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KO's Hardware
  • 評測 & 開箱
    • 處理器
    • 主機板
    • 顯示卡
    • 記憶體
    • 儲存 / SSD / HDD
    • 散熱裝置 / 機殼 / 電源
    • 顯示器
    •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手機 / 平板 / 網通
    • 驅動相關
    • 其他
  • NEWS 新聞
  • 新聞稿
  • 軟體 & APP
  • Contact Us 聯繫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UNIKO's Hardware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UNIKO's Hardware
Home 評測開箱

ROG Zephyrus G14 搭載 R9 4900HS + GeForce RTX 2060 究極電競筆電評測

Labbie by Labbie
2020-05-14
in 評測開箱,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0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ROG Zephyrus G14 電競筆電終於拿到手,覬覦這台西風之神 G14 很久了,因為這次 UH 較晚拿到測試品,所以針對網路上評測開箱中缺少的散熱部分來加強測試,並且分享較長時間使用上的經驗給大家,玩家應該很久沒有感受到充滿強大效能的 AMD Ryzen 行動處理器,R9 4900HS 也是目前 RENOIR 架構下最強的 APU 之一,8 核心 16 線程的行動處理器不再是夢想,ROG Zephyrus G14 搭載了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MAX-Q,聽到 MAX-Q 就知道這台筆電應該很輕巧,讓我們來看看更多細節。
ROG Zephyrus G14 外觀
▲ROG Zephyrus G14 有日蝕灰與月光白兩款顏色,UH 收到的是月光白,這台筆電的厚度只有 17.9 公釐,外型看起來會覺得是 13 吋大小,鋁製上蓋採用 CNC 精準切削,共有 6,536 個孔洞,這款沒有搭載 ROG 動態編程 LED 顯示器 AniMe Matrix。

 

▲鋁合金面板有抗指紋的作用,上下蓋採鎂鋁合金 + 蜂窩式結構能減輕重量並提升強度,底下有很多散熱孔,機器體積寬 324mm、深 222mm、高 179mm,重量 1600g。

 

▲整台筆電最好看的地方,跑車尾飾的排氣,上面還有 Zephyrus 字體。

 

▲這面完全沒有任何裝飾和功能燈。

 

▲USB 3.2 Gen2 Type-C、USB 3.2 Gen1 Type-A、Kensington 筆電鎖,這側有排氣散熱口。

 

▲排氣散熱口、電源接口、HDMI 2.0b、USB 3.2 Gen2 Type-C 支援 DP 1.4 和  Power Delivery (PD) 充電、3.5mm 耳機孔,記住一個重點,如果使用獨立顯示卡玩遊戲時,請使用 180W 變壓器充電,文書及一般輕度使用可透過 65W Type-C PD 3.0 充電,PD 充電還有反向充電功能能幫智慧型手機,或是其他裝置快速充電的功能。

 

▲ROG 鏡面鐵牌,敗家之眼就算躲在角落還是很吸睛。
▲背光孤島式鍵盤,使用 ASUS 獨家的 Overstroke 技術,在較高的位置就能觸發按鍵,接收鍵盤訊號的速度更快更靈敏,打開螢幕後 ErgoLift 設計可將鍵盤抬升至一定的角度,舒適度大大提升,還有 N 鍵防衝突。

 

▲14 吋 Non-glare Full HD (1920 x 1080) IPS 級面板,120Hz,內建螢幕和 HDMI 輸出,支援 FreeSync,使用 DP 輸出可以切換 G-Sync。
▲100% sRGB,PANTONE 認證。
▲120Hz 頻率,對於 FPS 電競遊戲很有幫助。
▲四顆 Dolby Atmos 技術的揚聲器,這兩張貼紙配色不搭XD。

 

▲快速鍵:音量調高、音量調低、靜音、ROG Armoury Crate,旁邊指示燈有開機、充電、硬碟讀寫燈。

 

▲六角形電源開關結合指紋鑑識解鎖功能。

 

▲變壓器正面有 ROG 象徵標誌。

 

▲20V 9A 輸出,180W 功耗。

 

▲拆裝記憶體就是要開背蓋,全部螺絲都卸下,背蓋螺絲外側有一顆無法取下,這是讓你輕鬆把背蓋撬開裡面的卡榫。

 

▲背蓋內側有銅片,和一些表面處理。

 

▲打開後會看到很多很多熱導管,及兩側大風扇,各自負責 CPU 和 GPU,有很多黑色絕緣塑膠片,無線網路 Intel Wi-Fi 6,Gig+  performance (802.11ax)、Bluetooth 5.0。

 

▲自潔式散熱系統可避免灰塵堆積,兩側各有兩組散熱器,每個散熱片皆佈滿 0.1mm 的超薄銅鰭片,散熱器上共有 209 個散熱鰭片,總面積高達 68868mm2,可將氣流導引至兩側和後側兩個出風口,使用 n-Blade 風扇各有 81 個葉片,能夠有更大的氣流。

 

▲Intel 660P SSD 已預裝一條散熱片,讓 SSD 有更好的散熱效果。

 

▲內建 DDR4-3200 8GB 記憶體,有一個 SO-DIMM 擴充插槽,上面有安裝美光 DDR4-3200 8GB,這樣組成雙通道記憶體。

 

▲76Wh、4940mAh 電池。
Zen2 RENOIR 架構
這次的主角 R9 4900HS,和 R9 4900H 只有頻率上的差異,簡單來說 HS 的頻率比 H 還要低一點,其他的規格都是類似的。
▲7 奈米的 Renoir,支援 LPDDR4x 4266 和 DDR4 3200,有更高的頻寬讓 SOC 架構更迅速,APU 內顯採用 7 奈米 VEGA GPU。

 

▲更快的記憶體、更多 PCIe 通道,能夠有更快的無線網路或是 5G 網路,也能夠使用 NVMe 儲存裝置、可以支援更多的 USB 裝置。
型號 核心數/執行緒 cTDP
R9 4900H 8C/16T 45瓦
R9 4900HS 8C/16T 35瓦
R7 4800H 8C/16T 45瓦
R5 4600H 6C/12T 45瓦
R7 4800U 8C/16T 15瓦
R7 4700U 8C/8T 15瓦
R5 4600U 6C/12T 15瓦
R5 4500U 6C/6T 15瓦
R3 4300U 4C/4T 15瓦
Athlon Gold 3150U 2C/4T 15瓦
Athlon Silver 3050U 2C/2T 15瓦
型號 超頻/基率 內顯
R9 4900H 4.4/3.3 GHz 7nm VEGA
R9 4900HS 3.0/4.3GHz 7nm VEGA
R7 4800H 4.2 / 2.9 GHz 7nm VEGA
R5 4600H 4.0 / 3.0 GHz 7nm VEGA
R7 4800U 4.2 / 1.8 GHz 7nm VEGA
R7 4700U 4.1 / 2.0 GHz 7nm VEGA
R5 4600U 4.0 / 2.1 GHz 7nm VEGA
R5 4500U 4.0 / 2.3 GHz 7nm VEGA
R3 4300U 3.7 / 2.7 GHz 7nm VEGA
Athlon Gold 3150U 3.3 / 2.4 GHz 7nm VEGA
Athlon Silver 3050U 3.2 / 2.3 GHz 7nm VEGA
型號 GPU核心數 L2 / L3快取
R9 4900H 8 12MB
R9 4900HS 8 12MB
R7 4800H 7 12MB
R5 4600H 6 11MB
R7 4800U 8 12MB
R7 4700U 7 12MB
R5 4600U 6 11MB
R5 4500U 6 11MB
R3 4300U 5 6MB
Athlon Gold 3150U 3 5MB
Athlon Silver 3050U 2 5MB

 

ROG Zephyrus G14 測試數據

Microsoft Windows 10 Home 10.0.18363.836 (Win10 19H2 [1909] November 2019 Update)
Adrenalin 19.40.01.64
NVIDIA 445.87
室溫 26 度

▲CPU-Z 資訊,可以看到記憶體支援雙通道,頻率支援 DDR4 3200 速度。

 

▲Radeon APU 內顯,RTX 2060 MAX-Q 獨立顯卡 GDDR6 6GB。

 

▲AIDA 64 記憶體速度測試,讀寫複製都超過 40000+ MB/s。

 

▲Intel 660P PCIe 3.0 x4 NVMe 1TB SSD 測試速度,如果可以搭配更好的 SSD 速度可以再提升。

 

▲Cinebench R15、Cinebench R20 單核心與多核心跑分。

 

▲w-Prime 跑分,使用 1t 和 16t 去測試。

 

▲3DMARK - 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 測試總分、物理分數、GPU 分數。

 

▲3DMARK - Time Spy、Time Spy Extreme 測試總分、CPU 分數、GPU 分數。

 

▲PCMARK 分數。

 

▲遊戲 1080P 的平均 FPS 和最低 FPS,DOOM 永恆因為顯存太少,特效無法開到最高 (開到他能開啟的最高設定),其餘遊戲都是開最高特效測試。

 

▲3DMARK - Port Royal 光線追蹤,分數 3271。

 

▲NVIDIA DLSS 測試,關閉 24.90 FPS,開啟 35.24 FPS。

 

▲透過 ROG Armoury Crate 軟體可以看到很多資訊,例如溫度和頻率,也可以調整效能。

 

▲這軟體真的超方便。

 

▲30 分燒機測試,CPU 96 度,GPU 82 度。

 

▲AIDA64 全開燒機 30 分的相關資料,待機功耗大約是 10W,燒機功耗大約是 150W,機器噪音約在 50 分貝,如果要看更多的 AIDA64 測試數據可以點我看更多。

 

▲燒機下鍵盤附近溫度表現,雙手托位置和觸控滑鼠區域維持在 40 度以內,鍵盤中央位置約在 55 度上下。

 

▲燒機下筆電背後溫度最高溫區域有 63 度,右下圖是變壓器溫度。

 

▲燒機下散熱口溫度,後側 55.6 度和 56.3 度,兩側 59.3 度和 62.3 度,顯示卡散熱口溫度較高。

 

結論

使用長達一個月的使用心得,續航力方面,遊戲大約接近 2 小時,文書上網約 6 - 8 小時,發熱的地方都有避開手常常接觸或是擺放的位置,Zen2 R9 4900HS 在效能方面很強悍,搭配 MAX- Q 版本的 RTX 2060 遊戲效能相當足夠,但顯示卡 6GB 記憶體有點小,部分遊戲不能全開特效,外觀方面維持 ROG 一貫風格,UH 很喜歡的外型,很遺憾送測的這台 G14 沒有搭載 AniMe Matrix ROG 動態編程 LED 顯示器,120Hz 螢幕表現上很順暢,可以有效減低眼睛長時間觀看的疲勞感,說他是一台超輕薄的遊戲筆電當之無愧。

Tags: AMDRyzenASUSROG筆電評測開箱
Previous Post

AMD Ryzen 4000 系列 APU 型號列表洩漏,8 核心 APU 要來了?

Next Post

為靈感加速、因創作而生~ 威剛推出專業創作者解決方案與系列活動

Labbie

Labbie

網站總編輯,掉進電腦世界的兔子麻麻,沒有放棄人生的車手,永遠的光之戰士。 車車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初音是我老婆,主推瑪琳,偽娘最高。 每天都要摸各種電腦零組件、看動畫、蒐集老婆、玩 Final Fantasy 系列作 (大部分時間都在玩 FFXIV)

Next Post

為靈感加速、因創作而生~ 威剛推出專業創作者解決方案與系列活動

解放你的極限!AMD NO LIMITS 打造屬於你的電競區!好康活動分享

BMW 集團攜手 NVIDIA,重新定義工廠物流作業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OG-玩家共和國專頁

推薦文章

  • ryzen-ram-overclocking-teaching

    第一次超頻就上手! 老羊 Ryzen 平台記憶體超頻詳細教學

    7451 shares
    Share 2980 Tweet 1863
  • 重灌時出現 Windows 無法安裝至此磁碟。選取的磁碟屬於 GPT 磁碟分割樣式訊息怎麼辦?

    6857 shares
    Share 2878 Tweet 1658
  • 英雄落幕,Windows 7 SP1 2020 年 1 月更新集合包下載

    5618 shares
    Share 2400 Tweet 1341
  • IPC 大勝!AMD Ryzen 9 5900X、Ryzen 5 5600X 處理器評測開箱

    4665 shares
    Share 1866 Tweet 1166
  • WIN 10 終極效能揭開封印!!!!!!! 教學

    4640 shares
    Share 2064 Tweet 1074
  • R5 3600X & R5 3600 評測輕開箱,對決 i5-9600K 實測!

    3671 shares
    Share 1468 Tweet 918
MASTERLIQUID PL240 FLUX
The Tower 100Cloudways 主機

關於我們

玩家觀點看產品,真實呈現數據與體驗! 電腦軟硬體、電競周邊,輕開箱、專業評測、業界新聞、RGB 改裝、專題評測、水冷改裝!

熱門標籤

AIDA64 CES 2019 COMPUTEX 2018 CRYORIG EKWB FSR G.SKILL H370 LGA 1700 LIAN LI Macbook Mercusys Patriot R7 5700G Rembrandt ROCCAT RTX 2070 SUPER RX 6600 XT Scythe Sharkoon VALKYRIE WIN11 XIAOMI Z690 隨身碟

熱門架站軟體教學

  • 什麼是 WordPress?
  • WordPress 架站的五大步驟
  • WordPress 三大新手主機完整比較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部落格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形象官網
  • 如何用 WordPress 自架型錄購物網站
  • 評測 & 開箱
  • NEWS 新聞
  • 軟體 & APP
  • 關於 & 聯繫

© 2023 UNIKO's Hardware | 網頁設計: 網站帶路姬工作室.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評測 & 開箱
    • 處理器
    • 主機板
    • 顯示卡
    • 記憶體
    • 儲存 / SSD / HDD
    • 散熱裝置 / 機殼 / 電源
    • 顯示器
    • 周邊 / 鍵盤 / 滑鼠 / 耳機
    • 筆記型電腦 / 桌上型電腦
    • 手機 / 平板 / 網通
    • 驅動相關
    • 其他
  • NEWS 新聞
  • 新聞稿
  • 軟體 / APP
  • 關於我們 UNIKO’s Hardware

© 2023 UNIKO's Hardware | 網頁設計: 網站帶路姬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