,或鏡頭直播

    這樣平常錄製影片,直播都夠用了,看到現今旗艦主板後置更多USB接頭,可能到MB壞掉都很少機會插滿
    當然很多人抱持著,我可以用不到,你一定要有的心態購入旗艦主板,所以更壓縮USB 2.0的使用空間
    而且USB 向下相容2.0裝置插 5G 10G 20G 都能使用,想利用完晶片組提供的USB2.0 都不容易

    當然我覺得入門主板USB2.0 很難消失,還是有用處,看板廠怎麼規劃,個人是不希望消失
    畢竟USB2.0裝置還不少,PC未來怎麼進化,還很難說,USB2.0 可能像和ISA PCI慢慢式微

    回覆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ROG-玩家共和國專頁
Cloudways 主機

關於我們

UNIKO’s Hardware Follow us for the latest PC hardware news, unboxing, reviews and everything in-between!

UNIKO’s Hardware 玩家觀點看產品,真實呈現! 華人圈最可愛的電腦硬體評測開箱、3C業界新聞、電腦改裝、遊戲電競!

熱門標籤

主機板 (213)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69) 其他硬體 (7)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100)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45) 新聞 (3887) 新聞稿 (1551) 機殼 | 電源 | 配件 (125)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112)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47) 處理器 (116) 記憶體 (60) 評測開箱 (1508) 軟體 (516) 顯示卡 (195)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346) 顯示器 (10)

熱門架站軟體教學

  • 什麼是 WordPress?
  • WordPress 架站的五大步驟
  • WordPress 三大新手主機完整比較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部落格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形象官網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型錄購物網站
  • 評測
  • 新聞
  • 軟體
  • 聯絡

Copyright © © 2025 UNIKO's Hardware All rights reserved. | 網頁設計: 帶路姬數位科技有限公司.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評測 & 開箱
    • 處理器
    • 主機板
    • 顯示卡
    • 記憶體
    • 儲存 | SSD | HDD | 外接盒
    • 水冷散熱器 | 空冷散熱器 | 風扇
    • 機殼 | 電源 | 配件
    • 顯示器
    •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麥克風
    •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電競掌機
    • 手機 | 分享器 | 無線網路
    • 顯示卡驅動 | 晶片組驅動
    • 其他硬體
  • 新聞
  • 新聞稿
  • 軟體
  • 聯絡

Copyright © © 2025 UNIKO's Hardware All rights reserved. | 網頁設計: 帶路姬數位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