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超能網表示,他們取得一顆工程版 Intel 第 13 代 Core 處理器,具有 8 個 P-Core 和 16 個 E-Core 總共 32 執行緒,從核心數推測應該是 i9-13900 之類的處理器,但基礎頻率極低只有 1.4GHz,P-Core 最大加速頻率 3.8GHz,E-Core 最大加速 2.8GHz,經他們將 i9-12900K 降至相同頻率後,發現這顆處理器跑 Cinebench R23 測試,單核性能落後 12%,多核提升 24%。
Intel 13 代 Raptor Lake 早期工程樣品展現更好的多核性能
超能網指出,目前已知 13 代 Raptor Lake 的 P-Core 架構會從 Golden Cove 升級至 Raptor Cove,具體的改進項目要等到 Intel 的發佈會或者架構日活動才會公佈,但能知道的是每個 P-Core 的 L2 快取從 1.25MB 增加到 2MB,加大 L2 快取理論上可以提升命中率,以此來增強處理器的單執行緒效能。E-Core 架構依舊保持 Gracemont,但數量加倍,每組的 L2 快取容量也從 2MB 增加到 4MB,而且由於多了兩組 E-Core,處理器的 L3 快取從 30MB 增加到了 36MB,整顆處理器的 L2 和 L3 快取加起來達到 68MB。
超能網測試平臺使用 Z690 主機板、芝奇 DDR5-5200 16GB*2 記憶體、NVIDIA RTX 3090 Founder Edition 顯示卡,由於是早期的 ES 處理器,主機板 BIOS 的支援並未完成,處理器的性能是否能正常發揮並不好說。為了讓測試更有意義,他們把 12900K 降至相同頻率,以觀察同頻率下不同世代的性能差異。
測試結果能看出,這顆 13 代 ES 的單執行緒性能是落後 12 代的,正常不應該這樣,至少要持平,這說明 13 代 P-Core 的性能表現不正常,不過多執行緒的性能應該是正常的,相同頻率下多執行緒性能增加了大約 20%,符合核心數量的增加。在 Cinebench R20 部分,13 代 ES 單核落後 10%,多核領先 25%,而 Cinebench R23 的話,13 代 ES 單核性能落後 11%,多核提升 25%。
遊戲測試方面,兩者差異不大,多數遊戲是 i9-12900K 處於微幅領先。
目前看下來,這顆 13 代工程樣品應該是太早期並且處於最佳化未完成的狀態,才會在吃重單執行緒性能的場景中輸給 i9-12900K,估計調整完後性能跑分與遊戲測試都能超越 12 代,憑藉著更多的 E-Core 也能在多工應用上有更好的表現,大家期待 Intel 第 13 代 Raptor Lake 處理器的性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