こんばんは、UNIKO's hardware です!
採用 TSMC 7nm 全新製程製造的 12 核心的 Ryzen 9 3900X,來深度說明和實測一下各種超頻的差異和原理說明,當然也有大量的實測數據給大家。
常聽到的 PBO ( Precision Boost Override ),其實也不是直接超頻,而是在允許範圍內可以調高功耗牆,功耗牆裡面分三部分:PPT、TDC、EDC。
PPT:Package Power Tracing,主機板處理器插槽的功率容量。
TDC:Thermal Design Current,主機板 VRD / VRM 能夠持續提供的最大電流。
EDC:Electrical Design Current,主機板能夠提供的峰值電流。
開 PBO 之前,三者的限制是根據 CPU 標稱 TDP 來定。
開 PBO 之後,三者限制會根據主機板 BIOS 允許的上限來定 (不同主機板上限也不同,可以手動單獨去設定,但仍不會超過 BIOS 的上限)。
溫度牆在三代 CPU 本身默認最高是 95℃,這個溫度限制可以去 BIOS 裡面做更改 (可能會因不同主機板及主機板廠而不能更改或設定),這個設定一般是在 PBO 的選單裡面,建議可以把溫度上限調高一點。
頻率牆就是 CPU 規格表上的最大頻率 ( 有些型號的默認可能會比標稱再高 50MHz ),第三代 Ryzen 最多允許再調高 200MHz。 調頻率牆這個動作 AMD 叫 Auto OC。這個設定選項一般也是放在 PBO 的選單裡。
想要頻率跑更高,核心溫度就不能太高而碰到牆,溫度這個影響的因素眾多,像是使用的機殼環境有沒有通風或過於壅擠、室溫是否過高、顯示卡的廢熱是否嚴重影響 CPU 溫度、主機板供電能力是否適應 CPU 目前功率、CPU 散熱器能力好壞、超頻的設定是否恰當...等等,每個因素都和溫度息息相關。
Zen2 的超頻方式有很多種,調校方式也可以千變萬化,依照每個人的使用習慣不同而去做更改,這裡簡單歸類出常用的三種方式,當然也還有其他方式,這邊就不多做敘述了。
1. CPU 預設直接用。這個方式是依 CPU 的 SMU 給的設定去跑,不用調什麼設定,很方便也很智能,適合懶人及新手使用。
2. 從自動超頻去做調校 ( PB2 + PBO + Auto OC + 改功耗 + 改溫度上限)。雖然叫自動超頻,但 AMD 的自動超頻玩法非常多也很細,透過原本給的設定範圍把他調高調大,讓 Boost 的範圍變得更廣,一般來說直接開啟 PBO + 選 PBO 檔次、或以上兩個動作再 + Auto OC 把範圍調高、或以上動作再 + 自訂更改 PPT、TDC、EDC,讓其頻率 Boost 更廣,最後也可以再改偏移電壓 offset,讓原本比較高的自動電壓,給他跑在一個更合適的範圍內,其頻率可更穩定 (自動超頻幅度會依照不同主機板、散熱器、CPU 體質、室溫、環境等等的因素而有不同的變化)。
3. BIOS 手動固定頻率。這個方式就是常見的直接固定全核心頻率,假設要超 4.4Ghz,就在倍頻的選項輸入 4.4Ghz 的頻率,CPU 電壓設定想要的值就可以,頻率和電壓要設多少,這個就依照 CPU 核心的體質及溫度去做調整。
舉例:假設要超 4.4Ghz,就先把倍頻和電壓先輸入好,進到系統跑個測試看能不能使用,跑的過程可以監控 CPU 核心溫度到多少,假設 4.4Ghz 1.375v 可以完成 R20 測試,峰值溫度也才約 80 度,代表說可能有機會可以嘗試 4.4Ghz 以上的頻率,因為溫度還沒接觸到天花板,還有一個可使用範圍,在超頻時溫度是最先參考的條件之一,即使頻率電壓設很低 3.8Ghz 1.25v,但溫度已經跑到 9x ~ 10x 度了,代表說頻率已經不能再上去了,這時候要改善的就是散熱條件。
舉例:測試 3900X 體質,超 CPU 倍頻可以 4.4Ghz 1.418v 跑 R20 循環好幾圈,後來再加超記憶體 3800Mhz 1.45v,記憶體也能過 Memtest 測試,但是測 R20 跑到一半卻中止,後來抓到是記憶體電壓給不足造成,原本 1.45v 改成 1.465v 後,R20 就可以穩定測試了,電壓影響的地方有很多,例如常見的 CPU Voltage、SOC Voltage、VDDG Voltage、VDDP Voltage、Dram Voltage 等等。
不同的測試軟體跑的地方和壓力也會不同,遇過很多人跑 R20、AIDA64 燒機、Memtest 等等都可以穩定燒機,但玩遊戲時卻會當機,建議可以針對自己使用的習慣去多測電腦的穩定性。
這個方式是在系統內直接更改設定,它的功能非常多,包含了上述的兩種超頻方式,另外可以用這個軟體去各別超 CCX 核心的頻率,例如 3900X 有 4 組 CCX,每組 CCX 有 3 個核心,可以各別超 CCX 內的核心頻率,核心體質比較優的介面上會有星星的圖案,這組就可以拉高一點頻率,那體質比較差的 CCX 就可以拉低一點的頻率。
各別核心頻率設定完之後,也可以再搭配分配核心給使用的軟體去跑,例如微軟的工作管理員裡可以去設定親和性,或使用 Process Lasso 等軟體去分配也可以。
華碩的主機板 BIOS 在 1.0.0.3ABBA 版本中,也加入了 Per CCX 功能,和上面第三點是一樣的功能。
另外我超頻的習慣會先超記憶體,抓出記憶體能跑到哪個頻率並調整參數及測穩定性後,再去超 CPU,因為記憶體拉上去後,會影響到 CPU 核心的溫度,倘若先超 CPU 再超記憶體,那原本 CPU 已經抓好並可以穩定跑測試的設定,就有可能因為後來超記憶體而改變。
Zen2 IMC 進步非常大,依照目前市面上的記憶體,基本上頻率都可以超到 4000+ 以上。這次多了 Fclk 頻率,會和記憶體頻率做連動,目前預設最高是到 1800,也就是記憶體頻率超頻到3600 時,剛好對到 FclK 1800 的頻率,如果記憶體再往上超到 3800,這時候就會自動脫鉤變成 1:2 模式,雖然頻率 3800 比 3600 高,但 1:2 的性能就比較差了,如果不是要超頻記憶體而是要設定常規使用,會建議保持 1:1 模式,這個性能針對大部分使用者是最佳的。
那記憶體要超多少?假設我的記憶體可以超 3600+,這時先測 Fclk 能穩定跑多少,Fclk 頻率預設最高是跑 1800,這個可以自己去選擇頻率,測完就可以決定記憶體要超多少,我測試手中的 3900X 這顆 CPU,能穩定跑 1900,所以記憶體就超 3800。
測試 Fclk 時,可以先把記憶體頻率設定在 3200,然後再測 Fclk 最高可以穩定使用在哪邊,最後再把記憶體頻率拉上去對應 Fclk 頻率。另外假如使用的配備,記憶體真的很能超的情況下,例如頻率可以穩定超到 4500~5000 之類,那也可以把 Fclk 抓到 1800~1900 這個範圍(頻率依照每個 CPU 體質不同而定),然後把記憶體頻率超到 4 千多,這時候 4 千多的頻率參數要去縮小,跑 Auto 的會比較鬆,這樣就能達到比 1:1 模式還更高的性能。
CPU
- IMC體質
- 板型(ATX、M-ATX、ITX)
- 數量(2DIMM、4DIMM)
- 走線(T-topology、Daisy-chain)
- BIOS
記憶體
- 顆粒種類(三星B-Die、海力士CJR、美光E-Die...等等)
- 記憶體單面顆粒、雙面顆粒
- 安裝順序及相容
- 散熱
設定方面
- 電壓(DIMM、SOC、VDDG、VDDP)
- 時序(第一時序、第二時序、第三時序)
- Training(RTL、IO-L)